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濤
長垣市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河南 長垣 453400
重型對沖性腦損傷是常見顱腦損傷類型,易繼發(fā)遲發(fā)性腦血腫,致殘、致死率均較高[1]。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事故日益增多,重型對沖性腦損傷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標準單側外傷大骨瓣減壓術是重型顱腦損傷常規(guī)治療術式,但重型對沖性腦損傷常伴嚴重腦挫裂傷,采用此術式治療易發(fā)生術中腦膨出及術后切口疝[2]。雙側去骨瓣減壓術可有效減輕腦組織受壓,減少中線結構移位,改善患者預后[3]。本研究選取長垣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4例重型對沖性腦損傷患者,探究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長垣市人民醫(yī)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74例重型對沖性腦損傷患者,根據(jù)手術方案不同分組,每組各37例。對照組女15例,男22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7.39±9.25)歲,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3~7分,平均平均GCS評分(4.89±0.72)分,致傷原因:車禍傷19例,高處墜落傷12例,打擊傷6例。觀察組女13例,男24例,年齡20~71歲,平均年齡(49.08±10.17)歲,GCS評分3~7分,平均GCS評分(4.95±0.81)分,致傷原因:車禍傷21例,高處墜落傷11例,打擊傷5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均經(jīng)頭顱CT確診。(2)明顯頭部外傷,且有后枕部著地對沖傷。(3)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腦腫瘤、顱內(nèi)感染、腦積水等疾病。(2)顱內(nèi)占位、癲癇等疾病史。(3)嚴重心、肝、腎等功能障礙。
1.3.1 手術方法 (1)對照組采用標準單側外傷大骨瓣減壓術。骨窗大小12 cm×12 cm左右,釋放側裂池腦脊液,清除血腫及失活腦組織,硬腦膜減張擴容縫合。(2)觀察組采用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手術切口起自顴弓上耳屏前1 cm,跨過耳后向上繞頂骨結節(jié),至中線旁2~3 cm,向前至前額發(fā)際內(nèi),骨窗約12 cm×15 cm,對側行同樣或稍小骨瓣減壓,清除血腫及失活腦組織,硬腦膜減張縫合。術中若出現(xiàn)腦膨出,則行顳極額極內(nèi)減壓、控制性降壓、利尿脫水藥物等措施。術后常規(guī)給予控制血糖、亞低溫治療、維持水電解質穩(wěn)定等治療。
1.3.3 檢測方法 抽取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取血清,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以放射免疫法測定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S-100β。
(1)療效。(2)術中腦膨出、術后切口疝發(fā)生率。(3)術后1 d、3 d、7 d顱內(nèi)壓。(4)術前、術后7 d血清炎癥因子(TNF-α、IL-6)水平。(4)術前、術后7 d血清NSE、S-100β水平。
術后可正常生活或合并輕度缺陷為良好。有明顯缺陷,但可獨立生活為中度殘疾。日常生活需專人照料為重度殘疾。其余分類還有植物生存和死亡。其中良好、中度殘疾計入總有效。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情況 例(%)
觀察組術中腦膨出、術后切口疝發(fā)生率分別為10.81%(4/37)、18.92%(7/37),對照組術中腦膨出、術后切口疝發(fā)生率分別為56.76%(21/37)、62.16%(23/37)。觀察組術中腦膨出、術后切口疝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458、14.352,P<0.001)。
觀察組術后1 d、3 d、7 d顱內(nèi)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1 d、3 d、7 d顱內(nèi)壓情況(±s) mmHg
表2 兩組患者術后1 d、3 d、7 d顱內(nèi)壓情況(±s) mmHg
組別觀察組(n=37)對照組(n=37)t值P值術后1 d 20.89±2.96 29.47±5.03 8.942<0.001術后3 d 18.25±2.57 28.56±3.74 13.820<0.001術后7 d 15.41±2.37 25.08±3.49 13.943<0.001
術后7 d觀察組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情況(±s) ng/L
表3 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情況(±s) ng/L
a表示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n=37)對照組(n=37)TNF-α術前28.37±6.24術后7 d 15.63±4.36a IL-6術前21.58±4.19術后7 d 10.05±2.51a 29.51±7.55 21.29±6.47a 22.07±4.76 15.38±3.49a t值P值0.708 0.481 4.413<0.001 0.470 0.640 7.542<0.001
術后7 d觀察組血清NSE、S-100β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NSE、S-100β情況(±s) μg/L
表4 兩組患者血清NSE、S-100β情況(±s) μg/L
a表示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n=37)對照組(n=37)NSE術前22.89±3.65術后7 d 15.12±2.53a S-100β術前3.04±0.39術后7 d 1.85±0.31a 23.44±4.08 19.07±3.56a 3.15±0.46 2.46±0.40a t值P值0.611 0.543 5.501<0.001 1.110 0.271 7.332<0.001
重型對沖性腦損傷患者開顱術時極易發(fā)生顱內(nèi)壓急性升高,這是患者致殘及死亡主要原因[4]。標準單側外傷大骨瓣減壓術存在骨窗面積偏小、骨窗下緣位置偏高等問題,術中外力使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功能受損,清除硬腦膜血腫后,腦血管外壓力突然消失,腦血管急性擴張,產(chǎn)生急性腦膨出[5]。近年來,關于重型對沖性腦損傷術中急性腦膨出的處理措施研究較多,如加強脫水、控制性低血壓、非功能區(qū)腦葉切除減壓、過度換氣等,但效果欠佳。
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有以下優(yōu)勢。(1)術中一旦發(fā)現(xiàn)首側硬腦膜張力較高,立即行另一側去骨瓣減壓術,以防止遲發(fā)性腦血腫而引發(fā)急性腦膨出。(2)對于多發(fā)嚴重腦挫裂傷、雙側血腫等,盡早行雙去骨瓣減壓,可有效減輕腦組織受壓及再灌注損傷。(3)對于重型對沖性腦損傷患者兩側損傷不對稱情況,受傷重側易繼發(fā)腦水腫,可行大骨瓣減壓,次側行相對小的去骨瓣減壓,以消除兩側顱壓差,減少中線結構移位,改善患者預后[6]。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重型對沖性腦損傷患者,可有效降低顱內(nèi)壓,減少腦膨出和切口疝發(fā)生,效果顯著。
研究顯示,顱腦損傷患者腦脊液及血清炎癥細胞因子均顯著升高,參與腦損傷后,出現(xiàn)腦水腫、神經(jīng)元死亡、血腦屏障通透性改變等多種病理過程[7-8]。NSE、S-100β均可敏感反應中樞神經(jīng)損傷,顱腦損傷患者神經(jīng)元死亡,且血腦屏障損壞,血清NSE、S-100β水平顯著升高,與患者預后相關[9]。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重型對沖性腦損傷患者,可降低血清炎癥因子與神經(jīng)因子水平。考慮與該術式可更有效地降低顱內(nèi)壓、減輕繼發(fā)腦水腫有關。
綜上所述,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重型對沖性腦損傷患者,可降低其顱內(nèi)壓,減少腦膨出和切口疝發(fā)生,降低血清炎癥因子與神經(jīng)因子水平,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