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山
思想道德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始終占據(jù)重要的地位,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智力和心智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由此也可以衍生出符合社會主義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的行為習慣。為了進一步強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本文首先分析了現(xiàn)有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的問題和原因,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的對策,包括積極采取多種類型的教學模式、積極提問鼓勵學生發(fā)言、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有效助推我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的提升。
思想道德教育對一個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不同教育階段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基礎教育階段、普通高中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都要充分發(fā)揮思想道德教育育人的價值和意義。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行為不僅要家庭與社會向學生輸出正確的價值信息和價值內容,更要學校教育對學生行為習慣不斷修正。因此,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充分借助思想道德教育這一有力手段,不斷通過內容的灌輸,向其從潛移默化中做出行為內容的質的改變,從而使學生的行為符合社會要求和社會內容的行為習慣。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我國當前社會發(fā)展形勢緊密相關,其中針對我國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常識、道德修養(yǎng)等進行了全面的介紹,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的旨在助推學生成長為守法公民和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因此為了進一步培養(yǎng)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本文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討論。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問題
(一)授課方式相對滯后
在當前的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開展過程中,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已經(jīng)成了相對普遍的問題,出現(xiàn)此類問題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如今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授課方式和教學模式相對滯后。由于該課程內容中存在較多的基礎性知識,一定程度上教學任務繁重,但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有時會過于重視教育目標和教學進度,而忽視了在課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和想象力,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甚至有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始終沿用單一說教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只是在課程教學中為學生講解書本中的理念和已經(jīng)設定好的案例等,強硬地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全面遵守書本內容所提到的各類準則和規(guī)范,長此以往,難免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時學習興趣下降,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效果難以充分提升。
(二)學生主觀能動性不明顯
和其他教育階段思想道德教育不同的是,小學階段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側重于宏觀的感悟和微觀的舉例,不會強調理性內容。如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宏觀角度下教師會指導學生對國家、社會、美好生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微觀角度下教師會通過英雄、模范的實際事跡讓學生在意識層面受到感悟和熏陶。因此,通過宏觀和微觀的共同作用,小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內容都會有一個重新的理解和認識,并在意識的淺層和深層都會產(chǎn)生正確的價值觀萌芽,而這些萌芽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指導學生在行為方式和行為內容上發(fā)揮深層次的改變。在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不論是在哪一階段的教學活動中,都更加強調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全面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主體要素,但是一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無法充分實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教學。例如,在課堂授課中會應用不同類型的案例,但是究其根本,這些案例并沒有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深入分解和理論分析,導致學生對此類案例的體會和理解相對較弱,甚至缺少與案例的共鳴和對課程的參與感。
(三)課程教學缺少實踐活動的引導
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需要明確課堂教學的作用和價值,教師同樣也要強化實踐活動對學生綜合能力修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進行全面的提升,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法治觀念和對社會的了解,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打破書本、教材內容和理論知識,強化理論與生活實踐的有機結合,讓學生能將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各類理論知識和道理應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提高實踐性。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一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過于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和文化成績,并沒有過多強化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活動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性和密切性,導致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始終難以同步強化。思想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內容上側重于對社會正向價值觀的傳遞,讓學生可以初步建立一個符合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發(fā)展原則的判斷體系,以此提高整個學生的正向思想道德價值的培養(yǎng)。也正因如此,教師需要進一步探索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日常生活和校園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教學的綜合效果。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問題產(chǎn)生原因
(一)內部因素分析
從學生自身因素進行分析,主要體現(xiàn)于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發(fā)育的關鍵時期,身心發(fā)展水平飛速提高,但是學生的思維意識并沒有充分發(fā)育成熟,這一階段的學生心理狀況相對敏感,更加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再加上當前各類電子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電子設備和游戲設備充斥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和休閑生活,有一些學生甚至會由于自身控制性較差,自制力較低而逐漸沉迷于網(wǎng)絡和游戲,對自身的學習和健康成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甚至會導致對學習難以提升興趣,繼而出現(xiàn)放棄學習甚至排斥學習的問題。另一方面,當前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各類信息數(shù)據(jù)資源迅速膨脹,給學生帶來的影響較多,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并沒有更加全面地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意識,更加容易受到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不良信息和負面思潮的影響,并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造成嚴重干擾;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更加敏感,并且容易受到自身的片面認知影響而排斥學習。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將特立獨行和個性看成自身獨立的表現(xiàn),但是此種獨立與學生學習方面的主動性差之甚遠,逐漸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阻礙課堂教學活動,消極對待學習的情況屢屢發(fā)生,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二)外部因素分析
如今仍舊有很多教師始終受到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和影響。在進行課程教學時,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對知識點的背誦及掌握情況,對學生學科能力素養(yǎng)以及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有所缺失,此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常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使得學生在課程教學活動中始終處于被動,參與課程活動不積極,主動性不強,同時也會不斷增加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往往無法充分開展自主學習。另一方面很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會展現(xiàn)更加嚴肅的教師形象,雖然這有效減少青春期學生在課堂中的不良行為,有效保障課堂紀律和課堂秩序,但是長此以往難免會使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距離感,甚至引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無法充分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因此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主觀能動性的培養(yǎng),要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手段,找到更加適合的教學方法,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對策分析
(一)積極采取多種類型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豐富教育內容,避免單一講授教材內容、“照本宣科”、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教學,因此,教師需要應用更加新鮮有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其中合作探究與情境教學方法優(yōu)勢明顯,在學生主動性培養(yǎng)方面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1. 應用合作探究教學模式
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需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活動和教學的開展,對此教師可以提前在班級內將學生組成2~4人的小組,并進行分組討論和合作學習。首先可以讓學生針對課程內容進行全面的了解和預習,并對相關內容產(chǎn)生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發(fā)言,提出自己和本組其他同學對此類教學內容的認知與思考,找到自身存在疑惑的問題,尋求教師的解答,同時也可以引導其他合作小組的同學進行解答。此種合作探究學習模式能有效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例如,在進行“敬畏生命”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讓不同的合作小組提前預習本課內容并進行思考,找到自身的疑惑之處,并對小組內的問題進行梳理和匯總,以便在授課過程中能向教師請教;教師在授課時可以給學生播放紀錄片、視頻、音頻等,讓學生抒發(fā)自己的理解,提出對敬畏生命的感悟;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從不同的分組內邀請學生上臺進行匯報,此種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感,同時也能強化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合作探究能力。
2. 應用情境教學模式
情境教學模式有效打破了以往教學過程中相對呆板、單一的教學局面,雖然教師的教學重點仍舊為教材中的理論知識,但是在具體的講授和教學中卻可以用更加生動有趣的案例和情境進行講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情境的創(chuàng)設需要應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提高情境創(chuàng)設的生活感,同時也能讓學生從自身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經(jīng)歷中找到共鳴,例如,在開展“豐富的社會生活”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工作崗位和工作環(huán)境的勞動人民,如農(nóng)民、工人等,在各自的崗位中認真負責履行職責,既能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再如,教師在講授“秩序與規(guī)則”相關方面的授課內容時,可以讓學生演繹現(xiàn)實生活之中常見的不守秩序、不講規(guī)則的事例,如排隊時有人插隊、不給老人或孕婦讓座等,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站在“插隊者”和“排隊者”等不同的視角進行分析,讓學生明白秩序與規(guī)則的重要作用,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自律精神,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加主動地了解學習和授課內容。
(二)營造主動性更強的學習氛圍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著力搭建主觀性氛圍濃厚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觀,并對自身行為進行有效的規(guī)范。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對現(xiàn)有學習需求進行全面的分析與考察,進一步構建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體系。當前很多初中階段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佳,甚至會認為此類課程會占用自身的學習時間和休閑時間,因此教師需要切實打破學生此類片面的觀念和看法,走出認識誤區(qū),全面明確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自身成長和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以道德與法治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提高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積極提問鼓勵學生發(fā)言
在教學活動中,有些學生會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的問題,對此教師要及時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回來,其中可以應用提問的方式,促進學生開展獨立學習和思考??梢越o學生留足更多的發(fā)言機會,提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促進學生課堂參與感的全面提升,讓學生有更加自由的自主發(fā)揮空間,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和回答情況對現(xiàn)有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以便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如在“青春的情緒”中,可以以青春期階段青少年的情緒變化為核心,向學生拋出問題、共同探討:“為什么很多人都會在青春期內產(chǎn)生叛逆心理”“如何有效解決”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建議,也可以從自身的青春期和叛逆心理為例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此種形式能讓學生更加具體地感知自身在青春期內的情緒變化,如果學生的情緒已經(jīng)存在此類問題,教師也可以充分發(fā)揮作用,幫助學生進行調整和改正。
(四)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
教師需要挖掘教學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點,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實效性,積極應用更加生活化的案例題材和內容,將其深入融合于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在講授詐騙案例時,可以以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發(fā)生的案例為媒介,并為學生講述遭遇詐騙時如何快速報警、記錄自己與騙子之間的對話、轉賬記錄等信息內容,并給警方進行全部的提供,以便警方能及時挽回被騙錢財。通過此類案例能讓學生明確當自身遭遇詐騙或人身財產(chǎn)安全受到外力威脅時,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同時也能讓學生進一步提升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認知,將教學過程中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與此同時也能切實轉變學生以往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錯誤觀念,提升學習主動性。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能進一步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教師要利用好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現(xiàn)階段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的問題和原因,其次深入分析了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對策,希望能對當前我國各地區(qū)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必要的參考。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