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華娟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 神經內科,云南 西雙版納 666100)
偏癱是腦卒中常見后遺癥,神經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1]。臨床常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ugl-Meyer exercise scale,F(xiàn)MA)、徒手肌力評定量表(Manual muscle testing,MMT)等的康復評定量表對腦損傷后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在臨床使用廣泛。肌電圖作為一種客觀評定神經肌肉功能狀態(tài)的信號分析技術,近幾年在腦卒中偏癱的檢查評估中越來越受到重視[2]。表面肌電觸發(fā)的電刺激可將檢測到的癱瘓肌肉信號反饋給儀器,并結合神經肌肉電刺激信號和腦肌電信號,以聲音或圖像的形式反饋,進而對患者的運動、感覺神經功能等進行評估[3]。本研究采用肌電圖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和肌電信號進行測定,并分析其與FMA評分和MMT評分的相關性,進而探討肌電圖檢查評估腦卒中偏癱患者神經功能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88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50例、女性38例,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66.34±6.06)歲,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65±1.37)年,合并癥:合并高血壓52例、合并糖尿病34例、合并高血脂38例。
納入標準:(1)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4],且經CT、MRI掃描確診;(2)存在吞咽障礙、平衡能力失調及本體感覺缺失或損傷等情況;(3)年齡<80歲;(4)認知能力正常;(5)能在他人幫助下,可進行簡單的被動或主動運動。排除標準:(1)其他原因引起的肢體殘疾;(2)有相關骨折或嚴重關節(jié)炎病史;(3)存在嚴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衰、冠心病;(4)合并腫瘤;(5)康復治療依從性較差,不能配合研究。
采用NICOLET EDX肌電圖儀和FlexComp Infiniti肌電信號分析與處理系統(tǒng),將電極片放置在腓腸肌內側頭肌腹中點表面和脛骨前肌中點表面,要求患者盡量用力跖屈或背伸踝關節(jié)。分別測定患者健側與患側腓總神經、脛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與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同時記錄10 s內腓腸肌及脛骨前肌最大等長收縮時的積分肌電值(iEMG)、協(xié)同收縮率。
(1)在肌電圖信號采集前采用FMA量表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內容包括伸/屈肌協(xié)同運動、有無反射活動、反射亢進及協(xié)調能力等17個項目,采用0~2級評分法,總分34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肢體運動能力越好。(2)在肌電圖信號采集前采用MMT量表對患者肌力進行評估。肌力分為0~5級:0級為無肌肉收縮;5級為可對抗最大阻力,完成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的運動;1級為觸診有肌肉收縮,但無關節(jié)活動;2級為消除重力影響,可完成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活動;3級為能對抗重力,但不能對抗阻力,可完成完全范圍活動;4級為可對抗阻力,但達不到5級水平,能完成全部范圍運動。(3)比較患者健側與患側腓總神經、脛神經的MCV、SCV和腓腸肌及脛骨前肌最大等長收縮時的iEMG值、協(xié)同收縮率。(4)分析FMA評分、MMT評分與神經傳導速度、肌電信號的相關性。
患者患側FMA評分、MMT評分比健側低(P<0.05),見表1。
表1 患者健側與患側FMA評分、MMT評分比較分)
患者患側腓總神經、脛神經的MCV和SCV比健側低(P<0.05),見表2。
表2 患者健側與患側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患者患側腓腸肌、脛骨前肌的iEMG值比健側低,協(xié)同收縮率比健側高(P<0.05),見表3。
表3 患者健側與患側肌電信號比較
FMA評分、MMT評分與腓總神經、脛神經的MCV和SCV及腓腸肌、脛骨前肌的iEMG值呈正相關,與協(xié)同收縮率呈負相關(P<0.05)。見表4。
表4 FMA評分、MMT評分與神經傳導速度、 肌電信號的相關性 r(P)
腦卒中后由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高位中樞會無法調控運動系統(tǒng),導致原本受抑制的運動神經元得到釋放而出現(xiàn)運動功能障礙。肌電圖檢查通過收集神經肌肉系統(tǒng)收縮產生的一些生物電變化反應肌肉收縮的特性,以客觀、定量的數(shù)據實時反應肌肉活動狀態(tài)[5]。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彌補了臨床對偏癱患者神經肌肉及結構檢測上的缺失,同時為臨床正確了解患者病情,進以制定安全、科學的肌肉訓練方案來增強預后提供了新途徑。
本研究肌電圖結果顯示,患側腓總神經、脛神經的MCV和SCV低于健側,患側腓腸肌、脛骨前肌的iEMG值低于健側,協(xié)同收縮率高于健側,提示患側神經存在明顯損傷。闕玉梅等[6]研究指出,表面肌電圖檢查和神經傳導速度的測定可客觀反映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神經損傷情況及肌力水平,為臨床康復治療提供指導。FMA評分、MMT評分與腓總神經、脛神經的MCV和SCV及腓腸肌、脛骨前肌的iEMG值呈正相關,提示感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和積分肌電值越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肌力越強;FMA評分、MMT評分與腓腸肌、脛骨前肌的協(xié)同收縮率呈負相關,提示協(xié)同收縮率降低對肢體功能改善有積極影響。因此,將上述肌電圖數(shù)據納入監(jiān)測,可能對評估腦卒中偏癱患者神經功能具有意義。
MCV和SCV是反映神經纖維功能與動態(tài)的重要指標,當神經肌肉發(fā)生病變時周圍神經傳導的速度會發(fā)生顯著變化。肌電圖可準確地反映出神經MCV和SCV的變化情況,并通過多級放大和信號分析處理系統(tǒng)進行定量,以具體的數(shù)值來評估神經損傷情況[7]。iEMG值體現(xiàn)肌肉在單位時間內的收縮特性,偏癱后運動神經元自主激活障礙,肌肉收縮無力,表現(xiàn)為iEMG 降低[8]。肌肉協(xié)調機制在肢體運動中具有重要意義,偏癱肌肉收縮不協(xié)調則會導致關節(jié)或神經超出正?;顒樱埩Σ蝗珓t會嚴重影響肌肉的協(xié)同收縮率,阻礙肢體運動時對定位的精確性。通過肌電圖檢查將以上指標進行量化,有助于更精確地了解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神經損傷情況。
綜上所述,肌電圖檢查可準確評估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反應肌電信號,這些信號有助于為康復治療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