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珍
閱讀是小學語文課程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應在語文閱讀課程中,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基礎,貫徹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背景下所提出的全新教學手段,并結合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采取全新的教學方法與措施,圍繞著小學語文教材進行閱讀教學的應用實踐與探索,從而提高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修養(yǎng),改進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技巧,激發(fā)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能在閱讀當中審視自身的閱讀不足之處并加以改正。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語文課程中,教師以往多采取較為隨意的教學方式,沒有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性的訓練,沒有明確小學生在閱讀中所需要掌握的目標,同時對于小學生閱讀水平的掌握情況較為模糊。教師應在新課程與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進行觀念的轉變,及時調整學生的閱讀方式,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使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新課程教學標準相融合。教師要堅持新課程改革中“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轉變傳統(tǒng)的束縛小學生與教師的思維觀念,突破以往刻板枯燥的課堂氛圍以及學習方式。教師還要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發(fā)散小學生的閱讀思維,滿足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要求,促使小學生在新課改背景下有效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閱讀能力,從而提高教師的語文教學質量與效率。
二、重視備課內容,制訂恰當的教學計劃
教師的教學水平關乎學生的學習效率,備課不僅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的閱讀內容,更是為了幫助教師提高并優(yōu)化教學效率。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應充分考慮到班級中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然后進行教學準備。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的過程中,要嚴格要求自己的教學能力以及教學態(tài)度,充分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差異。在學生對閱讀問題進行思考并表達自己的看法以及提出意見時,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的問題,并且給予正面且積極的鼓勵表揚,從而促使學生在閱讀中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以及閱讀能力,結合學生閱讀的不足之處隨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跟隨學生的腳步,找到適合班級學生閱讀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技巧及閱讀積極性。例如在《不懂就要問》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班級中較為內向的學生的學習心理,制訂恰當的閱讀教學計劃。在閱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孫中山先生在學習時遇到了什么問題,使學生思考自己在遇到問題時是否敢于大聲提問,這樣就利用閱讀激發(fā)出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及學習習慣。
三、合理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下,教師應對其所提出的教學理念進行貫徹與落實,找到適合小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學方式,促進小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的成長與進步,滿足小學生在閱讀中的合理需求,提高小學生在小學階段的閱讀質量。因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合理且有趣味的閱讀情境,將情境式教學引入閱讀中,以激發(fā)小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意識,提高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積極性,使小學生在適合自己的情境中快速獲取閱讀內容,并在語文教師的引導下對閱讀材料進行理解與分析。學生在情境式的學習當中,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感受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對角色的對話進行朗讀背誦,從而豐富語言表達能力,積累寫作素材,為今后的讀寫結合奠定基礎。例如在學習《花的學?!愤@一課時,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初步閱讀,然后讓學生對花孩子進行角色扮演。這樣通過情境式閱讀,就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探索精神,使其真正了解并掌握擬人這一修辭手法。
四、結合多種方式方法
單一的探索模式無法滿足現階段的小學生閱讀,也無法貫徹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學目標。小學語文教師應采取更為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采用更科學合理的方式,輔助小學生的閱讀實踐得到有效開展。以此為基礎,教師應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身心健康發(fā)展為教學主要目標,而不是單純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開展較為刻板的教學課堂。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游戲教學以及問題提問等方法開展閱讀課堂教學,結合班級當中學生的實際情況,突出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并在課堂中加以靈活運用。例如在學習《開國大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影片《開國大典》,使小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這一歷史事件帶來的心靈震撼,從而真正了解到課文中蘊含的深刻含義和真摯情感,同時結合閱讀內容感知與體悟文本信息,形成正確的愛國思想。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以提升小學生的閱讀水平,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能力,使其及時獲取閱讀內容中的信息。教師也應助力于提升小學生的文化核心素養(yǎng),使其實現更為全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