裴媛媛
《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被后世譽為中國山水畫“第一神品”,其“剩山圖”亦為浙江省博物館十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
至正七年(1347)初秋,七十九歲高齡的黃公望偕好友無用禪師,持筇竹杖,自松江歸富春江畔,游于綠水青山,早晚得空,暇日于南樓援筆,時越三年,繪兩岸秋色,取法董巨,留下千古名作—《富春山居圖》。幾百年來,《富春山居圖》經(jīng)名輩題跋,被奉為山水畫圭臬。沈周、范舜舉、談志伊、董其昌、吳之矩、吳洪裕、吳子文、吳其貞、王廷賓、陳式全、曹友卿、吳湖帆等皆藏之。清初吳洪裕藏后,“與之周旋數(shù)十載,置之枕席,以臥以起;陳之左右,以食以飲。倦為之爽,悶為之樂,醉為之醒”,“卷原有六張紙,長三丈六尺,曩為藏卷主人宜興吳問卿病篤命焚以殉,其從侄子文俟問卿稍他顧,迅將別卷從火中易出,已燒焦前段四尺馀矣”。“其圖揭下燒焦紙,尚存尺五六寸而山水一丘一壑之景全不似裁切者”(吳其貞《書畫記》,《中國書畫全書》第八冊,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59頁),為吳其貞所得,取名“剩山圖”,長51.4厘米,俱王同愈畫黃公望像,并吳湖帆抄錄、沈周等人跋,于1956年入藏浙江省博物館。后段長636.9厘米,名“無用師卷”,現(xiàn)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是對浙江山水的高度提煉,散發(fā)著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無論前段、后段,山石之勾皴,筆墨之折頓,遠山、沙波之罩染,長皴、麻皴之枯濕,屋舍、苔葉之濃淡,灑脫而靈動,醒目又靜謐,帶著蕭散淡泊的詩意。沈周、張宏、董其昌、趙左、藍瑛、沈顥、鄒之麟、王翚、查士標、方琮皆有摹本傳世。
(作者單位:浙江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