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霞,李忠卓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3)
混合痔術后便秘是臨床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手術后,在多種致病因素影響下,糞便長時間停留在腸道內,變得干燥甚至堅硬,從而出現(xiàn)便秘癥狀,如排便困難、排便時費力、便不凈等。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焦慮感,影響術后功能恢復[1]。嚴重者還會引發(fā)傷口疼痛和出血,影響愈合。肛門直腸有其獨特的解剖生理結構[2],加之傷口疼痛刺激,混合痔術后便秘發(fā)生率較其他疾病術后更高,因此積極預防和治療混合痔術后便秘非常重要。筆者選用麻仁通便貼穴位貼敷治療混合痔術后熱積型便秘,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收治的混合痔術后熱積型便秘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19歲~56歲,平均(39.23±11.44)歲。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1歲~57歲,平均(37.93±9.1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混合痔術后便秘診斷標準:參考功能性便秘羅馬Ⅳ標準[3],并結合臨床評定。術后排便費力,需多次用力;術后排便糞質硬干,或呈團塊狀;術后排便有便不凈感;術后排便有肛門直腸阻塞感、梗阻感;術后需要輔助手法(手指輔助、盆底支撐等)以促進排便。如果滿足上述條件中的兩個或者更多,即可診斷。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熱積型便秘[3],主癥:大便干結,排便困難;腹脹或腹痛。次癥:口干,口臭,面赤,小便短赤。舌脈:舌紅,苔黃,脈滑。主癥均具備,次癥滿足兩項或以上,參考舌脈,即可診斷。
①符合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分型為熱積型;②未予其他藥物治療,如溶劑型瀉劑等;③性別不限,年齡在18歲~60歲之間;④于我院在骶管麻醉下行混合痔外剝內扎術;⑤遵從醫(yī)囑者。
①手術之前6個月內有超過1個月的便秘病史;②對研究藥物或貼敷工具過敏;③合并有其他肛腸疾??;④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⑤依從性差者。
囑患者保持大便通暢,養(yǎng)成規(guī)律排便的習慣,避免久蹲久坐,避免過勞過累,每日晨起飲溫水500 mL,術后2 d半流質飲食,第3日開始正常飲食,忌生冷辛辣黏膩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暢,遵醫(yī)囑適當進行功能鍛煉。
麻仁通便貼的制備:取麻子仁10 g、大黃10 g、白芍10 g、杏仁10 g、枳實10 g、厚樸10 g、當歸10 g、桃仁10 g、冰片10 g研磨成粉末狀,充分混合后陰涼處備用,治療當日取10 g中藥粉末,加入5 mL蜂蜜與適量75 %酒精溶液,調勻至糊狀,置于3 cm×3 cm 無菌穴位貼上制成麻仁通便貼。注意現(xiàn)用現(xiàn)配,一患一調配,由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中藥局制備。每日取麻仁通便貼,分別置于患者神闕、雙側天樞、雙側大橫穴位處固定良好,貼敷6 h后取下并拭凈周圍皮膚,連續(xù)治療7 d。
每日取大黃粉10 g同法調配,其他均與治療組相同。
參照《便秘癥狀和療效評估》[4]擬定評分標準,分別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排便時間、排便困難度、排便緊張度、排便時疼痛、便干、腹部脹滿感癥狀評分,按等級分為0分、2分、4分、6分。
痊愈:便質軟,無其他癥狀,排便恢復至術前水平;顯效:便質稍干,其他癥狀絕大部分消失;有效:便質先干后軟,排出順暢,其他癥狀明顯改善;無效:上述癥狀未見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如果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則采用非參數檢驗,顯著性標準設為0.05,如果P<0.05,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患者治療后便秘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組在改善排便時間、排便困難度、排便緊張度、便干、腹部脹滿感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便秘癥狀評分比較分)
混合痔術后便秘是臨床實踐中較為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其致病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外科手術引起的肛門括約肌功能障礙,麻醉后影響腸道蠕動,以及術后使用抗炎藥和止痛藥引起的副作用等[6]。臨床上經常采用口服瀉藥、潤滑性灌腸劑和其他輔助技術來促進排便,依賴性強,患者滿意度差。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是將經制備的中藥放在相關經絡的某些選定穴位上進行貼敷,中藥功效與穴位刺激共同作用,安全高效,自由配比,靈活加減,患者配合度佳、滿意度高[7~8]。神闕穴歸屬于任脈,可用于治療腹脹、便秘等脾胃疾病,且肚臍是腹壁最薄的地方,其下并無脂肪組織[9],經臍給藥可促使藥物更好吸收并高效滲透到全身。天樞、大橫為脾胃經穴位,均可治療便秘,聯(lián)合取穴共奏行氣通便之效。
從中醫(yī)學角度分析,患者術后飲食不當,過食肥甘厚味以滋補,胃腸積熱,熱盛傷津,腸道失潤,大便干結[10~11],加之手術損傷,氣血運行不暢,大腸傳導失司,發(fā)為便秘。故混合痔術后熱積便秘的主要病機是熱迫腸道,津液不足,氣血失調。因此,本試驗選用麻仁通便貼進行治療,所選處方以張仲景麻子仁丸為基礎進行加減,具有潤腸泄熱、活血行氣通便的功效。方中麻子仁潤腸瀉熱,行氣通便;大黃苦寒泄熱,攻積通便;杏仁上肅肺氣,下潤大腸;白芍養(yǎng)血斂陰,緩急止痛;枳實、厚樸下氣破結,行氣除滿,以加強行氣消滯通便之力[12];加入當歸、桃仁行活血潤腸通便之功;冰片作透皮促透劑,開竅類中藥善于走竄,可以引其他藥物直達病所,達到最佳的臨床效果[13]。蜂蜜調之增潤下之功,緩瀉下之力,使瀉下而不傷正[14]。藥理實驗表明,該方能增強腸平滑肌活性,促進腸推動功能,同時還能增強腸道酶活性,保護腸黏膜[15]。對比分析此次試驗結果,經過1周的治療后,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在改善排便時間、排便困難度、排便緊張度、便干、腹部脹滿感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綜上所述,應用麻仁通便貼穴位貼敷治療混合痔術后熱積型便秘臨床療效確切,使用方便,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