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華
關鍵詞農村初中 閱讀教學 語感培養(yǎng)
語感是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感知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加強語感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對語言有更敏銳的感知。語感教學提倡讓學生自主閱讀,重視學生個體的感悟能力。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側重于重點和難點的講解,對考試真題的分析歸納,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文本,而對于農村初中的學生來說,學生普遍的閱讀理解能力不高,學生對教師講解的難點問題很難接受消化,生搬硬套的教學方法只會阻礙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
一、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農村初中的語感教學中,教師往往偏向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認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敝灰罅康刂貜椭仉y點的講解,學生的語感能力就會提高,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激發(fā)學生對文章的自主思考與理解,沒有實質的語感教學內容,只會讓學生產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培養(yǎng)學生語感,就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索語感培養(yǎng)的新途徑,課堂上將語感教學和寫作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對文本的領悟能力。
比如在學習《秋天的懷念》時,教師可以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秋天的意境中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自由朗誦感受文章中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讀完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理清文中的線索,如三次看花時分別發(fā)生了什么事?作者三次看花的情感有哪些變化?用這些問題引領學生分組探究。文中母親說:“咱娘倆兒在一塊,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作者沒有好好兒活?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的表現要及時進行表揚鼓勵。閱讀是需要聯想和想象的,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文字內容進行自由聯想,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根據文字的描述來領悟其中的情感,借助聯想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體會文中母親對兒子的愛和兒子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及感受大膽地表達出來,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在相互交流過程中互相取長補短。文中以秋天為背景,通過寫景、敘事、記人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文中的情感走向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中有關“愛”的事例。在學生分享結束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的聯系自己的生活,回憶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以“愛”為題材寫一篇文章,對學習過的表達技巧和表達手法進行運用,以此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閱讀達到提升學生語感能力的目的。
要在閱讀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語感能力,教師就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如何閱讀,讓學生習慣于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中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把自己看到、想到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對閱讀產生了熱情,自然會更好地進行自主閱讀,在長期的閱讀中,學生的語感能力就能逐漸得到提升。
二、提升教師的語言素養(yǎng)
語感培養(yǎng)對教師的語言素養(yǎng)要求也很高。愎有詩書氣自華,教師只有提升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才能更好地實現語感培養(yǎng)的目標,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目前,我們還沒有一種比較完善而全面培養(yǎng)措施,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也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農村初中教學環(huán)境的制約下,教師的語言素養(yǎng)就顯得更為重要。
農村初中教師要提升語言素養(yǎng),就需要增加教師的閱讀量,教師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決心和信心。大部分農村初中語文教師都習慣于循規(guī)蹈矩地開展教學活動,缺少創(chuàng)新的能力和勇氣,相對于城市教師而言,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還是有許多的欠缺,對語感教學的認知也不全面。教師的自我提升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加強教研,創(chuàng)新有為。為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要認真?zhèn)湔n、上課、輔導、批改作業(yè),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教師研討會上,要認真做筆記,積極發(fā)言,虛心請教,勇于闡述自己觀點。第二,積極開展語文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知識積累。定期組織學生開展手抄報和詩歌朗誦等活動,激發(fā)學生背誦詩歌的積極性,以手抄報的形式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閱讀,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第三,改革教法,注重學法。把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改變?yōu)閷W生的自主探究式教學,鼓勵學生開展逆向思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引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學校應該經常開展語文教師的學習交流會,鼓勵老師廣泛閱讀,以增強自身的文字功底,教育管理部門也可以定期組織語文教師開展教學研討,對語文教學及語感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探索出解決這些教學問題的措施和方法,更好地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使大家優(yōu)勢互補,更好地促進教師個人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的提升。
語感是一種對語言的感受能力,語感教學需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通過學生的參與,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在師生互動中感受語言,提升語感能力。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大多數農村初中的語感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實踐教學,對于理論研究重視度不夠。因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的理論水平普遍不高,無法用先進的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由于理論的匱乏,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教學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從而影響了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教師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并將其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
比如在《紫藤蘿瀑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先展示紫藤蘿的照片,介紹作者的基本情況,宗璞,當代女作家,出生于北京,是現代歷史學家、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自幼生長于清華園,是一位典型的知識女性,氣質儒雅。通過介紹,讓學生對作者有一個較清楚的了解。這些內容對學生理解課文會有較大的幫助,了解這些情況以后,學生再去誦讀文章,學生自然就能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把握作者的生活態(tài)度。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紫藤蘿的色、形、態(tài)的句子,對句子進行誦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出這些句子哪里寫得好?為什么好?作者面對盛開的紫藤蘿花的情感,從焦慮悲痛到寧靜喜悅,再到振奮向前這—過程是怎樣轉變的?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社會背景,由于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癥,于是就有了文章前面的悲,看到庭院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在文章的語感教學部分,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文中的景物描寫為基礎,結合學生在生活中看到的景物,說一說自己看到哪些景物,有過什么樣的情感轉變,這個景物有哪些特征?它讓自己轉變情感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理論,從生活中挖掘語文知識,尋找語言培養(yǎng)的靈感,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大膽地站到講臺上,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及自己的親身感受,在自己的經歷中有什么成長的變化。此外,教師還要重視語感教學的理論研究,將課堂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具體問題進行總結,在理論研究的過程中構建對語感教學的理解與深化,提升理論水平,并為教學實踐尋找到更好的理論依據,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并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模式,促進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同步發(fā)展。
只有理論聯系實踐,才能更好地推動語感教學的發(fā)展。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對學生的口語交流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初中學生大多性格偏內向,主動表達的意愿不強,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更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陛,給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表達的環(huán)境和機會。
總之,初中閱讀教學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入手。閱讀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語感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升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的綜合語言素養(yǎng),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都能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提供更好的幫助,為農村初中提升語感能力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