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戰(zhàn)理
(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
精微素描源于寫實主義,又稱超級寫實主義(Hyperrealism)和照相寫實主義(Photorealism),源自并興盛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其后波及世界各地。除了繪畫以外,其中雕塑、絲網印刷等均受其影響。超寫實主義是一種在寫實主義基礎上發(fā)展的具象表現主義,主張將客觀寫實做到極致。
精微素描是素描的一種表現形式,在表現中一般不帶強烈的主觀色彩,而是在具體的細節(jié)上做精確的再現,而這種細節(jié)往往是常態(tài)下未被發(fā)現的視覺形象的細節(jié),如質感、表面組織等,對物象的質感和肌理進行表現時,是一種超常規(guī)的近距離觀察與精細刻畫相結合的寫實樣式?!熬ⅰ倍郑仁亲髌返娘L格,也是繪制的技巧。在掌握了一定的作畫步驟和深入技巧以后,通過長時間的入微觀察和細致描繪,達到對質感、構圖、結構、細節(jié)等多方面的表現。
目前,國內開設精微素描專項實踐課程的高等藝術院校只有十幾所,形成比較成熟的教學實踐與理論體系的有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等。部分地方性藝術院校目前都在進行嘗試性、選擇性的課程實踐。精微素描課程至今沒有形成普遍性課程實踐安排,其最大的瓶頸是專業(yè)基礎課模塊的訓練內容較多,而精微素描課程訓練的特點是周期長、實踐內容較多,總體教學時間有限,占總基礎課時間的比重較大,所以很難形成專項模塊和普遍推廣。關于精微素描的定義當下還沒有確切的界定,主要指運用素描的表現形式通過放大細致的觀察,把觀察對象極致精微地表現出來,并融入一定的創(chuàng)作觀念,一般作品最終呈現出寫實逼真的畫面效果,具有一定的視覺震撼力和藝術感染力。在當下的高校基礎教學中,精微素描教學呈現出強勁的勢頭,具有較強的基礎素描教學改革效應。
通過長期的課堂與課下的實踐,我們發(fā)現上述概念對精微素描的表述、解讀與實踐得出的理論、技法概念等不盡相同,例如,主觀的色彩選擇體驗、主觀的故事題材選擇、細節(jié)的主次性描繪(傳統精微素描須把對象描繪到極致、面面俱到)等?;诖耍覀冊趯嶋H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大量的課業(yè)創(chuàng)作,不斷地完善和豐富其表現形式,對一些有故事性的、技術技法性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做了嘗試,這也是課程創(chuàng)新實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教學規(guī)劃的安排,我們在藝術設計學科中選擇了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進行了2019年、2020年、2021年為期3個學年的教學實踐。通過實踐,精微素描課程逐步在思路和教學方法上形成了鮮明的教學特色。
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課前組織學生以思政類題材的社會調研,搜集相關實物,以文本化、圖片化、音視頻的方式進行記錄。
第二,以生活類、故事情節(jié)類題材進行調研、挖掘,搜集相關實物,以文本化、圖片化、音視頻的方式進行表現。
第三,以自然生態(tài)為主題的微觀世界視角進行相關實物的搜集,以文本化、圖片化、音視頻的方式呈現。
第四,社會調查,“藝術寫生、藝術考察與社會實踐課程”是學校安排的實踐課程,在課程實施中,教師會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讓其走出校內課堂、走入歷史現場,使學生親臨歷史環(huán)境,從而實現專業(yè)技法和思想境界的雙提高。通過行路、讀物,去體會千千萬萬優(yōu)秀的古代藝術遺存,課程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中國自己的造型審美體系。課程設計的初衷不僅是學習知識,同時也是在學習、行走、考察中領略中國五千年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斷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自尊心。
課堂模塊化的目的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傳統教學方式下學生往往是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不會主動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而在精微素描的課程教學中,由老師給各班同學布置不同課題,學生先對課題展開思考和研究,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點后與老師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樣就進入一種師生共同研究的狀態(tài),保護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興趣點。
課題模塊化的目的是明確課程的知識結構,訓練學生的研究方法。大一學生都是經歷考前應試訓練步入校園的,考前訓練的特點就是只教應試技巧,不講知識體系,學生對素描造型的知識和規(guī)律缺乏體系化的認知,這就是很多學生學了知識卻不知道怎么用,應該用到哪里的原因。他們的知識都是碎片化的,無法自動建立聯結,所以用清晰的課題模塊加以歸納整理,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的意識。根據課題需要,課程中設置了包括尋找故事在內的五個課題模塊,基本涵蓋了素描造型基礎的核心內容。
最后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組織這些模塊。我們的教學思路是遵循素描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按照觀察事物和繪畫表達的基本邏輯,讓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模塊之間像榫卯咬合一樣自然過渡。在尋找故事中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一個有故事背景的角色可以引導學生迫不及待地開始進一步深入地了解它、研究它。
具體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實踐。
題材的選擇和搜集在我們的課程設置中居于核心位置,客觀來講,除了繪制部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外題材的重要性也尤為突出。恰當的、出彩的題材選擇對于精微素描創(chuàng)作顯得尤為重要。例如,一個好的題材對于學生持續(xù)性的細節(jié)探索、故事情節(jié)的挖掘、長時間沉浸式的靜心刻畫等都具有積極的影響,這其中包括技術性和藝術性能力的提高。
為此,在課程題材設置中我們分為兩個大類和一個外延思政題材類別:
第一,題材種類:人物、金屬、玻璃、土石、植物、紙張、陶器、瓷器、塑料、皮革、布(絲、麻)、毛絨、液體物質、食物等。
第二,題材質地:堅實、柔韌、松軟、粗糙、結晶、光滑、透明、彈性、黏、酥、脆、稀、稠、綿、泡、氣等。
第三,思政類:一般來講主要是圍繞故事情節(jié)展開的,這其中包括社會性的、歷史性的以及個人和群體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主要以搜集典型的實物為主,以圖文、音視頻的方式進行記錄整合,突出時代主題性以及與國家大政方針、主旋律相適應的創(chuàng)作。
課程思政是用思想和價值觀的展示、塑造,引領課程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一直把立德樹人作為首要任務,始終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注重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積極引導當代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從而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具體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學校不斷探索深化,通過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深化教書育人內涵;引導深度挖掘各學科專業(yè)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成效明顯、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
結構訓練中一般的做法是先從對象的整體結構和有鮮明特征的局部結構入手。由于結構必然是存在于空間中的,在研究過程中自然會牽涉空間問題。先把物體各部分的分解結構用空間爆炸圖的方式進行呈現,然后再選擇不同的視角,分析在視點變換下物象的透視關系。對物象空間體積關系的研究,又會引出畫面空間布局的問題,此時提示學生將注意力從對象自身轉移到物體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上,通過嘗試不同的構圖形式,找到最能表達作者意圖的畫面視覺效果。最后一步是通過具體的表現技法的實驗,使之前的研究能夠扎扎實實地呈現在畫面上。技法表現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學生之前對物象的結構(包括微觀結構)和空間體積的理解之上。這樣每一個模塊環(huán)節(jié)都是下一個模塊的基礎和前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榫卯結構,學生在整個訓練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素描造型的基本規(guī)律。經過整個研究過程后,一幅完整的具有綜合效果的作品得以呈現。
此時課程只是進行了前置部分,對于學生來說更具挑戰(zhàn)的才剛剛開始。實踐證明,精微素描帶給學生學習態(tài)度、自學能力、研究方法的整體提升。
同時,這使我們更加堅信基礎教學,不可簡單地教授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個人學習素質的提升是基礎教學的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在素質教育中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空間對于架上繪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個繪畫形式對空間研究的方向和側重點會有所異同,但總體看來基本上都是在解決畫面和物體的架構關系(指長、寬、高、前后、左右、疊壓與被疊壓以及光影、空氣因素等),所以我們解決畫面的問題通常會把空間關系納入一個很重要的關系范疇中加以處理。以精微素描課程為例,先期處理好構圖和物體的基本形、結構后,就開始思考和設計畫面以及物體的空間布局,例如,紅色題材的軍帽、軍服,從材質判斷看棉麻類的物品主要是編織結構,主要存在虛實的空間關系安排等。
在涉及物體微觀結構、質地的空間時,把握整體的空間節(jié)奏至關重要。精微素描的畫面處理并不是每一處都要體現出細節(jié)的,需要對整體的虛實空間作出把控,以達到盡精微、致廣大的目的。
我們從中西方繪畫的重要藝術史節(jié)點對經典、有代表性以及橫向的架上繪畫作品進行構圖研究與臨摹、創(chuàng)作實踐。構圖研究從三個方向進行:一是主題內容;二是內容的位置;三是物體的角度。
1.技法五個要素
①構圖;②形體、比例、結構的準確性;③黑白灰、空間的布局;④細節(jié)的持續(xù)性深入;⑤整體關系的控制。
2.技法四個步驟
①題材選擇,列出自己感興趣的實物表現對象,與老師同學進行溝通選擇、評估可行性);②起稿階段,線稿—結構稿—黑白灰稿;③深入塑造、刻畫;④整體調節(jié)、關照。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一年級設置精微素描課程的重要作用是什么?通過大量的實踐我們得出的結論是肯定的:“修心”,課程的重要過程是專心、用心,然后是入心,讓心潔凈,最后就會靜心,達到物我合一的狀態(tài)。
“精微”并不是我們想象的要畫得很細,“精微”是一種語言,一種觀察對象的語言,一種思考如何概括、提煉客觀對象的語言。作為造型基礎課,精微素描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繪畫創(chuàng)作理念,讓學生在大一基礎素描教學階段就逐漸接觸創(chuàng)作實踐,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造型創(chuàng)新意識有著積極的意義。精微素描的題材選擇除了課程規(guī)劃的框架性要求外,鼓勵學生自己在生活中進行挖掘,按照步驟最終完成畫面,呈現出超寫實的畫面效果,寫實并非簡單地把對象描摹下來,而是需要提煉方法和概括意識,把物象的形體和肌理質感概括為繪畫語言進行表現,如一味地進行復制式的描摹就無法提升為繪畫藝術。概括和提煉會讓學生對所表現物象和繪畫語言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明白繪畫的本質要素,然后引導學生去關注身邊的人、物、故事等,以此觀察對象、研究對象,運用適當的繪畫語言技法表現對象,從大一開始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繪畫創(chuàng)作意識。
精微素描教學不單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是對人的培養(yǎng),體現了“盡精微、致廣大”所蘊含的精神。把握“精微”與“廣大”的關系,是對素描訓練的一種提綱挈領的要求,是素描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通過一個問題的解決帶動下一個問題的思考,這個過程可以叫做從一見鐘情到促膝長談,從感性經驗到理性之思。我們深知藝術教育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實踐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長期、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進行總結反思,在理論的架構支撐下勇于立新,精于實踐,在當下大美育的時代背景中體現出我們多彩的一面,為藝術教育增加我們一份創(chuàng)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