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宏模
炎熱的七月剛剛過去,就迎來了八月多情纏綿的雨季。一個午后,我騎著心愛的電驢一路撒歡,奔向無想山綠意深處。
騎行在蜿蜒曲折的竹海大道,不知名的野花吐露著清新的芬芳,盎然的綠意撲入眼簾,樹木竹枝蒼翠萌動,把即將入秋的觸角攬入懷中。苔蘚藤蔓爬滿了山石灌木,這雨后亮眼逼人的綠呀,把我內心不寧的情緒沖得無影無蹤。
不知不覺,已接近竹海大道的盡頭,停好車子,駐足路邊仰望:一座山似波浪起伏,橫臥在竹海之中,它就是無想山景區(qū)有名的秋湖山,位于永陽街道和晶橋鎮(zhèn)交界處,古稱青洪山,主峰海拔和著名的紫金山相差無幾。秋湖山峰巒疊嶂,草木豐茂,郁郁蔥蔥,尤其是大片竹林婆娑多姿,在雨水的洗濯下蔚為壯觀,形成一大片綠海。山下有大大小小的水庫和河壩清水通道,構成了有名的秋湖灌區(qū)。溧水古代“中山八景”之一的“洞壁琴音”就坐落在秋湖山上。
沿著幽深的竹林棧道和不斷抬升的木質臺階,我拾級而上,就像踩著琴弦,應和著聒噪的蟬鳥鳴唱。竹林經過雨水的洗滌蒼翠滴露,樹枝樹葉貪婪地汲取著自然的雨露瓊漿。一路攀登,輾轉來到秋湖山制高點的平臺,古采石場遺址的樂章已經奏響,在沐浴風雨后呈現(xiàn)出盎然的詩情畫意。
仔細觀摩景點介紹牌,關于“洞壁琴音”的由來,原來還流傳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民間傳說。明朝嘉靖年間,這一采石場就已經形成,從清洪山(秋湖山)開采出的石頭都被運送到溧水縣城修筑城墻。回眸山林深處的石坑、石梁和散落的巨石,我認為這個傳說應該較為可信?!豆饩w溧水縣志》也有明確記載:“清洪山上有石龍?zhí)叮寥藝L采石于此?!边@里開采后的石塘石坑深達數(shù)十丈,至今刀斧雕琢的痕跡仍歷歷在目,當年采石的土方法也清晰可見,那經過風雨侵蝕的崖壁巨石,不知凝結著多少能工巧匠艱辛的汗水和血淚。
清朝順治年間,溧水人韋炳認為秋湖山是溧水的龍脈所在,不宜開采石礦,因此該石場被停止開采,“洞壁”就這樣誕生了。那些古人采石后留下的大大小小的石塘和石坑,如今反而成了家鄉(xiāng)溧水的一道獨特美景。在石塘、石坑中,每逢雨水季節(jié),就有汩汩清泉從石壁上的縫隙或藤蔓植物根莖上流出,滴入下方水潭中。因此水潭終年不干涸,那滴滴答答的泉水,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發(fā)出動聽悠揚的和鳴之聲。泉水中有金魚、蠑螈等生物悠然自在地游弋,讓到此一游的游客賞心悅目,大開眼界。由于泉水滴入水潭的聲音酷似古人彈奏琴瑟時發(fā)出的琴音,因此清代文人就將這個景點命名為“洞壁琴音”,時至今日,在洞壁上還保留著清朝人鐫刻的“洞壁琴音”四個大字。絕壁巨石之下,雕琢著幾個菩薩,面容已模糊不清,旁邊還有燃盡的香火和跪拜的蒲包。佇立洞口,看被巨石和藤蔓植物隔斷的巴掌大的天空,更顯得石塘、石坑的幽深靜謐,別有一番“洞天”在心頭。我想,那些有幸目睹此情此景的人一定會有所感觸,流連忘返,沉醉在這美好的景物之中,平息一顆追名逐利的心,忘卻世俗的憂愁和煩惱。
佇立在“洞壁”前,我不禁感慨萬千。雨后的藤蔓不再攀附高大的樹木,而是垂在高高的崖壁上,用柔軟的觸手,似在撥弄秋湖山水的心弦。青苔枯葉把山石和古樹鋪得滿滿當當,淹沒了先人艱辛勞作的痕跡。那古采石場的幽深水潭,應和著我們踩踏的節(jié)拍,在立秋的雨水中,彈奏出石頭滾落的鳴聲,讓置身秋湖竹海深處的我有了“讀你千遍也不厭倦”的震撼之感!
清代王名標有詩云:
高山自昔引知音,洞里伊誰鼓玉琴。
斷續(xù)聲從云表落,悠揚韻向壁間侵。
響催野鶴來翔舞,氣洽清霜共寫心。
莫倩坡翁成小記,石鐘疑案到于今!
現(xiàn)在,身臨古采石場遺址之境,吟詠這首七言律詩,我相信,王名標筆下的“洞壁琴音”確實有蘇東坡《石鐘山記》所描述的,琴聲濺落深潭,“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心有靈犀。看到先人們有如此杰出的智慧和匠心,目睹泉水叮咚、鶴舞鳥鳴,我唯有嘖嘖贊嘆。
離開古采石場遺址下山,我再次穿越竹海曲徑和竹木棧道,回望橫亙洞口之上的石橋石梁,仿佛看見時間的魚從潭底叮咚躍出,天籟之音緊緊包裹了秋湖山,高高懸掛在洞壁石梁之上??展扔臐?,響徹古今;洞中看天,云開雨歇;橫斜枝影,蟲鳥鳴翠。
秋湖山的“洞壁琴音”穿越時空的煙雨,在無想山景區(qū)的竹海山際,在琴音大道,蔓延流淌。竹林曲徑覓琴音,洞壁深處尋歷史,我心安處是無想,美“溧”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