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是乎
也許正是因為曾經(jīng)的寂寞,才讓他們在得到機會后,不甘于僅做一個演技合格的‘工具人’。
由冬入春,2022年的電視劇市場,刮起了中年演員的流行風(fēng)。
最突出表現(xiàn),是中年演員挑大梁的“王炸劇”明顯多了起來——《人世間》里,宋佳、殷桃、雷佳音、辛柏青強強聯(lián)手;《開端》里,劉丹、黃覺、劉奕君同臺飆戲;《對手》里,郭京飛、譚卓兩個另類“間諜夫婦”攜手度過中年危機。
在這些作品中,中年演員作為演技代表,無一例外貢獻了成熟演員之于角色的賦能價值,讓整個劇的觀感大幅提高。在沒有頂級流量參與的情況下,這些劇憑借質(zhì)量成為“爆款”,收獲了觀眾的掌聲;一批中年演員,也依靠角色成功“出圈”。
與之相對的,是由流量明星主演的《鏡·雙城》《與君初相識》等,或口碑慘淡,或傳播度限于特定圈層,沒有一部成為爆款??梢哉f“流量時代”已然終結(jié)了嗎?中年演員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曾經(jīng),很多步入中年的知名演員,都為自己的演藝事業(yè)無奈感慨。2019年,海清在一次影展上的發(fā)言,點出了中年女演員的尷尬:“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是被動的,市場、題材常常讓我們遠離優(yōu)秀的作品,甚至從一開始就被隔離在外。”中年男演員的境遇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明道在綜藝節(jié)目《演員請就位》里吐露心聲:“我和我的朋友上次喝酒,他對我說,明道啊,你不能再演男一號了?!?/p>
流量時代,“小鮮肉”“小花”即便無演技,有“粉絲”,就邀約不斷。那些年,熒屏上玄幻、偶像劇稱霸,中年演員夾縫中求生存——粉絲只看流量,他們只能流浪。
隨著監(jiān)管部門的綜合治理以及明星偶像的接連翻車,市場也逐漸在自我糾正。近兩年的國劇市場,一方面,制作方和購片平臺對年輕流量演員的使用更為審慎;另一方面,觀眾在審美上也更追求質(zhì)量。不靠顏值靠實力的中年演員不斷回爐圈粉,走入自己演藝生涯的當(dāng)打之年。
不過,這波“流量退場”的春天里,也有幾點值得反思之處。其一,“老戲骨”也非萬能,同樣是中年演員集結(jié)的《盛裝》《相逢時節(jié)》口碑分化。狗血的情節(jié)、別扭的人物設(shè)定,哪怕是優(yōu)秀演員來演,整體也會是“拉胯”的。其二,流量只是退后,并未離場。在一些劇集的班底里,不乏“老戲骨”加“小鮮肉”的搭配,制作方既想要演技,也想要人氣,卻往往兩邊落空。
其實,無論年輕偶像也罷,中年演員也罷,說到底,這個行業(yè)的唯一支撐是作品。再高的人氣,都是泡沫。當(dāng)泡沫被戳破,無所依憑的人也終將一無所有。那些“春去春又回”的中年演員,無一不是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起挫折,認認真真鉆研業(yè)務(wù)的人:劉敏濤經(jīng)歷了退出和復(fù)出;劉丹年輕時默默無聞,人到中年才被觀眾記住。也許正是因為曾經(jīng)的寂寞,才讓他們在得到機會后,不甘于僅做一個演技合格的“工具人”。
與其說中年演員的春天終于來臨,不如說,影視圈“內(nèi)容為王”的準(zhǔn)則,重新得到了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