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莎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云南·昆明 650106)
《教師口語》是教育類各專業(yè)學生教師職業(yè)技能的必修課程,是在理論指導下以普通話訓練為基本手段,以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為目的,培養(yǎng)教育類專業(yè)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口語應用能力的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該課程的改革是基于對教師口語課程內容及對小學教育專業(yè)職業(yè)需求和學生職業(yè)發(fā)展需要而設計的。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情境教學《教師口語》課程改革始終圍繞著“服務專業(yè)、突出應用”這個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達到“夯實基礎、服務專業(yè)、提高素養(yǎng)”的整體教學目標,完成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課程設想。
《教師口語》課程以職業(yè)需求為教學內容選擇的依據,以教學客體即語言形成的規(guī)律進行教學內容計劃及進度安排。從普通話語音訓練開始,到發(fā)聲訓練,再到朗讀技巧訓練,接著進行即興口語表達訓練最后進行教師職業(yè)用語訓練。既符合學習主體的認知規(guī)律又符合學生學習的最終目標。針對學生語音基礎,從語言低層次訓練向高層次訓練,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教師語言的規(guī)律及過程。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
課程思政背景下,教學中要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要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要,要將思想政治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相結合,做到同向同行、協同發(fā)展。《教師口語》課程思政教學,將“知識塑造、能力塑造、價值塑造”作為育人基本任務,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1]。本文以《教師口語》課程普通話模塊教學思政的推進為例,對《教師口語》課程思政的教學進行探究。
結合《教師口語》普通話模塊的教學內容,明確課程教學的思政目標。
路徑: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方言、少數民族語言)→民族交流、民族融合、共同發(fā)展(普通話)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有著56 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各地區(qū)有各地區(qū)的方言,少數民族也有少數民族的語言。普通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通用語言,通用語言可以促進各民族交流、各民族融合及各民族共同發(fā)展。在對普通話的學習過程中對普通話定義、作用及學習目標的介紹可以重點對
路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市場巨大,吸引外國人學漢語→中華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對內文化傳承、對外文化傳播→喚醒教師職業(yè)責任→明確學習目標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推進,互聯網加劇了“地球村”、“世界村”的形成,世界各國的往來加劇。中國市場巨大,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漢語,形成了全世界漢語熱的局面,有些國家還將漢語學習納入到學校教育中進行推行。幫助學生樹立中華民族的自豪感的同時形成文化自信,讓學生知道自己作為小學教師承載著將中華文化進行代代傳承的責任,同時身為中國人還承載著將中化文化向世界各國進行傳播的責任。從而喚醒學生們身為教師的職業(yè)責任,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
路徑:學習由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
路徑:聲韻調準確→字音準確→詞音準確→發(fā)音準確→表達準確→傳承正確、傳播正確
普通話語音學習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聲韻調到字到詞再到表達進行規(guī)范和正音,不斷地進行積累,當基本語音規(guī)范后普通話語音就會提升,量變積累形成質變,在此基礎上再針對自己的表達問題進行新的規(guī)范練習,當量變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后會形成新的質變。在學習過程中專注基本功的訓練,表達符合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入學習,打好傳承文化的基本功,為中華文化的正確傳承和傳播奠定好基礎。
路徑: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對理論具有反作用→學中練、練中思、思中學→知行合一
理論的學習為語音的訓練提供了正確的指導,通過實踐可以體會和反思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在學習中練習,在練習中思考,在思考中進一步學習,如此循環(huán)往復,最終實現知行合一。
路徑: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強少年、強民族、強國
普通話的學習是為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教師職業(yè)口語的學習奠定基礎,普通話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將普通話的語音進行靈活應用。根據教師職業(yè)口語的需要、文化傳承的需要和文化傳播的需要,將標準的普通話應用到自己的語言活動中,語言是一種工具,是傳播文化與信息的載體,這種工具的使用效果除了取決于語音基礎和文化基礎外還取決于表達者對文化的自信,對民族和國家的自信源于學習和練習過程中思政點的滲透,通過層層深入地教學中思政點的滲透最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形成自信,最終通過文化的傳承讓少年強,通過文化的傳承讓民族強,通過文化的傳承讓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通過將思政目標層層滲透進普通話教學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喚醒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教師使命感和責任心,不斷提升教學效果,最終將人才培養(yǎng)落到實處。
《教師口語》課程在實施中,結合課時需要,確保思政內容的融入與整合,將《教師口語》專業(yè)知識與德育素質教育相協同,設計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程教學模式,確保《教師口語》課程與思想政治育人目標相統一?,F實社會交際中,大學生的思想正面臨各類信息的影響,對大學生而言,要通過課程思政教育,引領學生正確面對不同的信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2]。
在普通話教學模塊中,教學內容里包含了普通話的形成、發(fā)展、推廣、普通話定義及方言區(qū)介紹部分知識點。教學中從各地和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與方展以及國家通用語言的形成過程對民族交流、民族融合及全民族共同發(fā)展中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形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行滲透,讓學生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加強對國家通用語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強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對自己身負的國家通用語言傳承的責任感,加強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對專業(yè)技能形成的動力,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課程思政目標。
2021年6月2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介紹2020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yè)發(fā)展狀況和中國語言生活狀況,《教育部:70 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外國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超2000 萬》的。截至2020 年底,全球共有180 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中文教育,70 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外國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超過2000 萬。在線中文教育蓬勃發(fā)展,“中文聯盟”云服務教學平臺面向全球免費提供190 多門6000 多節(jié)中文、中華文化等在線課程,惠及200余萬海外中文學習者。中文國際地位不斷攀升,2021 年起中文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的官方語言,另外教育部還出版《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俄文版,持續(xù)擴大我國語言文字事業(yè)的國際影響力[3]。結合教育部發(fā)布會公布的相關數據,在教學中對漢語在國際中的地位進行介紹,幫助學生樹立身為中國民族的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結合小學教育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向讓學生明白自己肩負對內文化傳承、對外文化傳播的歷史使命,從而喚醒學生們身為未來教師的職業(yè)責任,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在大學學習期間能夠不忘記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努力學習專業(yè)技能,用責任與使命這面旗幟指引自己的學習方向。
普通話語音部分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聲母、韻母、聲調、以及由聲韻調組合而成的音節(jié)的發(fā)音以及普通話表達中輕聲、兒化、音變、斷句、重音、停連、節(jié)奏。語音基礎的教學通過強調發(fā)聲部位、發(fā)音方法的指導,通過對聲、韻、調標準發(fā)音的示范與指導,讓學生發(fā)準字音,在發(fā)準字音的基礎上發(fā)準詞音,在發(fā)準詞音的基礎上在有聲語言表達中規(guī)范地發(fā)音,準確地表達,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打好堅實的職業(yè)技能基礎,為正確進行文化傳承、傳播奠定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同時幫助學生在反復練習中體會并理解學習是一個由量變積累達到質變的過程,在取得語音進步的成績時明白任何收獲都是自己勤勞付出的結果,任何技能的形成都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然后在質變的基礎上形成新的量變最終引起質變的過程,在普通話語音學習中讓學生進一步領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質量互變規(guī)律的真諦,并用它指引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語言技能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自我不斷修正地過程,是一個不斷戰(zhàn)勝自我的過程。課堂教學是有限的,普通話語音訓練與鞏固要充分利用課后時間。通過讓學生在課后訓練發(fā)音方法,通過云班課等線上平臺將自己的發(fā)聲作品以音頻文件提交老師。老師對學生的口語作品進行聽閱,對存在的問題如發(fā)音錯誤、發(fā)音缺陷等進行梳理、進行剖析并提出針對性地指導[4]。對個別學生進行單獨指導,提升課程教學整體質量。幫助學生理解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對理論具有作用的哲理,幫助學生理解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學中練、練中思、思中學不斷自我修正最終真正掌握技能,實現知行合一的過程。
《教師口語》課程中普通話應用的教學主要是對朗讀、命題說話進行訓練,教學中節(jié)選體現真、善、美的經典詩歌、散文、紅色故事、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結合現實生活對熱點問題進行說話。通過在訓練中融入思政元素,一方面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我國方方面面的優(yōu)秀文化和傳統,堅定文化自信心,提升身為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以促進提升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意識,培養(yǎng)學生樂觀、積極、向上品格,幫助學生做好人生規(guī)劃,樹立遠大目標,明確人生方向,面對職業(yè)、做好準備、充滿自信,將自己的教師夢與強民族、強國夢統一起來并為自己夢的實現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