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課程思政的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yǎng)水平,專業(yè)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實踐過程中必須要理清相關的基本概念,如課程思政、思政課程之間的關系以及課程思政的特點、基本要素等,也必須找出當前課程思政實踐存在的現實問題,如協同機制、教學設計、教師能力、評價體系等,繼而才能科學認識課程思政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抓手。
關鍵詞:課程思政;基本問題;分析
一、前言
課程思政是指學校施教者在各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營造教育氛圍,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將施教主體所認可、倡導的道德規(guī)范、思想認識和政治觀念有機融入教學過程,并最終傳遞給受教者,使之成為符合國家發(fā)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學理念。將思政教育貫穿整個教育過程,尤其是專業(yè)課教學要與思政課程保持同向同行,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通過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使專業(yè)課教學更加富有精神內涵,更好地完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任務。
二、課程思政相關基礎概念分析
2014年上海市率先提出“課程思政”的理念。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門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國高校就此展開了廣泛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將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共同發(fā)揮育人作用。在此過程中,課程思政的相關基礎概念逐漸明晰。
(一)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關系分析
首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概念不同。思政課程的中心詞是“課程”,課程思政的中心詞則是“思政”,思政課程強調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教學內容,而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起來,形成協同效應。其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緊密相連。思政課程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課程,課程思政則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與專業(yè)知識相結合并在教學過程中予以實踐。“課程思政”是實現廣義“思政課程”的具體路徑與方法。
(二)課程思政的基本要素分析
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師、教學內容、課程評價。教師是課程思政的設計者、實施者,其個人的思政能力、教學能力、專業(yè)素養(yǎng)都直接影響課程思政的效果。教學內容包括教材及相關教育資源是教育的載體。同時,課程評價是檢驗課程思政效果的主要途徑,將課程思政的評價加入課程評價體系的設計中,可以較為直觀地體現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課程思政的系統性分析
課程思政在教學中體現為以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成長,是一個系統的建設工程,可以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通識課、專業(yè)課、拓展課及各類實踐活動中,是多門課程的協同配合。每門課程都要在自己的教學中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將課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形成課程思政的合力,共同構建系統的大課程思政。
三、課程思政存在的現實問題分析
當前,課程思政的實踐還處在積極探索階段,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缺乏協同機制
首先,專業(yè)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存在“兩張皮”的現象。目前,專業(yè)課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不同的教師獨立備課較為常見。專業(yè)課教師主要講授專業(yè)知識,只在某些知識點處延伸講授國家相關大政方針、法律法規(guī)、行業(yè)要求、職業(yè)道德等內容,在專業(yè)知識和思政內容的結合上存在形式主義和標簽化。在高校的教學體系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的分工十分明確。因此,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育人過程中獨立發(fā)揮教育作用,缺乏知識結構的融合。其次,專業(yè)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缺乏有效的組織協調。高校教學管理部門缺乏對課程思政的引導和協調,各專業(yè)的教研部門在課程思政設計中發(fā)揮的作用有限,對專業(yè)課教學中涉及的思政元素的內容、方式及節(jié)點缺乏設計,造成專業(yè)課課程思政建設缺乏整體規(guī)劃。
(二)缺乏教學設計
課程思政融入的內容與專業(yè)課程的知識內容不同,但并不孤立于專業(yè)知識之外。課程思政應以專業(yè)課知識結構為基礎,在各個知識點上挖掘專業(yè)人才應具備的政治素養(yǎng)和職業(yè)素養(yǎng)。但目前高校專業(yè)課課程思政缺乏教學設計。首先,專業(yè)課課程思政的內容偏于與課程相關的政治理論的直接引入,還不能將思政內容與專業(yè)知識深度結合。其次,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及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推進課程思政要求教師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變化同步更新教學內容,針對典型問題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元素,而這對高校廣大專業(yè)課教師來講還具有相當的挑戰(zhàn)性。
(三)專業(yè)課教師育人意識不強
部分專業(yè)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不強,認為專業(yè)過硬才是學生的立身之本,對育人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還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程教師和學管人員的職責,與自己的專業(yè)課教學無關,課程思政是專業(yè)教學工作的額外負擔。教師育人意識的淡薄必然影響高校教育教學效果。課程思政要求專業(yè)課教師具有較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有塑造新時代有為青年的職業(yè)追求,更要具備將日常教學與育人相結合的專業(yè)能力,這對專業(yè)課教師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四)評價體系缺乏針對性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學生評議、同行評議、系部評議、督導評議等,不同評價主體從不同角度對教學進行打分。而現行的教學評價體系對教學內容評議的分值比重設置不高,參照標準過于籠統,不利于客觀反映教學效果,對專業(yè)課課程思政內容的評價更是如此。如何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客觀對待和評價課程思政,是當前大多數高校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
參考文獻:
[1]趙繼偉.“課程思政”:含義、理念、問題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9(2).
[2]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
[3]石書臣.正確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
基金來源:本文是中國民辦教育協會2021年度科研項目《新時代高校實施“課程思政”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ANFZG21008
作者簡介:崔利賓(1981.03—)男,河南滑縣人,碩士,重慶交通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當代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