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梅,陳銳思
(1.信陽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2.河南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是指大學英語專業(yè)課堂上教師為從事和組織教學所使用的語言,包括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性語言和課堂工具性語言。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性語言表征事實,對客觀世界進行陳述,是認知性語言。教師的課堂工具性語言在師生之間的社會世界中建設、調節(jié)人際關系,展示自我,是交際性語言。專業(yè)知識語言傳承語言知識,是課堂上的知識構塊;工具性語言體現教師的課堂教學智慧,具有導入性功能,是動態(tài)的,能激活學生汲取知識構塊的興趣。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學是語言學科教學,教師的話語是語言學科教學與研究的核心。
英語專業(yè)課堂語境中,教師話語何以入耳?為什么理性的受話者會高效接受某些教師話語而不自覺地摒棄另一些教師話語?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是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性語言和工具性語言在英語課堂上的交融、并存,教師話語生效與否是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本文擬從有效性要求理論出發(fā),進行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生效研究,以期深化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生效策略研究,生發(fā)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學和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新思考。
有效性要求是德國后現代哲學家哈貝馬斯創(chuàng)設的一種語用規(guī)范。這一規(guī)范把僅僅作為陳述事實命題或保證形式上的“有效性”范疇推廣到規(guī)范性的社會領域中來[1], 認為社會得以可能的條件是眾多的行為者在共享行為協調機制的規(guī)制下有序發(fā)展與整合[2]。共享行為協調機制是把社會行為普遍化的共識或者約定。哈貝馬斯設定這一共享行為協調機制既不是經濟行為,也不是政治行為,而是交往行為。交往行為何以使社會得以可能?交往行為的介質是言語行為,主體是人。“一切參與者都毫無顧慮地追求以言行事的目的,以此來達成共識,而這種共識是協調不同行為計劃的基礎?!盵3]社會生活中,對于共同關心的問題,人是怎樣達成理解與共識的?哈貝馬斯的答案是“人與人之間言語行為的溝通互動”,其實質體現哈氏主體間性交往哲學范式。
主體間性交往哲學范式是對近代認識論哲學范式的摒棄。近代認識論哲學范式是一種意識哲學,由笛卡爾開創(chuàng),康德確立,到黑格爾時達到全盛狀態(tài)。這種意識哲學的核心是主體與客體二分的認知思維,是一種獨白式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造就的社會行為協調機制是實用主義的獨裁,社會達成理解與共識必然受經濟的、政治的或其他非言語行為媒介的調整與制約。主體對客體的單向認知模式導致主體對客體的壓制與約束,行為所具有的普遍認可的規(guī)范只從所謂的主體方判定,而置對方于不顧,其實質是武斷的、盲目的價值規(guī)范。主體間性交往哲學范式的核心理念是交往行為是雙主體的,絕非主、客二分;雙主體的交往方式是雙向互動,就言語行為達成溝通與共識。這種思維方式造就的社會行為協調機制是以言語行為為介質的交往行為,交往中主體與主體間身份自由、平等,行為所具有的普遍認可的規(guī)范從雙主體判定,是一種理性的規(guī)范。
“人與人之間言語行為的溝通互動”如何使主體間達成理解和共識?在言語交往中,如果說者和聽者在語言規(guī)則和語用規(guī)范兩層面形成默契,聽者完全接受說者的言說,就是言語交往行為的元共識??蛇@只是一種理想的言語交往共識狀態(tài)。哈貝馬斯認為言語交往中聽者要理解、接受說者的言說,達成共識是有必要的可接受性條件的。這些必要的可接受性條件是哈貝馬斯提出的有效性要求,其具體構成要素是話語言說的真實性、恰當性、真誠性。有效性要求是一種語用規(guī)范,它根植于哈貝馬斯主體間性交往哲學范式意識,體現在其對“社會得以可能的條件”即“以言語行為為媒介的交往行為”的考察中。有效性要求使社會在人與人之間言語交往行為的溝通互動中達成理解和共識。
語用規(guī)范使言語行為的有效性要求涉及到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言語行為主體的“交往性資質”?!敖煌再Y質”是指言語行為主體是否具備言語和行為能力。言語行為主體如果在普遍性語境下都以可接受的方式完成交往行為,就是具有“交往性資質”?!敖煌再Y質”對言語行為主體的言語能力和行為能力進行前提性規(guī)定。哈貝馬斯言語行為有效性要求的言語行為雙重結構論,對言語行為之言語或者話語本身做出剖析。哈貝馬斯認同奧斯汀把言語行為分為陳述性行為(constatives)和施為性行為(performatives),但同時認為這兩種行為統(tǒng)一于一個言語行為,而不是非此即彼。也就是說一個言語行為既以言表意又以言行事,即言語行為具有雙重結構。以言表意是一個言語行為對命題內容的陳述,是語義學層面的意義和結構的表達和表征,是對自然世界的認知,是狹義的知識、信息的提供。以言行事是這個言語行為施為性行為的體現,表征其交際性行為,關涉社會和人,具有能動性。如果把一個言語行為中以言表意和以言行事主次化,以言表意是次要、附屬的,而以言行事是主體性的。以言表意是客觀性世界、知識的陳述,是一個言語行為中靜態(tài)的存在;以言行事之所以重要,在于其使言語行為產生效能,使表意的客觀世界動態(tài)化,完成各種行為。例如“我要求你們提前預習這篇文章”,“我要求”是以言行事,使話語進入交際層面,形成人際互動關系;“你們提前預習這篇課文”是以言表意,是陳述一個信息。哈貝馬斯對言語行為的主體-人和客體-話語從社會的視角進行審視,以有效性要求作為語用規(guī)范,把言語行為研究從事實的世界推進至規(guī)范化的世界,為具體的言語行為有效性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一是基于文獻[4],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生效研究重點論證英語教學話語有效性建構必須滿足的兩個條件:提高認知式語言使用中的真實性、互動式語言使用中的恰當性、表現式語言使用中的真誠性;重視教學話語的主體間性,做好教學話語的可供性提取。是一種針對語言本身具化的理論性研究。本文重點研究: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怎樣體現主體間性,在實際操作中開展有效教學;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如何把握語用規(guī)范,深入闡釋文本意蘊。是一種針對語言行為的方法論探索。語言本身和語言行為有區(qū)別:語言本身的關注點是語言本體;語言行為即體現語言的交際性,又要求語言的作為性。交際性把語言放在語境中進行研究;作為性要求語言要生效、實現語言價值。我們針對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進行語言行為研究,研究對象是宏闊的語言行為,但探索點始終圍繞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如何生效,而無旁騖。二是體現教研相長的教育教學觀念。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解決教學問題為根本,研讀理論,研究、探索教學,不斷積累,產生解決教育教學的新思路,故有此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生效新論。
首先,要求以雙主體身份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主體間性的實質是交往行為的雙主體性;雙主體身份的平等性;達成共識的有效性要求。在《大學思辨英語教程精讀3》TextA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以主體間性為指導設計四大環(huán)節(jié):(1)學生完成Preparatory Work;(2)教師精講TxetA;(3)以“Reading Circle”的方式,學生完成Critical Reading;(4)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做好Language Enhancement。這四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體現一個哲理:課堂教學生效的根本在于師生的共同努力,生亦師,師亦生,正是言語交往行為的主體間性體現。這四個環(huán)節(jié)凝聚著課堂教學宏觀層面的設計理念:一是認為學生有能力做。相信學生已儲備的認知使其有能力做事;客觀的條件輔助其生發(fā)做事的能力。這里的客觀條件重點是指信息化、智慧化時代的知識和技術。二是必須鍛煉、培育學生去做的能力。三是認為學生有了能力(課堂訓練、培育出的),就會產生創(chuàng)造的智慧——要去做事;有辦法做成事。
其次,具有雙主體身份的英語專業(yè)教師課堂話語如何實施課堂教學?以學生完成Preparatory Work的課堂展示為例。其一,教師話語設定Preparatory Work 操作指南:(1)課前充分預習。Text A的主體教學思路是使用Reading Circle模式,每組6名學生,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進行分工后開展小組成員間的合作性文本閱讀、評析。學生根據不同的分工完成各自任務后, 小組再進行集中式、分享式交流,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對文本的理解。(2)Preparatory Work部分課中展示。每小組結合教材文本Text A、文本外知識及Preparatory Work中的問題,制作文本背景知識的Word文檔(課前完成),制作關于Preparatory Work的PPT課件(課前完成),課堂進行展示(Presentation)。課堂九十分鐘,十分鐘給老師做課上點評,八十分鐘全部留給學生進行展示。展示過程是學生對自我的一個顯性解剖,是課堂話語雙主體身份的充分表征。其二,學生課堂展示中,作為觀察者的教師話語保持沉默,但此時的教師話語比其主宰課堂時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智慧做事:一要仔細評判學生舊知識(語言知識)的不足,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輸入。二要認真分析學生舊知識的恰當應用、創(chuàng)新應用與否,以便“續(xù)”好新知識。三要抓緊學生的PPT課件信息與學生話語陳述的結合點,以弄清楚: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正在展示的篇章?哪里有了問題?教師話語在進行點評、進行精讀講授篇章時該如何有的放矢地去解讀、分析、定位、定性?知識與能力的碰撞成就了“此刻”一個什么樣的學生?教師“我”應該努力幫他/她做些什么?以雙主體的身份實施課堂教學,教師話語有目標地輸入新知識、發(fā)現個性與共性問題,不斷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實效;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探索:學生的探索和教師基于學生探索點之上的課堂教學探索。
那么,課堂效果如何?以學生完成Preparatory Work課堂展示之后為例。其一,教師話語評析學生課堂展示(主要針對學生展示不足之處):(1)語言方面:展示語言漢語表達過多;過于英漢翻譯;發(fā)音不夠精準、地道;有語法錯誤;讀書生硬,感情投入不夠。(2)語用方面:比較缺乏挖掘語言實際應用的能力;跨文化交際意識薄弱;綜合組篇能力不足。(3)綜合能力方面:課堂互動力弱;資料查閱能力和PPT制作技術均有待提高;思辨能力欠缺。其二,教師話語提供解決辦法:(1)重視同伴互學,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2)透徹理解文章,切忌為了展示而展示、斷章取義。(3)鍛煉重組問題的能力,深入思考重組的這些問題之間的連貫性與層級性。(4)養(yǎng)成多視角解決問題、對比法解決問題等思辨性思考的好習慣。其三,隨后學生再次完成其他文本的Preparatory Work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的改進效果:(1)語言、語用方面的問題基本解決。(2)思辨性思維能力有所提升,能系統(tǒng)性、關聯性、客觀性解決問題。(3)課堂展示技巧有所提升。(4)整體上,學生非常認可這樣的雙主體身份的課堂教學設計。在評教活動中,學生認為教師話語:熱情,積極,開拓學生思維,增強學生思辨力;知識點講解詳細;教師話語條理性、系統(tǒng)性強,舉例說明生動形象,使學生易于理解,學生課堂參與度高;對每個同學提供建設性意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語用規(guī)范是哲學層面的語言應用要求。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學的本質之一是教會學生應用語言進行充分、恰切的交流。依據語用規(guī)范,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首先必須找準有“意蘊”的文本信息;其次要確保話語參與者學生在話語交流中持合作態(tài)度;最終,教師話語要深入闡釋文本意蘊,生效課堂教學活動。
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必須找準有“意蘊”的文本信息。J. 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話語是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為(performative)的。Grice的會話含意理論把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分為字面意義和含蓄意義。Austin最終認定語言具有言內、言外和言后三種行事能力。在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學中,我們認為要遵循“走進去、跳出來”原則,穩(wěn)扎穩(wěn)打基本功;正確理解、分析語篇中的語用現象,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他們的思辨力、創(chuàng)新力、服務社會的能力。在這個原則指導下,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如果點石成金,在字字珠璣的課文文本信息中發(fā)現閃亮的語言信息,能實現教育價值。《語言學教程(第五版)》[5]chapter1 的標題是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我們注意到,一般情況下,一本書的開篇是采用Introduction to X作為標題。我們認為這里胡先生用Invitations是另有意蘊的。無獨有偶,在進行《大學思辨英語教程精讀3》的教學時,Unit1: Thinking Sociologically 的overview部分,編者有這樣的語言:In Text A, Leonard Cargan and Jeanne H. Ballantine provide broad and concise ideas about the links between sociology and individuals. You are invited to ponder: What is sociology? Why should we learn sociolog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sociology? What work do sociologists do? How is sociology useful to us and to the world? 其中,編者用You are invited to ponder為什么不用You are introduced to ponder或者You are instructed to ponder?這里的invited用得極好。查閱《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動詞invite的解釋:(1) to ask sb. to come to a social event(邀請);(2)(formally)to ask sb. formally to go somewhere or do sth.(正式:邀請、請求、要求)。名詞invitation釋義:(1) (C) a spoken or written request to sb.to do sth. or to go somewhere(口頭或書面的:邀請)。(2) (U) the act of inviting sb. or of being invited(邀請;獲得邀請)。(3) (C) a card or piece of paper that you use to invite sb.to sth.(請柬;請?zhí)?。Invite 或者invitation 含有兩層意思:一是“請(ask or request)”;二是“去( to go to e.g. a social event)或者做(to do sth.)”。Introduce:給人介紹、或者領著人入門做某事。Instruct:教育、指導人做某事。這兩個詞的施為性較強,有“迫使、牽引、不得不”讓人去做的意味。很顯然,invitation或者動詞invite這個語詞語用意味深厚。
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要確保話語參與者學生在話語交流中持合作態(tài)度。通常,言語行為如果話里有話,需要基于舊知識和語境等推理理解話語,需要話語參與者都必須有把話繼續(xù)談下去的愿望,也即在話語交流中他們要持合作態(tài)度。那么,在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找準有“意蘊”的文本信息的時候,要實施關聯性策略,使話語交際保證自身的最佳關聯,發(fā)疑、提問,以高效對接接下來的教師話語,生效課堂教學活動。這個關聯性策略可為啟發(fā)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一般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采用多種方式,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的一種教學指導思想[6]。這里,我們采用啟發(fā)式教學之關聯性設疑(問題設置以關聯性為取向)的方式,以《語言學教程(第五版)》chapter1 標題中的Invitations設置問題如下:Can you paraphrase the word “invitation”? In which situation do you usually use the word? If you get one invitation, how about your feeling? If I change the word “invitation” here into “introduction/instruction,what do you think of it? Generally speaking, at the beginning page of a new book, the writer will give readers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but this course Mr.Hu employs the word “invitation” ,how do you interpret the writer’s meaning?問題解決方式:小組交流討論,隨機挑選小組成員回答,以強調學生對思考、解決問題的高度重視。
英語專業(yè)課堂教師話語要深入闡釋文本意蘊,生效課堂教學活動。徐錦芬教授[7]說教師是整個外語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富有積極情感的教師能創(chuàng)造出群體活力、親和力、彼此信任以及積極氛圍,所有這些對有效教學及最終的成功學習和幸福感都起著關鍵作用。我們認為胡先生用的“invitation”這個語詞,熱情洋溢,道出了語言學課程的“味道”所在;表達“這是一份來自語言學的‘邀約’,請君徜徉語言學(學習)的美妙世界”。這個語詞本身,也體現了語言學學習的本質所在:我們學習語言,就是要美好、恰當地應用語言;我們學習語言,終究是要明白“語言是什么,為什么,語言要怎么辦,或者說語言到底要走向哪里去”。也許,語言的本質遠非如此,語言和對語言的研究如此美好,胡先生希望與年輕的學子一起共同經歷語言學習之旅;他邀約學子,愛上語言,愛上語言研究,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和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故開篇,充滿溫度地明義。同理,當Leonard Cargan and Jeanne H. Ballantine 說You are invited to ponder: What is sociology? Why should we learn sociolog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sociology? What work do sociologists do? How is sociology useful to us and to the world? 他們張開雙臂,熱情、微笑、意味深長,問:什么是社會學?社會學(大學思辨英語教程精讀3的主題是:社會與個人)終歸要解決“我是誰”“我要干什么”“我要到哪里去”等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