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珍, 楊旭光△, 陳曉靜, 韓方正, 薛晶晶, 張衛(wèi)星, 劉玫君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鄭州 450008;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鄭州 450008)
曲泉穴歸于足厥陰肝經,首見于《靈樞·本輸》“肝出于大敦……入于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為合,足厥陰也。”此處所說“輔骨”即為下肢的脛骨,“大筋”,意指半膜肌、半腱肌止點。故曲泉穴的定位為屈膝位,當膝內側橫紋上方凹陷中。曲,隱秘也。泉,泉水。曲泉名意指肝經水濕運氣在此聚集。本穴的氣血物質為膝關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為聚集之狀,大量水濕如隱藏于天部之中,故名曲泉。曲泉為肝經合穴,合,會合,所入為合。本穴為肝經氣血會合之處,故為肝經合穴。曲泉五行屬水,其氣血物質為肝經水濕之氣會合而成,性寒濕潤下,表現(xiàn)出腎經氣血的潤下特性,故其屬水。曲泉主治范圍廣泛,不僅可以治療本經所主病證又因其為肝經合穴而能調節(jié)臟腑失調諸證[1]。隨著中醫(yī)針灸的不斷發(fā)展,曲泉穴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為提高其臨床療效,指導實踐,筆者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曲泉穴相關古代文獻進行歸納,分析總結其臨床應用規(guī)律。
以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華醫(yī)典》[2](第五版)收錄的1156部古典書籍為檢索源,將電子與手工檢索相結合,以“曲泉”為檢索主題納入相關古代文獻,同時參照古籍現(xiàn)代排印本對所納入的條文進行比對驗證并建立數據庫。
納入標準:曲泉穴單穴治療疾病的相關條文;曲泉穴配伍主治疾病的條文;涉及曲泉穴治療方法的相關文獻;有關曲泉穴治療疾病的相關醫(yī)案。
排除標準:引用相關古籍及重復條文;曲泉用于定位歸經的條文;曲泉穴協(xié)助他穴定位的條文;關于曲泉穴經穴歌的條文;有關曲泉典故釋義的條文。
數據錄入: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條文按照文獻出處、納入條文、單穴主治、腧穴配伍、配伍主治、針刺深度及艾灸刺激量為分類條目,建立相應的數據庫錄入Excel表格中進行歸納整理。
疾病歸納:不同時代背景下,病證和腧穴在不同的書籍中有其各自不同的名稱和含義,需按照現(xiàn)代標準對其進行統(tǒng)一[3]。病證規(guī)范標準主要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4]《中醫(yī)內科學》[5]《中醫(yī)婦科學》[6]《中醫(yī)眼科學》[7]和《中醫(yī)兒科學》[8]等進行統(tǒng)一。如果無法精準概括則以古籍中所列病證名稱為準。
腧穴規(guī)范標準具體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06)》及“十三五”教材《經絡腧穴學》。如“膏肓俞”規(guī)范為“膏肓”,“脾募”規(guī)范為“章門”,“解谿”規(guī)范為“解溪”,“大沖”規(guī)范為“太沖”,“復留”規(guī)范為“復溜”等。如無法精準對應,則以古籍所載腧穴名為準。
經過對納入數據的歸納和整理,檢索出曲泉穴相關條文達623條,依據所列標準最終納入條文186條涉及古籍26部。總結出曲泉穴配伍腧穴以膀胱經、腎經、肝經、脾經腧穴居多,其中配伍優(yōu)勢穴位為足三里穴。該穴主治范圍較廣,涉及內科、婦科、兒科、眼科,單穴主治常見病證27種,配伍主治病證32種。治療方法方面,針刺深度以六分為宜,灸法三壯為佳,具體如下。
曲泉穴單穴主治病證有關條文59條,共出現(xiàn)頻次163次,涉及科別4個,即內科、婦科、眼科、兒科,涉及病證共計27種。內科病證出現(xiàn)種類最多計14種,以腎系病證和肢體經絡病證居多。以疾病出現(xiàn)頻次為準,不小于平均頻次的作為優(yōu)勢病證(公式:平均頻次=總頻次/病證數)[9],將出現(xiàn)頻次≥6的病證作為曲泉穴單穴主治優(yōu)勢病證共13種,分別為癃閉、遺精、痢疾、虛勞、血證、汗證、痹證、痿證、陰疝、癥瘕、陰挺、陰腫、暴風客熱(見表1)。
表1 曲泉穴單穴主治病證表
曲泉穴配伍主治有關條文計113條,配伍主治病證出現(xiàn)總頻次達114次,涉及4個科別,與單穴主治病證所涉及科別相同,即內科、婦科、眼科、兒科,病證數達32種。其中內科病證數為24種,頻次89,占配伍主治病證出現(xiàn)總頻次的78.07%,以腎系病證和氣血津液病證為主。參照曲泉穴單穴主治優(yōu)勢病證的計算方式,把頻次≥4的病證作為曲泉穴配伍主治優(yōu)勢病證共計14種,為陰疝、遺精、癃閉、水腫、血證、汗證、痢疾、肺脹、鼓脹、痹證、痿證、陰挺、陰腫、青風內障(見表2)。
表2 曲泉穴配伍主治病證比較
曲泉穴配伍后主治病證與單穴主治病證均以內科病證種類居多。其中,曲泉穴配伍后主治病證較單穴增加了肺系病證,說明配伍后曲泉主治范圍有所擴大。在腎系病證和婦科病證應用方面兩者相差較大,曲泉穴配伍后在腎系病證應用種類較多,而單穴在婦科病證應用種類更多,其余屬系病證差別較小(見圖1)。
圖1 曲泉穴配伍與單穴主治病證類別分析比較
曲泉穴配伍相關條文涉及腧穴160個,頻次計631次,穴位歸于十四經及經外奇穴,其中足三里配伍頻率最高。曲泉穴配伍腧穴頻次前20位的腧穴多歸于足陰經和足陽經,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居于多數(見表3)。
表3 曲泉穴配穴與歸經表
據納入條文對曲泉穴配伍腧穴所屬經脈進行統(tǒng)計,配伍總頻次共計631次,所配伍腧穴廣泛分布于十四正經計151個,頻次達614次,其中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多達34個,配伍頻次高達129次。曲泉穴與經外奇穴配伍僅1穴(膝眼),頻次1次,用于治療痹證。
據納入條文所載,曲泉穴治療方法以針刺和艾灸為主,條文共29條,其中針刺15條,艾灸29條(與針刺相關條文有重復)。針刺深度六分14次,四分1次。艾灸三壯18次,百壯7次,七壯4次,二十壯1次。
曲泉穴位于四肢部,操作簡便,應用安全,故古籍中較少涉及其治療禁忌,僅一處明確提出養(yǎng)胎時“毋針灸肝經穴道”,即《彤園醫(yī)書·校正逐月養(yǎng)胎宜忌》云:“一月始受孕,胎形如露珠。乃太極動而生陽,天一生水,名曰胚胎,足厥陰肝脈養(yǎng)之……毋針灸肝經穴道,大敦、行間、太沖、中封、彝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五里、陰廉凡十一穴,左右足同。足厥陰肝經行足股內,穴起足大指端,行三陰之前。[10]”
曲泉穴單穴主治病證以婦科病證、內科中的腎系病證和肢體經絡病證為主,治療癥瘕、痹證等?!夺樉募滓医洝份d:“女子疝瘕,按之如以湯沃兩股中,少腹腫,陰挺出痛,經水來下,陰中腫或癢,漉青汁若葵羹,血閉無子,不嗜食,曲泉主之?!薄夺樉纳駮吩疲骸扒?治腳腿疼痛,寒濕風痹)?!鼻ㄟ€可用于治療腎系病證,《圣濟總錄》云:“男子失精,膝脛疼痛冷,灸曲泉百壯。穴在膝內屈紋頭。”
曲泉穴配伍主治病證以內科腎系病證、婦科病證和內科氣血津液病證為主,治療癃閉、陰挺等,如《圣濟總錄》所載:“黃帝經云:伏兔下一寸,曲泉、陰谷、陰陵泉、復溜,此諸穴斷小便更佳,不損陽氣。亦云:止遺溺也。”《針灸集成》云:“陰挺出:陰蹺、曲骨、曲泉、照海、大敦、太溪三壯?!?/p>
肝屬木,腎屬水,水能生木,腎為肝之母,根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肝之虛證可用曲泉補之。另外肝主筋[11],膝為筋之府[12],曲泉正位于膝關節(jié)部位且又為合穴,可反映疾病狀態(tài)[13],刺之可調暢氣血、舒筋利節(jié)。膝痛曲泉穴必痛,所以此穴為護膝要穴?!吨夂蟾琛份d:“臍腹有病曲泉針。[14]”《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合治內腑”,曲泉穴還常治頭部病證,《普濟方·針灸》曰:“治頭眩痛。穴昆侖、解溪、曲泉、飛揚、前谷、少澤、通里?!爆F(xiàn)代研究表明,曲泉穴可影響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從而用于治療腦血管病[15]。
《靈樞》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薄夺t(yī)學入門》曰:“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鼻ㄖ委煼椒ㄒ跃姆ň佣??!夺樉募伞吩唬骸鞍Y瘕腸鳴瀉痢繞臍絞痛,天樞百壯,章門、大腸俞、曲泉、曲池、對臍脊骨上三七壯,灸宜先陽后陰。”此處提到曲泉穴在治療癥瘕痢疾諸癥時,灸宜先陽后陰,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醫(yī)心方》有云:“腳氣病從陰發(fā)起,灸復留、中都、陰陵泉、曲泉等諸穴。灸先從上始,以次向下,引其氣使下。各灸二十壯。自后隔日灸七壯,取瘥止。余穴皆依此”,說明曲泉穴在配伍后治療不同疾病時其艾灸刺激量應隨疾病種類變化而變化,體現(xiàn)了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中醫(yī)理念。
據統(tǒng)計,曲泉穴配伍頻次較高的腧穴分別為足三里、太沖、復溜,頻次分別為24次、19次、17次,可見曲泉穴配伍腧穴多為特定穴。足三里為胃經之合穴,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故本穴集陽明經氣如百川匯合入海之勢,經氣充沛,功效卓著。補之能壯元陽益脾胃,補臟腑之虛損;瀉之則能升清陽降濁陰,引胃氣下行,助胃氣水谷之運行,治療范圍甚廣,乃周身腧穴中之要穴[16]。曲泉穴與之配伍善治脾胃系、肢體經絡等病證。如《針灸聚英》所云:“小腹下痛目痃癖。太谿三里脾俞同。三陰交穴曲泉穴。宜兼陰陵六穴攻?!碧珱_是肝經的原穴,能夠調動肝經元氣,疏肝理氣,平降肝陽,與曲泉穴配伍多治療腎系、婦科等病證。復溜為腎經經穴,可滋陰補腎,通調水道,善治水液代謝障礙疾患,與曲泉穴配伍多用于治療癃閉、血證、汗證等?!妒備洝吩唬骸包S帝經云:伏兔下一寸,曲泉、陰谷、陰陵泉、復溜,此諸穴斷小便更佳,不損陽氣。亦云:止遺溺也。”
綜上所述,曲泉穴多用于治療內科病證,單穴主治病證以婦科、腎系病證和肢體經絡病證為主,配伍主治病證以腎系病證、婦科病證和氣血津液病證為主,配伍后主治病證較單穴增加了肺系病證,且在腎系病證的應用頻次較單穴增長較為明顯。曲泉穴配伍腧穴多歸于膀胱經、腎經和肝經,且配伍腧穴多為特定穴,以五輸穴較為多見。治療方面,針刺深度以六分為宜,艾灸以三壯為佳,因其取穴簡便、操作安全,禁忌在古籍中提及較少。通過對曲泉穴古代文獻進行檢索和分析,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便利。然此次檢索數據來源局限,故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豐富曲泉穴主治病證的辨證分型,從而在臨床應用中更具針對性,以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