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淑霞 宋曉玉
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那么,以信息化支撐的學校教育治理該如何進行?本論文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為契機,試圖從信息化領導制度、指導實踐、教學研究等方面構建教育治理新機制。
一、信息化制度從管理走向領導
學校的信息化管理,大都是學校給予硬件設備,提供必要的軟件支持,以滿足教師教學的需求。然而,進入教育信息化時代,學校的信息化管理僅僅停留在“滿足需求”的層面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我們要敏銳地抓住能力提升工程2.0這個機會,形成有效的信息化領導力,構建一種新的教育治理機制。
(一)建立清晰的發(fā)展愿景
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與整個學校的發(fā)展是同步的,要形成強有力的信息化領導力就需要明晰學校的發(fā)展愿景。學校發(fā)展愿景是學校對未來理想和長遠戰(zhàn)略目標所描繪的綱領性藍圖,是學校的發(fā)展目標,也是全體師生的共同愿景。這個愿景是以校長為首,領導團隊為主,在全體教師共同參與下確立的愿景[1]。
東區(qū)雍景園小學以中山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為契機,成立了校長領銜、教學主任主抓、學科組長主責、信息教師主操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在準確分析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的基礎上,形成了學校信息化發(fā)展愿景:圍繞“技術與智能”以STEM理念下的項目式學習和課題研究為抓手,以多技術支撐的智能化教學為切入,打造學校多學科多技術融合的教學特色,開展信息技術支持的跨學科研究,培養(yǎng)一批基于信息技術開展多學科教學的骨干教師,推動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
(二)構建立體的管理制度
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和評估體系是學校信息化領導力實踐的有力保障。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實踐中,校長作為第一責任人,帶領信息化管理團隊,把學校的發(fā)展愿景分解成一個個可達成的績效目標,把信息化管理體制與學校制度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從學校、科組、個人三個層面,建立了“學校有規(guī)劃、科組有計劃、個人有任務”的三級管理制度,明確了“學校有愿景、科組有主題、個人有目標”的三級研修要求。
為了落實管理的執(zhí)行效果,就要有相應的評估體系,確保學校信息化領導力落到實處。學??茖W布局教師信息化專業(yè)發(fā)展的結構和內容,制定科組和個人的評價指標。學校對科組進行考核,科組對個人進行考核。我們從學校、科組、個人三個層面,建立起相呼應的管理需求與評估指標,構建“校長領銜、科組自治、教師內驅”的信息化管理新機制。
二、信息化主體從探索走向指導
學校信息化教育實踐的前提是要有一支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的信息化指導團隊,能對學校信息化發(fā)展作出專業(yè)性評判,并給予方向性指引,作出示范性指導。
(一)培養(yǎng)指導專家
東區(qū)雍景園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宋曉玉老師成功獲選中山市能力提升工程2.0首批市級培訓專家?guī)斐蓡T,曾跟隨市的組織,前往吉林長春參加提升工程2.0的管理指導團隊專題培訓。正是因為這次培訓,宋老師對能力提升工程2.0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對學校信息化建設有了深度的思考。隨后,學校就馬上成立了信息化管理團隊,對學校目前的信息化水平進行評估,優(yōu)化了學校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以能力提升工程2.0為契機,宋老師對全校教師進行了多次信息化教學的培訓,把運用技術賦能教學的思想深埋在教師的腦海中,引領學校信息化教學發(fā)展。
(二)培育實踐團隊
各學科骨干教師是一所學校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信息化教學應用也離不開學科骨干教師的積極參與。身為學科骨干教師,已經掌握了教學法知識(PK)和學科內容知識(CK),具有成熟的學科教學法知識(PCK)。在教育信息化的2.0時代,教師還需要掌握先進的技術知識(TK),在原有學科教學法知識(PCK)的基礎上加入技術的成分,擁有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2]。善于運用技術的教師,能夠利用技術有效地表征和呈現學科知識,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是推動學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核心力量。
我們由各個學科的骨干教師組建了信息化教學實踐團隊,建立專門的討論群,主要探討和摸索如何在平常的教學中,恰當運用技術或者平臺,提高教學的效能。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實踐研修中,各學科又選出2名種子選手,形成“突擊隊”,牽頭開發(fā)基于能力點的典型課例,從而推動整個科組進行線下的校本研修活動。
這樣,由信息化指導專家、擁有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的骨干教師、善于研發(fā)信息化課例的種子選手組成信息化指導團隊,通過摸索實踐,積累信息化教學的經驗,提煉信息化教學模式,推動學校信息化發(fā)展。
三、信息化教學從應用走向研究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借助能力提升工程2.0,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教學水平。
(一)多元培訓促進素養(yǎng)提升
學校始終堅持學科素養(yǎng)與技術支撐“兩條腿”走路,在學科隊伍建設上實行“老帶新”,信息化素養(yǎng)提升上則實施“新帶老”策略,互幫互助開展校本培訓。我們利用科組教研、課例研討、師徒結對等方式對教師進行培訓。例如,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校本研修中,我們讓各個學科的骨干教師為大家做講座,分享自己在學科教學中應用技術助力教學的經驗和思考;科組長在教研會議上,對科組研修主題、研修計劃進行解讀和分析;學校邀請市能力提升工程2.0的專家給老師做信息化教學的專題講座。多渠道、多層次開展立體式的培訓,培養(yǎng)一支具有融合理念、信息化素養(yǎng)強的教師團隊。
(二)賽課展示深化技術應用
“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研”,賽教課、展示課對教師專業(yè)成長是非常好的機會。學校能力提升工程2.0種子選手在開發(fā)典型課例時,圍繞科組研修主題,深入研究技術對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如技術支持的測驗與練習、技術支持的課堂講授、技術支持的方法指導、技術支持的展示與交流、技術支持的總結提升等,帶領整個科組教師一起研究信息化教學。典型課例的研發(fā),既完成了信息化教學的校本實踐研修,又提升了科組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
(三)課題研究推動理念轉型
課題研究是推動教師教育信息化理念轉型的載體,通過課題研究能實現技術和教學的深度融合。學校目前共有省市級課題11項,覆蓋學校德育、語文、數學、信息技術、美術、音樂等多個學科。其中的跨學科STEM教育研究,我校有國家級課題1個、省級課題2個、市級課題1個、區(qū)級課題2個。我校歐淑霞校長,成功立項國家教科院的課題“基于STEM理念的小學項目式學習課程建設實踐研究”,并由此帶領學校管理團隊和課題組成員梳理出學校的信息化發(fā)展愿景,引領學校在跨學科融合教育課程建設方面進行實踐研究,充分彰顯了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課題組成員通過不斷“學習—實踐—反思—重建”,提升專業(yè)技能,轉變思維方式和教學理念,逐漸從“淺層接納信息技術”到“主動深化技術應用”,從研究“單一學科”到研究“跨界融合”,逐步實現教學信息化的融合創(chuàng)新。
(四)項目建設助推全員參與
學校教育信息化全面提升需要每一位教師積極參與,努力實踐。為了讓每一位教師都有實踐的載體,學校成功申報了兩個中山市智慧教育專項資金項目,一個是“優(yōu)質資源建設中心校”項目,給學校建設了一套基于校園電視臺模式的錄播系統,大幅提升了學校資源制作和應用條件。另一個是“多技術融合智慧教育示范?!表椖?,給學校配備了一套平板電腦,教師可開展智慧課堂教學實踐。信息化教學優(yōu)質項目的建成,為每一位教師開發(fā)信息化教學資源、進行信息化課堂教學實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為學校教育信息化治理提供了根基。
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給學校治理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我們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為契機,在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能力的同時,從管理團隊的信息化領導力、實踐團隊的專業(yè)指導力、信息化環(huán)境建設的引領、信息化教學課題研究等方面進行理念、方式和應用上的轉型,從而實現學校管理系統和教學生態(tài)的重構和升級。
參考文獻:
[1]杜明峰,范勇,史自詞.學校治理的理論意圖與實踐進路[J].教育研究,2021(8).
[2]袁秀利,許軍.郭孝存.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教師讀本[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8.
[3]唐玉輝,張兆軍.新技術視域下的課堂新樣態(tài)[M].南京:鳳凰教育出版社,2018.41372784-3064-4BCD-B34E-287221EC7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