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萬品文 李 娟
皮膚癌是常見的腫瘤之一,具有高轉移性和高侵襲性,全球范圍內每年約新發(fā)300萬的皮膚癌患者,其中80%~90%為非黑色素瘤皮膚癌[1,2]。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是近年皮膚癌治療中常用的輔助療法之一,能夠有效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抑制癌細胞的存活。本研究通過將皮瓣修復聯(lián)合ALA-PDT應用于面部皮膚癌患者治療中,以觀察其臨床效果。
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面部皮膚癌患者共70例,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5例。其中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59.35±10.98)歲,病程7~42個月,平均(28.42±7.59)個月;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55~77歲,平均年齡(56.27±11.75)歲,病程8~40個月,平均(29.65±7.93)個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明確診斷為頭面部皮膚癌的患者;②病理類型為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虎诎橛袊乐氐木窦膊?,無法配合治療的患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
對照組患者采取皮瓣修復術治療?;颊哂诼樽砗筮M行腫瘤切除,切除或依據不同的破損部位和破損程度針對性選擇皮瓣修復方式:眼部周圍采取A-H形、H形或是風箏形;前額處及面頰部切除深度達到肌層或筋膜層,采取H形皮瓣;鼻部周圍以雙葉皮瓣或菱形皮瓣修復。確認創(chuàng)口無新發(fā)出血后則進行皮瓣移植,進行分層固定與縫合。術后對患者進行冷敷以止痛并促進血腫吸收。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入ALA-PDT治療?;颊咴谥委熐埃紫仁褂?5%以純進行消毒,遵循現用現配原則,將氨基酮戊酸(aminolevulinic acid,ALA)溶液(張江生物醫(yī)藥,國藥準字H20070027)配置為20%濃度的ALA溶液,均勻涂抹于術后損傷部位及周圍的約1 cm的皮膚組織處。使用薄膜包裹3~4 h后,采用激光治療儀(LED-IB,亞格光電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照射。光纖頭置于患處10 mm位置,輸出波長為635 nm,照射劑量100 J/cm2,每次激光治療時間為30 min,每周治療1次,共治療4周。
1.3.1 臨床有效率 于治療后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判定標準如下:痊愈:皮膚破損完全消失,組織學檢查結果示無原有病理改變;有效:皮膚破損面積較術后減少50%以上;無效:皮膚破損面積較術后減少少于50%。臨床有效率=(痊愈患者數+有效患者數)/總患者數×100%。
1.3.2 容貌滿意度 分別于治療前后評價患者對于面部容貌的滿意程度,分為3個等級,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和不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數+比較滿意患者數)/總患者數×100%。
1.3.3 生活質量比價 采用國際生活質量量表(SF-36),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情況。該量表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該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為97.14%,高于對照組的有效率(82.86%)(χ2=13.723,P=0.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例,%)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對于容貌的滿意率為94.29%,高于對照組82.86%的容貌滿意率(χ2=8.456,P=0.01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容貌滿意率對比(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提高,且觀察組患者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對比分)
皮膚癌是一種致死性和侵襲性較強的惡性腫瘤,近年來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皮膚癌可分為黑色素瘤性皮膚癌和非黑素瘤性皮膚癌,其中后者也稱為角質形成細胞癌,是一種世界范圍內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皮膚癌的80%[1]。在美國,每年新增的皮膚癌患者數量甚至多于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的患者數目總和。皮膚基底細胞癌(BCC)和鱗狀細胞癌(CSCC)是兩種常見的非黑色素瘤性細胞癌的類型,其中BCC的發(fā)病率約占非黑色素瘤性細胞癌的70%。皮膚癌的危險因素包括長時間的紫外線暴露、暴曬、曬黑皮膚、皮膚美容,Bowen病、日光灼傷史、光化性角化病等疾病影響以及遺傳因素等,均會增加皮膚癌的發(fā)病率[3]。而近年的研究表明,使用免疫抑制劑、HIV感染病史、放化療治療史、器官移植治療史也與皮膚癌發(fā)病率增高相關[4]。
由于皮膚癌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針對其高危因素,世界范圍內相繼推出了皮膚癌的各種預防措施,強調了皮膚癌預防手段的重要性。依據不同階段,預防方式可以分為初級預防策略和次級預防策略。初級預防策略是指通過降低日曬時間,使用遮陽帽、防曬霜等防曬用品、避免暴曬及人為曬黑等行為以防止皮膚曬成棕褐色,加強公共教育,是預防皮膚癌的最關鍵的方法之一[5]。次級預防措施是指通過篩查和自查早期發(fā)現早期確診皮膚癌,以盡早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降低其死亡率。針對皮膚癌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放化療、免疫療法以及靶向治療等。其中手術治療可有效的切除病灶,但頭面部皮膚癌患者術后常遺留明顯瘢痕。通過創(chuàng)面修復可以較好的恢復患者頭面部的外觀。常用的創(chuàng)面修復方法包括直接縫合、皮片移植、局部皮瓣、游離皮瓣等手段[6]。直接縫合操作簡單,但術后瘢痕較明顯,可能對鄰近器官造成牽拉,不適用于頭面部治療。皮片移植術取材方便,適合應用于較大的創(chuàng)面。但皮片存活難度較大,移植區(qū)皮膚顏色會與周圍皮膚存在明顯差異,且易引起瘢痕。游離皮瓣技術操作難度高,需要經驗豐富的醫(yī)師操作。局部皮瓣修復療法因操作難度小,皮瓣的顏色、質地與修復區(qū)域相似,皮瓣成活率高,因而是修復頭面部皮膚癌術后皮膚缺損的理想方法[7]。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是一種非侵入性腫瘤治療手段,通過發(fā)出特定波長照射換車可以活化光敏劑使其選擇性的聚集在腫瘤組織處,通過誘發(fā)光化學反映進而破壞腫瘤組織,同時對鄰近組織幾乎無損傷[8]。其治療機制為組織在吸收光子時,光敏劑經過一次或多次能量轉換發(fā)生氧化還原,中間產物自由基可以通過與氧反應生成活性氧簇,進而引起光敏劑結合點位附近的蛋白質和脂質光氧化損害。同時還可以直接通過光損傷誘發(fā)腫瘤細胞的炎癥反應以及凋亡、壞死,進而控制腫瘤的發(fā)展和轉移[9]。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皮瓣修復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入了ALA-PDT治療。經過4周治療后發(fā)現,兩組患者均取得了一定的療效。臨床有效率方面,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為97.14%,高于對照組82.86%的有效率。容貌滿意度方面,觀察組患者容貌的滿意率為94.29%,高于對照組82.86%的容貌滿意率。生活質量方面,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經過4周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均較治療前有所提高,且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機制可能為ALA-PDT可以促進手術中受損組織的修復,弱化瘢痕的形成,以減少手術對患者容貌的破壞,降低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心理的影響,提高其生活質量。
綜上,皮瓣修復聯(lián)合光動力療法可以提高皮膚癌患者的臨床有效率和容貌滿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可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