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明 陳 銀 何建林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醫(yī)院肛腸科,安徽宣城 242000
痔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肛腸疾病,臨床常表現(xiàn)為便血、疼痛、瘙癢、墜脹、脫出和肛周不潔等,按照其發(fā)病部位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種[1]。內痔通常無痛,但易引起血便;外痔疼痛腫脹感較強,且顏色較深;混合痔為內痔、外痔通過齒線溝通融合的隆起性組織,兼具內痔、外痔的臨床特征,治療較為困難,臨床常因藥物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而選擇手術治療[2-3]。常見的混合痔手術方法有傳統(tǒng)外剝內扎術[4]、改良痔環(huán)切術[5]、直腸上動脈栓塞術[6]、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術[7]、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切術(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8]等,其中PPH 因具有臨床療效好、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已成為混合痔主要的手術方式之一,但術后并發(fā)癥較高、二次手術率較高。小V型切口Treitz 肌保存術是一種以保護Treitz 肌、保存肛墊、保護肛管移行區(qū)上皮為指導的新術式[9]。本研究將小V 型切口Treitz 肌保存術聯(lián)合PPH 用于混合痔治療中,探討其應用效果。
選擇2017 年6 月至2021 年1 月安徽省宣城市人民醫(yī)院就診的混合痔患者80 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40 例)和對照組(40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2012 年出版的《中醫(yī)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10]中混合痔的診斷標準;②年齡20~60 歲。排除標準:①通過門診保守治療已有好轉;②有內痔注射史或肛門手術史;③合并重要臟器嚴重疾病或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等手術禁忌證;④合并肛周膿腫、肛萎、肛裂、炎癥性腸病、直腸脫垂等其他肛腸疾病;⑤精神疾??;⑥合并嚴重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疾病;⑦月經(jīng)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研究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24~57 歲,平均(47.60±8.12)歲;病程1~14 年,平均(8.63±3.39)年。對照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2~59 歲,平均(46.09±9.88)歲;病程1~15 年,平均(8.34±2.7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符合《赫爾辛基宣言》[11]倫理學相關要求,患者知情同意,術后按要求隨訪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PPH 治療?;颊咝g前均常規(guī)禁食禁飲,術前口服甘露醇注射液250 ml 和生理鹽水500 ml進行腸道準備,患者均采用腰硬聯(lián)合麻醉。使用擴肛器進行擴肛,在齒線上方2~4 cm 處利用肛鏡縫制一個荷包,確保痔組織在荷包當中。打開吻合器旋鈕至最大位置,打結荷包線,牽拉縫線,收緊吻合器,開啟保險裝置進行一次擊發(fā)切閉,關閉吻合器,保持30 s,旋松吻合器并取出。通過肛鏡檢查吻合口,觀察吻合口滲血情況,一旦出現(xiàn)滲血,及時采用3-0 可吸收線行“8”字縫扎止血,并撤除擴肛器。
研究組在PPH 基礎上加用小V 型切口Treitz 肌保存術治療,在PPH 撤除擴肛器后,利用手術鉗將殘留外痔夾起,沿外痔皮膚隆起處做小V 型切口,保證內端寬度稍小于外痔基底部位,緩慢將外痔和增生組織一并剝除,操作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損傷深面Treitz肌和兩側的黏膜,患者若出現(xiàn)搏動性出血,及時采用3-0 可吸收線行“8”字縫扎止血。
分析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肛門墜脹、肛門疼痛、排尿狀況,并統(tǒng)計患者住院期間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安全性。①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參照《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 版)》[12],分為痊愈(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消失)、好轉(肛門墜脹、局部出血、異物脫出等癥狀均有明顯改善,體征基本消失)、無效(肛門墜脹、局部出血、異物脫出等癥狀改善情況不明顯或無改善)3 個等級。②兩組患者術后6、24 h 的肛門墜脹、肛門疼痛、排尿狀況評價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3],并結合臨床擬定觀察指標和評分標準,每項評分均有0、2、4、6 分共4 個等級,0 分表示肛門無墜脹、肛門無疼痛、小便通暢;2 分表示肛門偶有墜感或較輕墜感、肛門有輕微疼痛,排便略有不暢,無需輔助治療;4 分表示肛門墜感頻發(fā)、肛門疼痛明顯,服用止痛藥可緩解,排便不暢,需要輔助治療;6 分表示墜感頻發(fā)、肛門疼痛較重,需服用疼痛藥或肌肉注射嗎啡類藥物,無尿液排出,需導尿治療。③并發(fā)癥包括:術后大出血、術后尿潴留、創(chuàng)面重度疼痛、術后中度或重度肛門直腸狹窄等。④安全性評價包括:惡心嘔吐、眩暈呼吸不暢、肝腎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或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術后24 h,兩組肛門墜脹程度、疼痛程度及排尿情況評分均明顯低于術后6 h,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術后6、24 h,研究組肛門墜脹程度、疼痛程度及排尿情況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墜脹程度、疼痛程度及排尿情況比較(分,)
表2 兩組術后墜脹程度、疼痛程度及排尿情況比較(分,)
注 與本組術后6 h 比較,aP <0.05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兩組均未發(fā)生惡心嘔吐、眩暈呼吸不暢、肝腎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
痔是一種肛周常見疾病,其病因尚無定論,其發(fā)展機制多以學說方式存在,主要有靜脈曲張學說、遺傳易感學說、肛墊下移學說等。隨著病理解剖學的發(fā)展,肛墊下移學說逐漸得到肛腸學專家的認可,即痔病主要是由于肛墊病理性改變和下移所引起的[14]。
PPH 是1998 年由Longo A 基于肛墊下移學說提出的一種新的痔病治療方法,是利用吻合器以環(huán)形切除直腸末端黏膜和黏膜下組織,使動靜脈血管末端斷流,使痔體因血液供應不足而萎縮,從而使下移的肛墊復位,最大限度恢復肛墊功能[15]。PPH 因對具有肛墊組織損傷較小,手術操作簡單,術后恢復較快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6]。PPH 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能夠降低術后控便失調及肛門狹窄等并發(fā)癥發(fā)病率,臨床療效較好,但臨床實踐顯示,PPH 術后的肛門墜脹、肛門疼痛及排尿障礙等問題也逐漸凸顯,因此PPH 仍然不是最理想的痔病治療方案。
肛墊位于內括約肌淺面,由呈網(wǎng)格海綿狀結構纖維肌性組織(又稱Treitz ?。├p繞痔靜脈叢,黏附黏膜上皮而形成的肛管血管襯墊,有豐富的動靜脈吻合[17-18]。肛墊黏膜上皮具有精細的感覺功能和較強的免疫功能,能夠精細控制排便和有效防止細菌入侵、黏附及增殖。另外,肛墊與動靜脈血管之間的直接吻合還可以極大輔助肛門控便能力[19]。Treitz 肌纏繞痔靜脈叢形成了一個支持性框架,可以將肛墊固定在內括約肌上,當Treitz 肌損傷或斷裂時,其正常解剖和功能受到影響無法為肛墊提供支撐,引起肛墊下移,從而導致痔病的形成[20-25]。基于此,本研究將小V 型切口Treitz 肌保存術聯(lián)合PPH 應用于混合痔治療中,并研究了該術式相較于單純PPH 的優(yōu)勢及其安全性,以為臨床選擇提供參考。
小V 型切口Treitz 肌保存術是一種合理保存Treitz 肌、保護肛墊組織的新術式,該術式更好保持患者肛管移行區(qū)上皮及肛管皮膚,盡可能降低術后排尿、排便障礙;手術創(chuàng)口較小,只剝離結扎了病變痔組織,降低術后疼痛。另外,該術式還可保存大部分Treitz肌,促進肛墊復位,降低復發(fā)率。杜川林等[26]從組織層面、微血管密度、神經(jīng)纖維計數(shù)等方面證實,小V 型切口Treitz 肌保存術能夠更好保存相對正常的Treitz肌,幫助肛墊恢復正常形態(tài),且具有術后出血少、疼痛輕、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勢。趙海鵬[27]研究發(fā)現(xiàn),小V 型切口Treitz 肌保存術聯(lián)合PPH 治療重度混合痔患者,能夠明顯降低術中出血量、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且安全性較高。本研究結果也顯示,采用小V 型切口Treitz 肌保存術聯(lián)合PPH 治療的混合痔患者,術后肛門墜脹程度、疼痛程度及排尿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PPH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臨床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小V 型切口Treitz 肌保存術聯(lián)合PPH治療混合痔臨床效果較好、能夠有效降低術后肛門墜脹和疼痛情況,是一種較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本研究樣本較少,有待擴大樣本,進一步探討其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