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摘要:語文課程有著較強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基于課程思政的視域,中職的語文應發(fā)揮它特有的功能。面對信息的“快餐”文化,本文力求研究在詩詞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新課標;詩詞課程;思政策略
中職院校語文課程的教育目標是:借助綜合實踐、表達與交流以及閱讀與欣賞等學習活動,有效培育中職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審美能力以及語文思維,并促使中職學生弘揚以及傳承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中職學生的文化自信,進而引導中職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為中職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這與課程思政的根本目標相一致,對此,教師就要將詩詞中的人文價值充分發(fā)掘出,將詩詞教學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
一、要充分挖掘古詩文中蘊含的思政內容,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念
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作為教師就要充分應用詩詞中的精髓,并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引下,結合語文教材挖掘詩詞中的思政元素。如《勸學》論述后天學習對人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學不可以已”,《論語》-“侍坐”告訴中職生要有理想;《師說》說明了教師應遵循的標準以及道德;《沁園春、長沙》引導中職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學。對此,教師就要基于新課程理念,將詩詞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有效發(fā)掘出,與學科相結合,不僅要提升中職學生的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中職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也能得到顯著提升,所以教師就要將詩文教學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提升詩詞教學的整體質量,進而全面提升中職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應用多元化教學法,強化學生的認同感
(一)要注重誦讀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誦讀,多種讀相結合,如《沁園春、長沙》,在教學中,設計了配樂朗誦、老師范讀、自由朗讀、個人展示、集體誦讀形式,整體感知詩歌內容,理解詩意,引導中職學生感受作品中的感情基調,同時更好地提升朗誦水平。對于誦讀,教師要重視誦讀的重要性,積極引導中職學生對詩文進行誦讀,進而使中職學生體會到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豪情,培養(yǎng)中職學生熱愛祖國,立志做一個有理想、有擔當的新時代少年。
(二)要有效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讓思政自然融入語文教學中
詩詞寥寥數字蘊含著深刻的含義。中職學生如今生活的時代于文中作者所處的時代隔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只能從詩文中感受詩人的思想以及情感,是很難發(fā)生情感共鳴的。所以,我們要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借助媒體,角色扮演、案例故事等,促使中職學生對詩詞意境有充分體會,進而真正地走入詩人的世界,在情感的碰撞中與詩人產生共鳴,與詩人進行對話。如《將進酒》的教學中,讓中職學生表演作者“三醉”的情境,體會作者壯志未酬,建功立業(yè)的感傷。從而提升中職學生學習興趣,陶冶中職學生的情趣。促使中職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tài),要做有遠大的理想抱負的人。
(三)要少些功利意識,重在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
現階段,教師比較看重中職學生的語文成績,中職學生對語文教學的整體感受會被忽視掉。對此,在詩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減輕自身的功利性,要將中職學生的整體感受作為教學的重點。由于詩文中蘊藏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匯集著民族文化的精髓,流淌著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美德,為中職學生的品格形成提供“養(yǎng)分”。因此,教師就要著重引導中職學生對詩詞進行誦讀,并要求中職學生將詩文中的作品、景物形象有效抓住,提升中職學生對詩文的體驗感。此外,還能借助整體感知促使中職學生走入詩人的內心世界,這樣中職學生的詩詞的浸染下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詩文中不僅蘊藏著優(yōu)質的民族文明,還能將人民的知識、觀念體系體現出,以此提升中職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此外,在中職語文詩詞教學中要滲透思政教育,這是中職學校思政教育引領教學改革的生動體現。教師應當開展多元化語文詩詞思政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逐步提升中職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做到課程思政與學科的融合。
參考文獻:
[1]李靜秋 文道并重講語文潤物無聲育匠心——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思政教育實踐[J].散文百家,2021(6):46-47.
[2]王余 單栩淋 課程思政理念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落實[J].文學教育,2021(7):120-121.
[3]覃飛 課程思政導向下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探索[J].散文百家-教改前沿,2021(6):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