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輝,吳郁美,卓小華
1.湖南省胸科醫(yī)院醫(yī)務部,湖南長沙 410013;2.湖南省胸科醫(yī)院骨科,湖南長沙 410013;3.湖南省胸科醫(yī)院內三科,湖南長沙410013
呼吸內科是醫(y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負責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等疾病的診療工作[1-2]。 此處的病房是收治呼吸疾病患者的主要場所,病種較多、病情復雜,科室護士需具備較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還需有著扎實的理論基礎儲備和實操技能。 部分護士在為患者展開護理管理服務時,會因自身專業(yè)水平受限和責任意識不強出現疏忽情況,導致不良管理事件發(fā)生風險增加,不利于護患友好關系形成[3-5]。因此,需要采取合適的護理管理方式進行管理, 保障管理服務質量。 常規(guī)管理模式下,雖能夠保證科室護理工作有序開展,但在帶動醫(yī)護人員積極主動性,全面提高其綜合能力水平及工作能力方面存在一定欠缺[6-7]。且由于工作量分配不均衡,護士往往感受到較大的工作壓力,導致科室離職率的增加。層級管理模式是一種效果較好的管理方式,基于護理人員學歷及技能水平,實施層級管理,合理分配科室人力資源,均衡工作量,提高管理服務質量[8]。有研究表明,科室護理管理工作中采取層級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護士的工作能力水平,進而提升科室護理質量。 基于此,本文在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和2021年4 月—2022 年4 月各選擇湖南省胸科醫(yī)院22 名呼吸內科護士展開研究,分析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在呼吸內科病房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期間22 名呼吸內科護士納入對照組,2021 年4 月—2022 年4 月期間22 名呼吸內科護士納入觀察組。對照組中男1 名,女21 名;年齡25~42 歲,平均(33.47±3.05)歲;工齡1~15年,平均(7.92±1.11)年;學歷:本科16 名,??? 名。 觀察組中男2 名,女20 名;年齡27~44 歲,平均(35.67±3.24)歲;工齡2~13 年,平均(8.45±1.21)年;學歷:本科18 名,專科4 名。 兩組護士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上述兩個時間段各納入48 例呼吸內科患者, 資料如下。 對照組:男26 例,女22 例;年齡23~75 歲,平均(50.48±5.14)歲。 觀察組:男28 例,女20 例;年齡26~72歲,平均(51.25±5.25)歲。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管理。根據科室工作內容及管理制度準繩對護士進行常規(guī)排班,在上下班時間點進行工作交接。 圍繞科室護理工作對人員進行調配,確保呼吸內科日常護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觀察組開展層級管理模式。①根據呼吸內科護士的專業(yè)水平和工作年限進行分層, 將工齡超過10 年的資深護師任命為主管護師,其中專業(yè)素養(yǎng)、護理經驗豐富的任命為護士長;將工齡超過5 年的護士任命為管理小組組長;將工齡超過3 年的護士任命為責任護士;將工齡不超過3 年的護士任命為助理護士。②按照不同層次的護士分配相應的工作任務,護士長主要負責制訂呼吸內科整個護理管理計劃, 并與其他科室保持緊密聯系,做好相關工作的協(xié)調,同時,還需要對護士的工作時間進行設定,實施彈性排班工作,確保護士充足休息,以更飽滿的精神面貌進行工作,保障工作質量。 主管護師主要負責為新入科的護士進行培訓,并輔助護士長完成相關護理管理工作。責任護士和助理護士主要負責呼吸內科病房患者的基礎護理管理服務工作、病區(qū)環(huán)境管理工作、治療期間的巡視工作等內容。 小組組長主要負責監(jiān)督責任護士和助理護士的工作情況,并對困難的護理問題和工作進行處理,保障基礎護理管理質量,同時,也幫助上級完成相關管理工作。 ③實施層級管理培訓,對小組內護士做到“傳幫帶”“面對面”的培訓。主管護師從呼吸內科常見疾病的護理進展、優(yōu)質護理方法以及護理工作注意事項對小組組長實施培訓; 小組組長從專業(yè)知識、護理要點等方面向責任護士展開培訓;責任護士從呼吸內科常見疾病知識點向助理護士進行培訓。④根據患者病情對護士進行層級分工:病情危急患者由主管護師負責,重癥患者由小組組長負責,普通癥狀患者由責任護士和助理護士一同負責。
①利用職業(yè)生命質量量表(QNWL)評估管理后兩組護士的職業(yè)生命質量水平, 其中包括平衡工作與家庭、社會環(huán)境、工作環(huán)境以及工作量,分值范圍分別為7~42 分、5~30 分、10~60 分、20~120 分, 評分高說明職業(yè)生命質量好。②工作能力:從護患溝通能力、應急情況處理能力、危重患者護理能力、病房風險識別能力4 方面進行評估,分值范圍0~25 分,分值與工作能力呈正相關。 ③管理后向兩組護士發(fā)放調研問卷,收集護士對管理模式的評價。 問卷滿分為100 分, 特別認可:80~100分,比較認可:60~79 分,不認可:0~59 分。 總認可度=特別認可率+比較認可率。 ④向患者發(fā)放護理管理滿意度評估量表, 分析患者對不同管理服務模式的滿意度情況。 很滿意:90~100 分, 滿意:60~89 分, 不滿意:0~59分。 患者管理服務總滿意度=滿意率+很滿意率。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士職業(yè)生命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管理后護士職業(yè)生命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管理后護士職業(yè)生命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平衡工作與家庭社會環(huán)境對照組(n=22)觀察組(n=22)t 值P 值32.36±3.39 37.45±3.41 4.965<0.001 21.29±2.19 25.28±2.17 6.070<0.001 49.42±3.28 54.49±3.52 4.942<0.001工作環(huán)境 工作量97.26±6.67 109.77±6.58 6.262<0.001
觀察組護士工作能力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管理后護士工作能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管理后護士工作能力評分比較[(±s),分]
組別護患溝通能力應急情況處理能力危重患者護理能力觀察組(n=22)對照組(n=22)t 值P 值23.09±1.32 20.65±2.77 3.729<0.001 23.11±1.35 20.67±2.79 3.692<0.001 23.13±1.36 20.68±2.82 3.670<0.001病房風險識別能力23.14±1.37 20.71±2.85 3.604<0.001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士對管理模式的認可度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管理后護士對管理模式的評價比較[n(%)]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患者管理服務滿意度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管理服務滿意度評價[n(%)]
呼吸內科病房是醫(yī)院中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的主要場所,護士專業(yè)水平的好壞與疾病治療效果和預后恢復息息相關[9-10]。 因此,呼吸內科護士需在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儲備、良好的護患溝通技巧的同時,還需具備較好的病情觀察能力及臨場應變能力,確保能夠為患者及時有效開展護理工作[11-12]。 科學的管理方式可有效提高護士工作能力,增強護士責任心,保障管理工作質量。常規(guī)護理管理模式雖起到一定管理效果, 但具有局限性,缺少對護士工作能力及職業(yè)生命質量提升方面的側重。 管理工作中以制度為約束較為明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護士積極性[13-15]。 而層級護理管理模式是一種理想的管理方式,通過對呼吸內科護士進行分層,包括護士長、主管護師、小組組長、責任護士、助理護士等層次;通過對不同層次的護士分配與其能力相當的工作任務,保障各項工作均有人負責,利于工作順利完成[16-17]。 對護士實施層級管理培訓,主管護師培訓小組組長,小組組長面向責任護士展開培訓, 責任護士對助理護士展開培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幫帶”,不斷提高科室護士護理技能水平及工作能力。為全面提高科室護理質量,依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對護士工作內容予以劃分,確保護士所掌握的護理技能滿足患者護理需求[18-19]。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管理后,觀察組呼吸內科護士職業(yè)生命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士工作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認可度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管理服務滿意度較對照組高(P<0.05)。 說明在呼吸內科護士護理管理工作中應用層級護理管理模式, 能夠提高護士的職業(yè)生命質量,平衡工作和生活,緩解工作壓力,不斷提高工作能力水平,為患者提供更為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提高管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呼吸內科病房護士實施層級護理管理模式的效果較好,能夠提升護士專業(yè)素養(yǎng),增強護士的工作能力及職業(yè)生命質量,護士對該模式有著更高的評價,建議為呼吸內科護士管理時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