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立
摘要:網絡交際中英漢語碼轉換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語言行為。交際主體轉換語碼是對交際語境和結構客體的動態(tài)順應:順應交際對象;順應網絡交際環(huán)境;順應交際目的;順應語言結構。網絡交際中英漢語碼轉換主要有四大社交功能:避免社交性尷尬;應對詞匯空缺;省時、 簡潔;彰顯個性,表達文化認同。
關鍵詞:英漢語碼轉換; 動因; 功能
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是指在同一交際片段中交替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或語言變體。近年來從不同視角研究語碼轉換的論著有不少,而具體針對網絡交際中英漢語碼轉換的研究并不多。在日益頻繁的網絡交際中(如MSN、QQ聊天、微博互動、微信朋友圈等交際形式),英漢語碼轉換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因而有必要深入剖析網絡語境中英漢語碼轉換的特征、內在動因及其社交功能。
先來看網絡語境中語碼轉換的基本特征。通過對網絡語言語料庫的觀察,我們發(fā)現網絡交際中英漢語碼轉換具有三大鮮明特征:(1)非正式、即時性。也就是說,網絡交際中的語碼轉換不是“約定俗成”,而是“應急而發(fā)”。(2)以句內轉換為主,較少涉及句際轉換。(丁麗芳,2011)。(3)網絡英漢語碼轉換整體上遵循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主體語漢語始終起主導作用。幾乎所有的嵌入語都遵循網絡主體語漢語的句法框架約束。網絡英漢語碼轉換的結構是通過一個插入( insertion) 的過程來實現的。下面具體分析網絡交際中英漢語碼轉換的動因及其產生的社交功能。
一、網絡交際中英漢語碼轉換的動因
我們從“順應論”的視角來闡釋網絡交際中英漢語碼轉換的動因,即交際主體進行語碼轉換的內在動機或目的。Verschueren 的“順應論” 其核心觀點是:語言的使用就是語言的選擇,這種選擇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受語言內部的(比如句法結構)以及語言外部的因子共同驅動。而順應性指交際主體從可及的不同語言項目中做出適切的選擇,以實現交際目的。網絡交際主體轉換語碼正是為了順應語言內、外部因子,從而順利完成交際。概言之,網絡交際主體轉換語碼是對交際語境和結構客體的動態(tài)順應。具體來說,語碼轉換要順應交際對象,順應網絡交際環(huán)境,順應交際目的,順應語言結構。
第一,順應交際對象。在網絡動態(tài)交際環(huán)境中發(fā)話人與受話人的身份會不停轉換。這種情況下,交際主體要根據不同談話對象動態(tài)地選擇語碼,根據受話人的特征、心理、身份等轉換語碼來確保交際順利。例如,“怕瓦落地”和“動力火鍋”在國內某高校QQ 群中的聊天,“Alice”為英國留學生。
怕瓦落地:今天的quiz,要求翻譯“水滴石穿”。
Alice:“水滴石穿 ”? ?
怕瓦落地:It means 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the stone.
動力火鍋:這對你來說還不是小菜一碟?
怕瓦落地:哈哈哈,高看我了。
這是典型的由于交際對象改變而進行的英漢語碼轉換?!芭峦呗涞亍?意識到 Alice無法理解漢語成語的意思,便轉換成英文回答。而當交流者變?yōu)椤皠恿疱仭睍r, “怕瓦落地”又重新切換為中文。例中的主體語為漢語,“怕瓦落地” 考慮到交談對象的母語為英語,漢語水平不高,理解成語有困難,于是從漢語語碼轉換成英語,這正是對交際對象的順應體現。
第二,順應網絡交際環(huán)境。語碼轉換也取決于具體的交際環(huán)境。首先,網絡交際中的語碼轉換本身也是對宏觀的交際環(huán)境--網絡的順應,它順應了隨性、追求新奇的網絡交際。此外,語碼轉換還要順應微觀的網絡交際環(huán)境。交際者都具有多重身份,特定語碼往往對應特定身份。比如,李莉去美國留學讀研,在班級qq群聊天時要講英語,在親友qq群互動時用普通話,在和媽媽音頻聊天時又轉為地道的山東方言。她經常同時打開不同qq群,靈活地做語碼切換。在網絡環(huán)境中,不同的交流群意味著不同的網絡交際空間。這種語碼轉換是對不同交際環(huán)境的順應。再如,BBS上兩個中國學生正津津有味地討論某個話題,由于不想讓論壇的其他人員得到他們的交談信息,二人選擇轉用英語進行交流。這一語碼轉換用以孤立那些不懂英語的聽眾,為個人談話創(chuàng)造更大的私密空間。這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語碼轉換對交際環(huán)境的順應。
第三,順應交際目的。交際目的從多方面影響著交際主體對語碼的選擇;下意識或有意識地選擇不同語碼是順應主體的社交目的。從這個角度看,語碼轉換有兩個維度:語言靠攏和語言偏離(賈爾斯)。語言靠攏是指發(fā)話者調整自己的語言或語體,以趨近談話對象的語言或語體,這種行為反映的是發(fā)話者贊同或討好受話者的心理。一般說來,交際雙方都希望自己的語言與對方相似,這樣能增強彼此之間的吸引程度和理解力。語言偏離無疑是為了拉開交際雙方的距離。
第四 順應結構客體。順應結構客體指語碼選擇和話語構建成分的選擇,也就是對語言現實的順應。參與語碼轉換的語言或語言變體其語言成分和語言結構具有各自的特征。受文化背景、人情風俗等因素的影響,一種語碼中存在的詞匯未必能在另一種語碼中找到對應表達,這種詞匯空缺,這種語言結構或成分的差異只有通過語碼借用來解決。這就是語碼轉換對語言結構的順應。例如:下面兩人的MSN 聊天:
WCCEO:明天輪到我做 presentation了…
帥得驚動了如來佛:恭喜哈! 這門課期末要考試嗎?
WCCEO:不考,最后要交一篇paper。
因為很難在漢語中找到一個簡潔的presentation的對等詞。發(fā)話人通過語碼借用來應對詞匯空缺。這種語碼借用反倒更容易識解。
二、網絡交際中英漢語碼轉換的社交功能
1.網絡交際中語碼轉換還可以避免社交性尷尬,比如在談到與性有關的內容時,交際者經常用對應的英語詞匯代替漢語來解釋。如 homosexuality、sex、gay等。因此,語碼轉換可以起到委婉語的交際功能,使交際雙方會于心而不羞于色,從而完美實現交際目的。如,一位中國教授和她指導的碩士生網上交流,兩人有如下對話:
教授:有機會多聽一些文化對比的前沿講座。
學生:今天上午有個關于 homosexuality的講座,我去聽了。
教授:你對這個題目很感興趣嗎?
學生:想寫篇論文探討一下美國不同群體對gay的態(tài)度差異。
教授:這個選題不錯的,還可以探究一下導致差異的宗教因素。
在這段對話里,學生談到 homosexuality,gay 時均選擇英語,因為在漢語文化中,與性有關的話題不宜在公共場所談及。當非談論不可時,通常會使用委婉語,語碼轉換這時就可以起到委婉語的功能。
2.能夠應對詞匯空缺。由于文化差異導致某一概念在目標語中出現空缺時,就會通過語碼轉換來解決。如在漢語科技文體中往往會使用一些外來術語如bug、Java等詞,這可以防止翻譯過程中造成歧義。另外,語言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為豐富自己的詞匯系統(tǒng),一種語言往往會從外來語中吸收或借用詞語,形成不同文化的兼容與互補。
3.達到省時、簡潔的效果。網絡交際的快捷性、休閑性和虛擬性等特性使得網絡語言呈現出新穎獨特、經濟簡潔、生動活潑、幽默隨意等特點。網絡交際中的語碼轉換也符合網絡語言的這些特點,可達到省時、 簡潔的效果。如漢語網絡聊天中頻繁插入的BS(鄙視),3Q(Thank you)等。再如上文提到的java等術語,很難用漢語表述的既準確又簡潔,而直接使用英語語碼,省時、簡潔。
4.彰顯個性 表達文化認同。網絡交際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大多具有雙語基礎,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追求時尚、新奇、個性等。網絡英漢語碼轉換不遵循傳統(tǒng)的語法規(guī)則,具有創(chuàng)造性、新奇、跳躍的特點,與青年人追求新鮮和個性的特征相吻合。例如“女媧補鍋”和“福爾牌摩絲”于網絡聊天室中相識。 “女媧補鍋”對“福爾牌摩絲”說:“我平常喜歡 shopping,愛美劇,沒事KK 歌,是Taylor Swift的fans ” 這一句話中出現了多次英漢語碼轉換?!癝hopping” “fans”與中文表達相比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女媧補鍋”在介紹自己的同時,把時尚、個性的特點展示出來。在虛擬的網絡空間,語言成為展現交際者與眾不同的方式,語碼轉換給了他們彰顯個性、釋放自我的空間。
四、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網絡英漢語碼轉換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語言行為。網絡交際主體轉換語碼是對交際語境和結構客體的動態(tài)順應。具體來說,語碼轉換要順應交際對象,順應網絡交際環(huán)境,順應交際目的,順應語言結構。網絡交際中英漢語碼轉換主要有四大社交功能:避免社交性尷尬;應對詞匯空缺;省時、 簡潔;彰顯個性 表達文化認同。語碼轉換動因偏重交際者心理層面,語碼轉換功能偏重社交層面。
參考文獻:
[1] 柴磊.網絡交際中的語言變異及其理據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05( 2):43-46.
[2]丁麗芳.論網絡英漢語碼轉換的類型、特點和功能[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21(5) :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