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佳錕
有效的課堂問題不僅能滿足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還能讓學生在有效的指導下理解問題,學會獨立思考,從多個角度發(fā)現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適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變化,利用問題搭建師生互動的橋梁,激發(fā)語文課堂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教學效果。
一、結合提問原則,注重啟發(fā)學生思考
對于語文課堂,教師提問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品味文本中的思想和情感,從而產生更深的感知和體驗,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遵循科學原則,在課堂上提問。一方面,教師要堅持有趣的原則,豐富問題的形式,即給出一定的情況,吸引絕大多數學生,然后參與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教師要堅持啟發(fā)性原則,逐步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思維,逐步建立新知識,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感受回答問題的快樂和滿足。
例如,當教授《坐井觀天》時,筆者認為小組討論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因此,課程開始后,筆者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然后準備課堂探索任務。在探索任務方面,筆者將給出多個任務選項,讓每個小組從這些選項中選擇一兩個任務。每次完成探索任務,都會得到相應的積分,為了獲得更高的分數,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兩個任務進行討論。筆者以提問的形式展示了任務,比如青蛙和鳥說了什么?青蛙認為天空有多大?鳥認為天空有多大?分配完這些任務后,筆者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討論。
二、面向全體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課堂氛圍
一堂好的語文課程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協(xié)調、互動和相互促進的結果。因此,有效的課堂問題應該針對所有的學生,我們應該真正從學生到學生,關注課堂上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問題反映水平。我們不僅要關注課堂上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還要關注學習能力差的學生,鼓勵他們思考和回答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還應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消除學生學習的負面心理,更積極地參與課堂問題。
例如,在教授《曹沖稱象》時,曹沖稱象的故事會引起許多學生的好奇,在文本的前半部分,學生們會根據文本線索來思考,他們怎么能稱出這么重的大象的體重呢?隨著往下的閱讀,學生們逐漸了解了曹沖的方法。此時,筆者提出了一個適合學生思考的問題。如,根據曹沖的稱象思維,我們能測量旗桿的高度嗎?這個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思維欲望。把握提問時機,充分激活學生思維。
課堂問題的及時性主要是指教師應抓住適當的時間,不能隨意提問,因為隨機問題會導致學生思維中斷,也會影響學生的知識學習和分析,及時提問,充分發(fā)揮問題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遇到問題。因此,語文教師應密切關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階段,抓住課堂思維障礙、理解錯誤、猶豫問題、認知矛盾等機會提問,使問題真正發(fā)揮作用,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獨立探索興趣。
例如,在教授《大禹治水》時,筆者首先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分析課文,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隨后,筆者將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洪水給人們帶來了什么災難?筆者還帶領學生分段閱讀課文,讀完第二自然段后,抓住機會問學生: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讀完第三自然段后,問學生:大禹治水過程中最感人的事情是什么?每次學生閱讀一段課文后,筆者都會抓住機會提出一個問題,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三、保證候答時間,適當追問引發(fā)思考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提問中,為了更快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通常只給學生很少的時間,甚至沒有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有時還會直接給出答案,這使得許多學生無法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因此,語文教師應科學合理地分配時間,在課堂上留下適當的思考空間。此外,教師還需要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發(fā)揮巧妙的作用,適當地提問,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進步,逐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
總之,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創(chuàng)新升級的途徑和機遇,同時,我們也可以真正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概念和要求。因此,教師應從根本上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策略,合理把握問題課堂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提高問題的基本效率,激發(fā)整個語文課堂的活力,使語文課堂更加溫暖、深刻、厚實,讓更多的學生深入把握語文的核心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