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郴
摘要:2016年修訂的《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明確指出:“幼兒園不得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nèi)容,不得開展任何違背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活動?!?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guī)范發(fā)展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要求: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行動,堅決克服和糾正“小學化”傾向,小學起始年級必須按國家課程標準堅持零起點教學。由此,學前教育進入全面高速發(fā)展的新階段,幼小銜接也越來越被幼兒園、小學及家長所重視,對幼小銜接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研究也越來越深入。
關鍵詞:兒童中心幼小銜接科學
2021年3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幼小銜接應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堅持兒童為本”的基本原則,其內(nèi)涵包括:關注兒童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尊重兒童的原有經(jīng)驗和發(fā)展差異;關注兒童發(fā)展的整體性,幫助兒童做好身心全面準備;關注兒童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培養(yǎng)有益于兒童終身發(fā)展的習慣和能力。
根據(jù)《意見》要求,安徽省教育廳制定了《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2021年秋季學期,全省96所幼兒園、32所小學開始試點推進幼兒園入學準備和小學入學適應教育,銅陵市時光街幼兒園是實試點幼兒園之一。本文結合工作實際談一些認識。
一、幼小科學銜接的必要性
幼小銜接,是指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兒童順利實現(xiàn)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
幼兒園時期,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以游戲和游戲化課程為主要活動,在一日生活中積累經(jīng)驗;而小學教育主要是以正規(guī)課業(yè)和靜態(tài)知識的學習。幫助兒童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的不同教育方式,是幼小銜接的主要任務。幼小銜接不當會造成孩子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性方面的種種問題,比如:孩子會容易疲憊,精神狀態(tài)差,心理上壓力大,自卑,厭學,孤僻,不愛與同學溝通,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對孩子以后的成長有很大影響。
孩子從幼兒園到進入小學一年級,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個轉折點。由于生活、學習習慣上的改變,以及課程數(shù)量的增加,有些孩子進入小學后出現(xiàn)不適應現(xiàn)象。而幼小銜接可以引導幼兒實現(xiàn)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平穩(wěn)過渡,有效幫助孩子樹立信心,用良好的心態(tài)和行為習慣去和新天地接軌。做好幼小銜接,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學習興趣和將來的學業(yè)成就都具有積極、深遠的影響。
二、當前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和幼兒園教育相分離
一方面,部分小學未形成低年級緩慢過渡的銜接意識,以課堂集體教學為主陣地,強調課標、教材的統(tǒng)一,用測驗考試來檢驗學習效果;部分小學低年級教師主觀上以為幼升小的孩子已經(jīng)進行過拼音和計算的知識儲備,小學零起點教學實際上失去了現(xiàn)實基礎。另一方面,多數(shù)幼兒園教師努力以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開展主題活動,課程與游戲活動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通過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材料投放以及教師的必要支持,促進幼兒主動學習。支持兒童持續(xù)地自主探究,為他們觀察、發(fā)現(xiàn)、探究、表達提供充足的時間、空間及豐富的材料,開展游戲和游戲化教學,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兩個階段的教育教學活動基本處于分離狀態(tài),各搞各的,沒有互相了解、互相溝通的環(huán)節(jié),家長更加焦慮,生怕孩子到了一年級“跟不上”,導致部分幼兒園尤其是民辦幼兒園在家長焦慮的牽引甚至是干預下提前教授孩子語文和數(shù)學知識,實施“搶跑教育”,在大班階段甚至出現(xiàn)大量生源流失去上學前班的現(xiàn)象。
(二)家長過度重視知識準備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理念深深扎根在大部分家長心中,出于對孩子未來學習成績的焦慮,一些家長把“幼小銜接”等同于知識上的準備,因而找老師報各種輔導班或所謂的“幼小銜接班”,錯誤地把“入學準備”理解成“像小學生一樣地學習”。這些做法忽視了兒童本身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忽視了學習品質、情感教育,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兒童產(chǎn)生挫敗感和厭學情緒。
(三)校外培訓機構推波助瀾
幼小銜接中問題,家長的焦慮,讓培訓機構看到了“商機”,其中不乏過度宣傳誤導,吸引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拼音班、幼小銜接班和學前班等;更有培訓機構為謀取更大利益,違規(guī)開辦全天托管。在幼兒園大班最后一學期或入小學前一兩個月,家長會被一股莫名的力量牽引著,自覺不自覺地想盡辦法給孩子創(chuàng)造條件,進行小學拼音和一年級數(shù)學的突擊訓練,孩子們不是在輔導班就是在上輔導班的路上……而培訓機構的師資力量參差不齊,這種情況下的學習無疑有百害而無一利。
三、把握幼小銜接的兒童視角
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確指出,兒童有權就自己有關的事物發(fā)表意見,且他們的意見應該被理解和尊重。兒童作為幼小銜接的主體,兒童的經(jīng)驗、心理感受、期待與顧慮都值得我們重視和探究,因為它們關系到幼小銜接的成效和質量。然而事實上,目前的幼小銜接的話語權都由成人把控,成人給孩子的是他們單方面認為孩子所需要的,而不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東西。因此,我們必須從兒童的視角去看待和實行幼小銜接,為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能夠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對小學的認識和需求,與他們一起討論、一起思考、一起分享各自心中的想法和疑問,并幫助他們獲得對問題的解答,讓兒童的表達、成人的傾聽和調整成為日常,了解兒童之所想,真正從“兒童視角”幫助兒童實現(xiàn)科學銜接。
以兒童為中心,做好幼小科學銜接2022年4月上第10期(總第110期)四、幼小科學銜接的具體內(nèi)容和措施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家長、幼兒園、小學須轉變觀念,認識到幼小銜接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角色的基本轉變,這一轉變并不是山高路遠、不可逾越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延伸和發(fā)展。小學生也不是一天長成的,兒童的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漸進的過程,因而幼小銜接不只是在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階段,而應是一個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一個可以向前和向后延伸的連續(xù)過程。這需要成人用輕松愉快的心情陪伴兒童,用科學的方法去幫助兒童,放下緊張、焦慮,給孩子一個和諧、寬松的環(huán)境,從而讓兒童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階段。
(二)多方合作,各司其職
1.幼兒園在一日活動中滲透全面準備
幼兒園應充分研究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理解和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在一日生活活動中滲透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支持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jīng)驗。
(1)游戲活動。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幼兒樂于接受的學習方式。幼兒園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充足的游戲時間和空間,引導和支持幼兒在協(xié)商、交換、輪流、合作中體驗社會交往,積累經(jīng)驗。增加自主操作性游戲,支持幼兒持續(xù)性探究行為,促進手眼協(xié)調,鍛煉精細動作,培養(yǎng)幼兒專注力、堅持性、計劃性。
(2)生活活動。良好的生活和衛(wèi)生習慣有利于幼兒進入小學后的學習和生活,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貫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覺洗手、喝水、如廁、增減衣物;引導幼兒學會分類整理玩具、圖書、文具以及自己的小書包;設置“值日生”“圖書管理員”“小小園丁”等“崗位”,引導幼兒自我服務也服務于他人,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習慣和責任意識。
(3)學習活動。通過區(qū)角活動、個別化學習、小組探究等,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勵幼兒分享交流,支持幼兒的奇思妙想,培養(yǎng)幼兒仔細傾聽的習慣和善于表達的能力;向家長推薦適合各年齡階段的優(yōu)秀圖書,引導家長堅持親子共讀,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增強幼兒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引領幼兒走進自然、走進社區(qū)開闊視野,拓寬幼兒的認知面,積累豐富的經(jīng)驗。
(4)體育活動。每天保證2小時戶外活動時間,提供多樣化體育器械,根據(jù)小中大班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運動能力差異開展不同形式的戶外體育運動和游戲,提高幼兒動作的協(xié)調性,幫助幼兒增強體質,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充沛的精力。
2.小學主動銜接,讓學校適應孩子
(1)主動與幼兒園銜接
小學教師要走進幼兒園,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方式、一日生活、活動內(nèi)容,把“小”放在“幼”的前面進行規(guī)劃和思考。學校要重視低年級兒童的角色轉換,嘗試一年級教育教學“幼兒園化”,打破小學學習生活的固有模式,向幼兒園靠攏,在班級環(huán)境、作息安排、課程設置等方面都與幼兒園相銜接,為學生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營造輕松的聽說環(huán)境、濃厚的閱讀氛圍;支持教師以游戲和活動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減緩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坡度,實現(xiàn)幼兒園與小學無縫對接。
(2)主動與兒童家長銜接
小學有責任舉辦幼小銜接方面的家教課堂,向家長宣傳入學“零起點”的科學意義,同時明確告訴幼兒家長“零起點”不等于“零準備”,孩子入學前需要做什么準備,就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應該怎么準備給出具體的指導意見,以糾正他們道聽途說來要讓孩子認多少字、學多少拼音、做多少算術題才能上小學的錯誤觀點,共同幫助兒童順利過渡。
(3)變“孩子適應學?!睘椤皩W校適應孩子”
《意見》明確要求學校為兒童適應做好準備,破除“學校本位”觀念,改變讓兒童被動適應學校的做法,遵循“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主動關注、了解初入小學兒童的適應狀況及背學習和發(fā)展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個別化指導,幫助兒童順利平穩(wěn)過渡。
3.幼小聯(lián)合,雙向銜接
建立幼兒園和小學有效互通、有機融合的教研制度,定期開展幼小銜接主題教研活動,互相觀摩教學、游戲的組織與開展,促進幼兒園大班教師和小學一年級教師的交流與溝通,形成幼小銜接研究共同體。
小學要組織一年級學生走進幼兒園,和大班幼兒面對面,小學生分享他們在小學的一日生活以及成為一名小學生后真正體會到的快樂和憂愁,大班幼兒可就自己對小學生活的困惑和疑問直接發(fā)問,小學生用自己的親身體驗進行解答,幫助大班幼兒放下心中的不安和擔心,樹立對小學的渴望和信心。
幼兒園也應定期組織幼兒走進小學,近距離了解小學;觀看小學的升旗儀式,感受小學生活的新奇與不同,走進課堂體驗小學生上課,激發(fā)幼兒對小學的期盼和向往。
同時,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可以用同課異構的方式走進彼此的課堂,即同樣的課程內(nèi)容,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目標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實現(xiàn),有助于孩子在知識點上更好的銜接。
4.家長認同,支持參與
家長要成為幼小科學銜接的支持者和參與者,一方面幼兒園和小學都有必要舉辦幼小銜接方面的講座,幫助家長了解兒童的身心特點和學習方式,認同幼小銜接應該尊重兒童,從孩子的視角和孩子的需要出發(fā),幫助兒童順利過渡、科學發(fā)展。另一方面,家長要成為幼小銜接的參與者,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參與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加以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幫助孩子樹立對小學生活的信心和期望。
(三)規(guī)范引領,強化管理
教育部明令禁止學前教育“小學化”,倡導小學教學“零起點”,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應規(guī)范引領,進一步深化對《指南》的學習,使辦園、辦學更加規(guī)范科學、更加符合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科學規(guī)范管理,持續(xù)加大對校外培訓機構、小學、幼兒園違反教育規(guī)律行為的專項治理;加強正面引導,多渠道廣泛開展幼小科學銜接宣傳,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多方協(xié)同開展幼小科學銜接工作。
幼小銜接不是新生事物,幼小科學銜接是讓我們總結過往經(jīng)驗,反思錯誤和不足,真正回歸兒童視角,堅持以兒童為中心,多方協(xié)作,關注兒童全面發(fā)展,為兒童的小學生活和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2104/t20210408_525137.html.
\[2\]教育部關于印發(f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
\[3\]魏婷.以兒童為中心,解幼小銜接之困\[J\].幼兒教育,2021(13):5.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