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逸 葛鵬
跆拳道運動員需要通過核心力量訓練提升自身能力,為了驗證訓練方法對快速力量發(fā)展的影響,本文采取實驗法、調查法、統(tǒng)計法等研究方法對某省42名不同級別的運動員進行了對比研究,在6個月的實驗中進行了針對不同組別采用了不同訓練方法。實驗結果表明,一級以及健將級跆拳道運動員單純依靠傳統(tǒng)力量訓練方式無法將自身的快速力量指標提升,此時如果加入核心力量訓練手段,將能夠有效改善運動員的快速力量發(fā)展效果;二級及以下運動員的快速力量發(fā)展受核心力量訓練影響不大;在跆拳道運動員訓練過程中,教練員需要根據(jù)運動員所處的階段級別展開訓練,隨著運動員級別的提升,應不斷增加核心力量的訓練比重。
跆拳道運動競技水平的高低與自身的身體素質和戰(zhàn)術有關,隨著競技水平的提升,戰(zhàn)術難以拉開運動員之間的差距,而身體素質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針對這一現(xiàn)象,跆拳道訓練需要針對核心力量的訓練階段、訓練方法和手段進行合理分析,尋求最佳的訓練搭配方式以獲得最高的快速力量提升效果。
1 核心力量訓練及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運動員身體協(xié)調性、攻擊準確性、身體穩(wěn)定性等都離不開較高體能水平的支持,而種種身體素質的提升離不開日常訓練的支持,核心訓練更是跆拳道運動員訓練的重點項目,對于其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快速力量關系到跆拳道運動員能否在對手的突發(fā)攻擊中以較高的敏捷度和靈活性將一系列所需求的動作打出,而快速力量的提升則可以借助鍛煉核心力量的方式來實現(xiàn),而且力量的訓練水平關系到運動員能夠將部分復雜動作準確、高效地打出?,F(xiàn)階段的跆拳道運動員雖然在快速力量訓練中針對性地開展了核心力量訓練項目,然而在訓練方法、訓練周期等方面的搭配存在欠缺,未能結合運動員限制做好訓練項目試驗驗證工作,導致訓練效果較差。為此,跆拳道運動機構需借助研究核心力量的訓練效果,針對不同級別運動員開展適當?shù)挠柧?,下面對相關研究方法及成果進行詳細論述。
2 跆拳道快速力量發(fā)展受核心力量訓練影響研究對象及方法
2.1 研究對象
從某省選取22名二級跆拳道運動員,14名一級運動員以及6名健將級運動員,將三個級別的運動員分組,分別為A組二級、B組一級、C組健將級;同等條件選擇三組作為對照,分別為A1組、B1組和C1組。實驗前對6組人員進行身體素質測試,相同級別的組別在身體素質方面無明顯差異。
2.2 研究方法
制定訓練跆拳道運動員快速力量的方法和手段,組織專家、高級教練等對測試方法、訓練指標、訓練方法進行問卷調查,結合調查結果提出針對核心力量訓練跆拳道運動員的具體方案和相關評價指標,結合方案中固定的訓練搭配方式對照組和實驗組共計6組人員展開測試,通過統(tǒng)計軟件對測試前后的快速力量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和分析,并結合統(tǒng)計結果展開分析。
3 跆拳道快速力量發(fā)展受核心力量訓練影響實驗分析
3.1 核心力量訓練方案
跆拳道運動員在競技過程中通常需要借助雙飛、后旋踢、等技術動作提升競技分數(shù),而得分技術的實現(xiàn)需要借助在無支撐或支撐情況下的下肢肌肉完成無固定或固定的近端爆發(fā)式收縮,進而實現(xiàn)鞭打式的踢擊動作。運動員需要通過訓練增強脊柱與骨盆等核心區(qū)域的穩(wěn)定性,從而確保下肢的有效用力。因此,跆拳道運動員自身腿法技術的穩(wěn)定發(fā)揮離不開核心力量的支持。結合相關調查結果制定訓練跆拳道運動員核心力量的方案標準如表1所示。
3.2 快速力量指標及訓練方法
結合調查結果制定快速力量指標統(tǒng)計內(nèi)容如表2所示。
跆拳道運動員需要在教練員的指導下合理應用訓練方法對自身的競技能力進行優(yōu)化提升,有效的訓練方法通常需要進行持續(xù)優(yōu)化和改進,具體訓練需要結合運動員的具體檔次采取不同的訓練方式,進而不同程度上改善運動員的能力素質。訓練手段是訓練方法實踐化和具體化的結果,能夠指導運動員具體的動作結構形式。訓練負荷決定了跆拳道運動員的訓練量,通常需要在賽前進行逐步縮減以避免影響競技狀態(tài)。實踐表明,小負荷通常對快速力量提升作用有限,應避免僅設置30%的最大負荷導致訓練效果無法滿足需求。訓練手段、方法、負荷相關要求如表3所示。
3.3 測試方法的有關說明
實驗之前對各種運動員身體素質的檢測結果表明,各級別對照組與實驗組運動員的各項身體指標無明顯差距。1-2月份作為適應階段,主要開展一般性平衡訓練;3-6月份則需要提升平衡性練習難度,需借助相關器械開展訓練,詳見表1。對照組與實驗組進行傳統(tǒng)理論訓練的頻次為3次/周,實驗組需要在此基礎上針對核心力量訓練任務加練35min。
3.4 實驗結果的分析與研究
在完成兩個階段的訓練任務之后,在快速力量指標方面,實驗組跆拳道運動員的能力素質產(chǎn)生了較大變化,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B組一級跆拳道運動員的高抬腿指標與前踢指標提升較為明顯,A組二級跆拳道運動員各項指標均提升較為明顯,具體變化情況如表4所示。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傳統(tǒng)力量訓練的基礎上輔以核心力量訓練,跆拳道運動員的快速力量發(fā)展受到的影響更大,能夠得到更顯著的提升。
在完成兩個階段的訓練任務之后,在快速力量指標方面,對照組僅A1組和B1組跆拳道運動員的能力素質產(chǎn)生了較大變化。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B1組一級跆拳道運動員的高抬腿指標與前踢指標提升較為明顯,A1組二級跆拳道運動員各項指標均提升較為明顯,C1組健將級運動員指標數(shù)據(jù)基本無變化,具體變化情況如表4所示。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傳統(tǒng)力量訓練能夠改善一、二級運動員的快速力量指標,但幾乎無法影響健將級運動員指標數(shù)據(jù)。
實驗組適當加入核心力量訓練,對照組僅開展傳統(tǒng)訓練,實驗對照與實驗組人員具有相同的身體素質,將實驗完成后兩組人員的變化情況統(tǒng)計對比如表6所示。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A、A1兩組二級運動員的快速力量指標相差不大,B、B1兩組一級運動員的快速力量指標差異十分明顯,差異最大的指標高抬腿項目;C、C1兩組健將級運動員的快速力量指標也具有明顯差異。
上述表4-6數(shù)據(jù)表明,對于二級及以下的跆拳道運動員,快速力量訓練應以傳統(tǒng)理論訓練方式為主,教練員無需針對這一階段的運動員開展核心力量訓練。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可以確認,在初始訓練階段中,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專項訓練的提升效果通常不如一般訓練,一般訓練更能夠推動運動員協(xié)調、全面地提升自我,無需進行大量精細化的動作訓練,應重點開展淺層肌肉群以及大肌肉群的訓練提升工作,此時通過精細化的訓練對深層肌肉群鍛煉提升反而無法取得預期效果。對于一級乃至健將級跆拳道運動員,傳統(tǒng)力量訓練難以有效提升運動員的快速力量,教練員應該增加核心力量訓練,通過新的訓練手段和方法開發(fā)運動員潛能,將跆拳道運動員在長期傳統(tǒng)訓練過程在適應訓練強度的肌肉群潛能喚醒。
4 跆拳道運動員快速力量培養(yǎng)中的核心力量訓練建議
4.1 結合運動員個人身體素質控制核心力量訓練比例
跆拳道運動員在核心力量訓練頻次的控制方面存在欠缺,教練應持續(xù)跟進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指標,跟進運動員普通訓練年限、身體素質情況適當分配一定比例的核心力量訓練項目,尤其需要針對運動員的薄弱點選擇適宜的核心力量專項訓練手動做好運動員強化提升故障。在訓練時間方面,教練也應該提升規(guī)劃、分配的科學性,在日常訓練的基礎上組織部分人員進行課后訓練計劃或分組性鍛煉安排,在確保運動員均衡發(fā)展的同時解決部分薄弱點。
4.2 改善訓練種類與方式
教練需要做好各類核心力量訓練動作的協(xié)調配合工作,在確?;A耐力、力量等訓練的同時結合跆拳道比賽實際情況增加最大力量、平衡力量相關訓練方式,構建以快速力量為核心的多種基礎力量同步發(fā)展訓練體系。對于基礎力量缺乏進步空間的一級乃至健將級運動員,教練需要重視高抬腿、下劈等腿部核心力量訓練項目,通過核心力量訓練模式優(yōu)化創(chuàng)新的方式改善運動員肌肉發(fā)展?jié)摿Γ鉀Q一級乃至健將級運動員快速力量提升緩慢的問題。
5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照組、實驗組對二級、一級、健將級三個級別的6組運動員進行了對比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傳統(tǒng)力量訓練的方式更適用于二級及以下運動員,此時如果加入核心力量訓練手段,將不會對運動員快速力量發(fā)展產(chǎn)生明顯影響;一級以及健將級跆拳道運動員單純依靠傳統(tǒng)力量訓練方式無法將自身的快速力量指標提升,此時如果加入核心力量訓練手段,將能夠有效改善運動員的快速力量發(fā)展效果。在跆拳道運動員訓練過程中,教練員需要根據(jù)運動員所處的階段級別展開訓練,隨著運動員級別的提升,應不斷增加核心力量的訓練比重。
(作者單位:1.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廣州體育館管理部;2.廣州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