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楓
《《3-6歲兒童發(fā)展指南》解讀》指出,幼兒階段是個體身心發(fā)展、行為方式形成的最關鍵時期,也是社會性特征獲得的關鍵時期。幼兒園社會領域教學活動一直以來,在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會領域的教學內容本身具有抽象性,所以很多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有很多困惑。如何避免社會領域集體教學活動的枯燥生硬,如何將其和幼兒園的語言教學活動區(qū)分開來,筆者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和學習體會,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從情景體驗、巧用繪本、回歸生活三個維度梳理以下社會領域集體教學活動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在體驗模仿中習得適宜的社會行為
3-6歲幼兒以直覺行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思維的特點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以及對表象的聯想來進行思維,建立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因此教師在設計社會領域教學活動時,可以結合活動目標和內容,創(chuàng)設和真實的生活有關聯的情境,讓孩子在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親身經歷的過程中感知和體驗,學習和模仿,習得事宜的社會行為。
例如中班社會活動《神奇的話》,活動目標是引導幼兒用適宜的語言和行為處理同伴游戲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我根據活動的內容預先邀請大班的兩個孩子排練好情境表演,分為兩個場景。場景一是一個孩子在玩木馬,另一個孩子也想玩;場景二是兩個小朋友在搬椅子走動的時候不小心碰撞了,這時候他們都分別說了神奇的話,讓矛盾很快得到解決?;顒又形以O計看一看、猜一猜、說一說、演一演四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孩子們在觀摩動作表演的基礎上,先猜一猜神奇的話是怎么說的,這樣說了之后,對方會感覺怎么樣?然后在學習模仿的基礎上運用語言和動作將自己代入情境中,感受體驗同伴之間發(fā)生矛盾后愉快解決的過程。這兩個場景都是孩子們在幼兒園的生活中經常會碰到和發(fā)生的事例,通過形象生動的情景表演和模擬練習,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學會了用適宜的方式處理同伴間的問題,習得了恰當的社會交往行為,為今后更好地與同伴相處、與人相處奠定了基礎。
二、巧用繪本,在共情思辨中形成良好的社會情感
眾所周知,“繪本是最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因為繪本中高質量的圖與文,對培養(yǎng)幼兒的認知觀察、情緒情感、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等等,都有著獨特的價值和影響,因此以繪本為載體開展教學活動也是當下幼兒園常用的教學形式。但是運用繪本開展社會領域的教學活動要有別于運用繪本開展的語言教學領域的活動,不僅要讓幼兒了解故事所要表達的內容,更要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在討論和分析中理解故事中蘊含的情感。
筆者曾觀摩過運用繪本故事《雨中的蘑菇》開展的大班社會活動。活動中,教師通過PPT課件再現故事情景,并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幼兒將自己投射到故事情境中:下雨天,小螞蟻躲在一個蘑菇下避雨,這時,小老鼠、小鳥和小兔子一個接一個來了……,設想,如果你是小螞蟻,會選擇讓他們一起留下來躲雨,還是另找地方?雨下得這么大,小老鼠在雨里會怎樣呢?幼兒需要結合故事情境站在小螞蟻的角度做出自己的選擇,并說出理由。活動一開始,很多孩子們認為蘑菇比較小,選擇不同意別的小動物一起躲雨,到后來通過一次次的共情和討論分析,大多數的孩子逐漸改變了之前的想法。盡管蘑菇下面躲的小動物越來越多,地方越來越擠,但孩子們還是堅定不移地選擇了讓小動物一起躲雨。故事和課件的引入,避免了生硬的說教,讓活動更具情景性和趣味性,讓孩子可以輕松的氣氛中進行思考和選擇。在這個思考和選擇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能站在別人的處境換位思考,懂得包容與接納。當然,也有孩子仍舊選擇獨自避雨,老師也沒有強求,因為每個孩子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想法不同,雖然沒有即刻達成行為改變,但只要這顆溫暖積極的社會情感種子在幼兒心中根植了,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們可以適時引導,激發(fā)其內隱動力,促其發(fā)芽生長,逐步達成目標。
三、回歸生活,在實踐操作中掌握必要的社會技能
古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人的一生中,生命早期形成的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待人接物態(tài)度以及做事學習的品質,會影響人一生的發(fā)展。因此幼兒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必定是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社會領域集體教學活動需要關注的重點。如何通過集體教學活動達成以上目標,下面我們就以大班社會活動《分工與合作》為例。
在這個活動中,教師首先以繪本《大掃除》導入,通過對繪本內容的分析理解,通過有趣生動的畫面讓幼兒感知動物們通過分工合作完成大掃除的過程。接著,經驗遷移,從故事回到生活,結合班級管理的諸多事宜啟發(fā)幼兒分析討論,我們班級里有哪些事情是需要大家共同管理的?你愿意做哪些事情?擅長做什么?有的任務沒人承擔怎么辦?有的任務小伙伴重復選了又該怎么辦?層層設問,啟發(fā)孩子通過同伴間的思維碰撞、相互協商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最終能夠運用分工合作的方法,進行任務的合理分配。本次活動在真實的情境中,在發(fā)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幼兒體驗分工合作的愉悅,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互相交流,互相學習,逐步掌握必要的社會技能,培養(yǎng)了幼兒的責任意識。
綜上所述,幼兒園社會領域的集體教學活動如要上得精彩,能激發(fā)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需要每一位執(zhí)教者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選取貼近幼兒生活的活動內容,不斷提高教學的藝術,將一些道理的領悟,良好行為的習得和生動的情境、故事、游戲活動、操作活動相結合,在潤物細無聲中幫助幼兒掌握相應的社會行為和社會規(guī)范,為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8-36
[2]劉晶波等.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精要-關鍵經驗與活動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范曉虹.體驗式幼兒社會教育初探[J].學前教育,,2012(7-8):28-36
[4]徐彩華.構建一個共情的課堂[J].動漫界.幼教365.2018(1):76-77
[5]馬曉紅魏青.繪本的“內在意蘊”與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幼兒教育導讀.2018(8):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