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遠 陳悅
摘 要: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方面,人工智能推動高校復合型專業(yè)的產生,使得教育資源更加開放、更易被獲取,學生個性化學習平臺不斷涌現。另一方面,受虛擬教學環(huán)境影響,教師面臨著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風險,教師權威受到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提出教師要適應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從角色職能、教學知識與能力、教學形式與方法等方面進行角色重塑,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滿足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人工智能;虛擬教學;高校教師;角色重塑
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得到迅猛發(fā)展,并在金融、醫(yī)療、交通、教育等領域得到充分應用,逐漸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國家積極響應人工智能發(fā)展需求,相繼出臺了政策規(guī)劃與行動方案。2017年7月,國務院發(f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教學方法改革。2018年8月,教育部決定在寧夏和北京外國語大學試點,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2019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時指出:“把握全球人工智能發(fā)展態(tài)勢,找準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養(yǎng)大批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可以說,人工智能對教育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給高校人才培養(yǎng)以及師資隊伍建設帶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zhàn)。
一、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
人工智能自產生以來,其理論和技術便飛速發(fā)展,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對各領域尤其是教育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領域,人工智能的介入與滲透,使得以人才培養(yǎng)為主要目標的高校需要在學科專業(yè)設置、教學資源獲取、教師授課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等方面做出諸多嘗試與改革,特別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
(一)人工智能推動高?!叭斯ぶ悄?”復合型學科專業(yè)的產生
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深刻影響了行業(yè)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傳統的專業(yè)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要適應智能時代的需要,這就對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提出新的要求,具體體現在高校的學科歸屬、專業(yè)設置、課程建設、教學模式、考核評價乃至人才培養(yǎng)目標等方面。教育部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學科專業(yè)融合,鼓勵高校在原有基礎上拓寬人工智能專業(yè)教育內容,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yè)培養(yǎng)新模式。近年,眾多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探索傳統專業(yè)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創(chuàng)新性地開設許多新的專業(yè),探索新的研究方向。2021年教育部批復的37個新專業(yè)中,就包含了教育學門類的融合教育專業(yè)、工學門類的智能交互設計專業(yè)和農學門類的智慧牧業(yè)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等。這些新專業(yè)的批準和設立體現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專業(yè)改造和更新趨勢,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
(二)人工智能帶來教育資源的開放性以及教育方式的改變
人工智能的高速發(fā)展和大數據、區(qū)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知識的獲取渠道得到進一步拓寬。以往大量被學校、科研院所等教育機構“壟斷”和“獨享”的知識和教育資源,正逐漸變成開放的、易獲取的社會公共資源。知識的產生和傳播方式也發(fā)生了深刻變革,知識在師生間的雙向互動成為一種新的現象。在教師給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學生也能通過網絡主動獲取最前沿的海量知識。近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線下教育活動受到極大影響,大規(guī)模的線上教育應運而生并普及開來。在此背景下,傳統物理空間中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體系、教育內容都必將做出適應性的調整。
(三)人工智能提供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平臺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人機對話等智能技術日趨成熟,并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近年,教育部利用人工智能和網端技術,構建了虛擬智能學習平臺,推進虛擬仿真實驗課程建設,并鼓勵高校設立跨課程群、跨專業(yè)、跨地域的虛擬教研室。這些設備設施為教師開展個性化教學和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使得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特定的學習目標和需求,生成個性化、定制化的學習方案并因材施教,開展個性化教學及評價。目前,使用較多的大規(guī)模在線課程、習題庫以及基于學生試卷的數據分析系統,可以幫助教師實現精準的“教與學”,使教學活動初步實現了“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
人工智能引入高等教育教學后,高校教師需要學習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使用操作技術以及在虛擬課堂環(huán)境下的交流互動技巧,以適應教育教學形式的變遷。智能教育的不斷推廣,使得重復性的教學內容可以被記錄和反復播放,教師作為知識擁有者的權威受到挑戰(zhàn)。同時,教師也面臨著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風險。
(一)教師部分重復性工作面臨著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風險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占據教育教學的中心,處于主導地位。隨著人工智能的出現,一方面,教師利用人工智能和網絡信息技術手段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給教師教學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實際上也替代了教師的一部分職能,從而使得教師作為傳統環(huán)境下的知識權威的主體身份受到挑戰(zhàn)。人工智能被引入教學后,線上課堂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網絡課程的推廣應用使得教學內容可以被記錄和重復播放,教師的大量重復性教學活動被人工智能替代。尤其是在考核環(huán)節(jié),人工智能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自主命題甚至自主評價,考核評價結果即考即得??梢哉f,人工智能給教師教學及考核評價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教師的部分工作。教師如果認識不到人工智能給教育領域帶來的深刻改變,不能與時俱進、自我調整,則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
(二)教師專業(yè)知識與授課技能遭遇虛擬教學環(huán)境的約束
高校專業(yè)教師是掌握某一學科體系專業(yè)知識并將之傳授給學生的專門人才。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專業(yè)教師不僅需要掌握本學科的專業(yè)知識、教育教學知識,還要掌握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并將其應用到教育教學中。人工智能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了大量的虛擬教學環(huán)境,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觀察和探究認知對象,方便快捷地獲取知識。虛擬教學情境的便捷讓師生突破時空限制,教師與學生不需要面對面互動交流也可以達到教學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積極面對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滲透與影響,主動提升相應的教學能力,掌握一定的虛擬情境下的交流互動技巧,以適應智能環(huán)境下教育方式的變遷。
(三)師生關系的演變消解了教師的權威性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高校及科研院所壟斷專業(yè)性的教學資源,高校教師是專業(yè)知識的主要擁有者與供給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擁有較大的話語權和控制權,具有較強的權威性。隨著慕課、在線課堂等智能教育應用的不斷推廣,傳統的授課方式不再是學生獲取專業(yè)知識的唯一途徑。在教學過程中,作為知識擁有者的教師,其權威性正逐漸被淡化、消解,傳統的教師處于主導地位的師生關系也演變?yōu)楦悠降鹊膶υ捠降膸熒P系。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增多,有利于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成效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往依靠教師掌握專業(yè)知識進行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形成的師生關系,將逐漸讓位于依靠情感和道德力量建立起來的新型師生關系。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教師的角色重塑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師角色重塑主要涉及教師的專業(yè)角色和能力兩個方面。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這種重塑就要求教師適應人工智能環(huán)境,進而轉變角色,在教育活動中更多地承擔起規(guī)劃、督促、激勵以及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職責。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將專業(yè)知識與人工智能相結合,提高對人工智能的學習和運用能力,努力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和學習模式。
(一)教師角色和職能重塑
人工智能雖不能替代教師,卻會對教育教學產生重要影響。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師的角色和職能必然會發(fā)生改變。教師在傳授知識之外,更多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引導者和咨詢師,是對學生言傳身教的道德示范者、精神引領者和感情溝通者。首先,德育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要求和基本元素,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高校教師應堅持德育為先,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到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培養(yǎng)其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其次,青春期的大學生正處于生涯規(guī)劃、職業(yè)目標選擇的重要階段,常常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幫助學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時代的紅利,在海量信息中萃取高價值知識,不斷涵養(yǎng)健康心理,提高復雜環(huán)境下的自我管理能力。最后,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和虛擬課堂的興起,使得學生更加渴求豐富的感情交流。教師正是通過教育教學示范,承擔起道德示范者、精神引領者、感情溝通者的角色,同時通過對學生的道德感召和精神引領,不斷鞏固和提高自己的威信。
(二)教學知識和教學能力重塑
教師應重構教學知識體系。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專業(yè)知識與教學內容的易獲取性,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高校教師在掌握本學科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還應關注并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對于本學科專業(yè)的影響。高校教師應積極探索并助推本學科專業(yè)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將多學科知識與專業(yè)前沿研究相結合,探索專業(yè)新的研究方向,更新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課程設置以及內容設計,重構專業(yè)教學知識體系,發(fā)揮好人工智能對培養(yǎng)復合型專業(yè)人才的促進作用。
教師應強化教學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更新迭代,從最初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到后來的多媒體授課,再到如今智能教育廣泛應用,課堂教學的方式日新月異。教師只有適應人工智能環(huán)境,掌握大數據處理和分析方法,熟悉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方法,積極參與和構建新型教學形態(tài),才能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和教學素養(yǎng)。
(三)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重塑
教師應在目前主流班級授課制的基礎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變革教學形式、教學評價和教學方法。首先,強化個性化教學形式。教師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方法,收集個性化數據,分析學生學習情景、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為其設計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和模式,開展個性化教學。其次,強化過程性教學評價。傳統的教學評價主要基于考試分數,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師通過掌握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判斷其學習績效,實現個性化學習評價。最后,強化人機協同教學模式。人機協同教學模式是真人教師與人工智能教師共同配合完成教學的模式。人工智能教師幫助真人教師完成重復性的工作,幫助學生完成課前預習、課后評測以及個性化學習;真人教師在啟發(fā)、監(jiān)管以及助力學生興趣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優(yōu)勢。二者合力提升教學效率和成效。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已然對教育領域尤其是高校教師群體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這種影響必將引發(fā)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在這個提倡全民終身學習的時代,高校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應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積極主動學習人工智能技術,推動人工智能和專業(yè)知識的融合、人工智能與課堂教學的融合,調整教育形式,優(yōu)化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真正實現高水平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f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的通知[EB/OL].(2017-07-20).http://www.gov.cn/zheng
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2]毛剛,王良輝.人機協同:理解并建構未來教育世界的方式[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1(1).
[3]曹培杰:人工智能教育變革的三重境界:賦能、創(chuàng)新、重塑教育[J].教育研究,2020(2).
[4]關成華,陳超凡,安欣.智能時代的教育創(chuàng)新趨勢與未來教育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21(7).
[5]孫妍.從“知識圖譜”到“人機協同”:論人工智能教育對教師的重塑和挑戰(zhàn)[J].高教探索,2021(3).
責編:任 重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人工智能對就業(yè)的影響機制與對策研究”(編號:20BJL144);南京審計大學校級教改課題“經濟學本科生與研究生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聯動機制研究項目”
作者簡介:孫文遠(1970— ),男,南京審計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高教管理;陳悅(1978— ),女,南京審計大學經濟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