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添
摘 要:學困生不僅影響義務教育的質量,更關系農(nóng)村勞動者素質的提高。通過調查、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學困生有多方面成因,如家庭方面、學生自身方面等。學困生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對其轉化要持之以恒且多種策略并用:注重家庭教育、強化學校教育、關愛學生、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間相互幫助和家校合作教育。
關鍵詞:農(nóng)村小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農(nóng)村小學的許多教學班中都有學困生,他們智力正常,但學習成績卻不能達到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學困生的問題不僅關系到義務教育要提高每一個學齡兒童文化素質的宗旨,更關系到農(nóng)村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特別是在農(nóng)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經(jīng)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過程中,還將關系到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后勁和如何將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人力資源財富等重大問題。因此,研究農(nóng)村小學學困生的轉變,不僅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為提高農(nóng)村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提供保障。
二、農(nóng)村小學學困生的成因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困生成因,從而使得對學困生轉化工作更加有的放矢,筆者對本校的11個教學班進行調查。筆者對學困生的界定是指語文、數(shù)學兩門主要學科考試經(jīng)常不及格但智商正常的學生。筆者通過訪問班主任,了解學困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家庭狀況以及思想品德表現(xiàn)等情況;對部分學困生的任課教師進行訪問,以了解學困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對部分學困生進行家訪,以了解學困生的家庭背景、家教情況和學困生在家里的一些表現(xiàn);對部分學困生進行座談,以了解他們對學習的一些認識。調查發(fā)現(xiàn),一、二年級學困生較少,特別是一年級幾乎沒有學困生。筆者認為可能是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學生剛入學,家長普遍比較重視子女的學習,二是學習內(nèi)容本身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是,隨著年級升高,學困生的人數(shù)隨之增多,筆者認為,沒有天生的學困生,所有的學困生都是后天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且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
家庭不僅是孩子成長的地方,更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筆者分析農(nóng)村小學學困生的家庭因素發(fā)現(xiàn)影響學困生形成的家庭因素,可能以下幾種情況兼而有之。
1. 缺少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調查發(fā)現(xiàn),從家庭成員的構成來看,一部分學困生處在留守兒童家庭。在對學困生的家庭情況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約35.5%的學困生是留守兒童,其中約20.5%的學困生的雙親在外地務工,15%的學困生的父母離異,這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靈創(chuàng)傷。另外由于青少年的模仿性強,可塑性大,有的家庭不和睦,家庭成員之間發(fā)生矛盾時很可能影響孩子身心健康。另外有些孩子只能由老人照看,有的老人本身文化素質較低,缺少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2. 未給孩子樹立榜樣
馬克思說:“你可以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去影響孩子,可最好的方式還是你的行動??梢姡駱拥牧α渴菬o窮的?!备改甘呛⒆拥牡谝蝗卫蠋?,是孩子成長的榜樣。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約55.5%的學困生父母都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家長難以給孩子樹立榜樣作用。
3. 不能對孩子進行家庭輔導
學校里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回到家中父母無法給予孩子輔導,于是學生的學習問題就越積越多,慢慢地就對學習失去信心,沒有動力,失去學習興趣。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家長自身文化水平不高,難以對子女進行家庭輔導。
4. 教育方式及方法不當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本地區(qū)農(nóng)村成為城鄉(xiāng)接合部,農(nóng)民生兒育女的觀念也在發(fā)生變化。大部分農(nóng)民都只生育一個子女,因此農(nóng)村小學獨生子女也大量增加,原先城鎮(zhèn)小學獨生子女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體現(xiàn)在農(nóng)村小學中,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嚴重。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孩子因此害怕困難,導致成績不理想。
(二)自身原因
1. 智力發(fā)展因素
學困生大都知覺速度緩慢而且容量小。因此,觀察力必然受到限制,造成大量的感性認識被忽視,也就難形成概念,同時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得不到相應發(fā)展。
2. 非智力發(fā)展因素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方法等與學習成績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學困生往往在這些方面十分欠缺。
(1)學習態(tài)度
筆者在分析學困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時發(fā)現(xiàn),他們往往對學習不感興趣,缺乏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和學習毅力,學習懶惰,不愛動腦、動手。有的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專心,甚至影響別的同學學習;有部分學困生憑個人的愛好學習,對一些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的學習興趣濃厚,而對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的學習毫無興趣;有一些學生對教師有逆反心理,甚至上課故意搗亂;有一些學生受家長或某些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認為沒有文化照樣可以賺錢,從而對學習抱無所謂態(tài)度;還有一部分學生缺乏一定的毅力,即隨著學習任務的加重和難點的增多,一旦成績不好就喪失迎難而上、奮力追趕的決心和勇氣,沒有堅強的意志,最后導致學習困難。
(2)學習習慣
學困生的學習習慣往往不好,他們上課喜歡做小動作,在家邊做作業(yè)邊看電視或邊吃零食;或者有的學生根本不想寫作業(yè);也有的學困生經(jīng)常很晚才睡覺,第二天上課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很少舉手發(fā)言,若遇教師提問則答非所問。
(3)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的正確、科學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學困生一般理解慢,總是死記硬背,難以掌握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使得知識處于零散的無序狀態(tài),無法形成知識結構,從而造成理解能力差,尤其遇到較為復雜、需要綜合運用已學知識才能解答的問題時,更是束手無策。這在數(shù)學學科中尤為明顯,他們往往會做一些簡單的計算題,但對一些需要運用一定知識進行分析的應用題則不能正確解答。
三、轉化學困生的方法和策略
(一)關愛學生
要轉變學困生,首要的問題是要改變教師對學困生的態(tài)度。有愛就有教育,對學困生的轉化更是如此。如何愛學生呢?首先要做到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多些鼓勵,少些批評;其次多關心他們的學習狀況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課堂上不注意聽講時,一個會心的微笑會使學生體會到教師善意的批評,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一個會心的微笑會使學生體會鼓勵。
(二)增強學習信心
對學習失去信心是學困生成困的根本內(nèi)因,所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是學困生轉化的根本所在。教師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把學習變成一種樂趣、一種需要,從而激發(fā)其學習動機。當然,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必須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如在課堂上,把一些簡單的問題,留給學困生回答,當他們回答不出時適當?shù)亟o予提示,當他們回答正確時,及時給予鼓勵;同時善于抓住學困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并可適當加大表彰力度,還可以在學生的試卷、作業(yè)本上寫幾句勉勵的話語;當他們進步較大時,還可以向家長寫表揚信的方式,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信心。
(三)注重家庭教育
學生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而辦好家長學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是整個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大課題。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要知道子女面對的是競爭激烈、優(yōu)勝劣汰的社會,分數(shù)固然重要,可是比分數(shù)更重要的知識和能力,還有人格和品德。因此,要想教子女成功,需要不斷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學校可以通過舉辦家長學校,定期或不定期向家長傳授青少年心理學、教育學、法律等方面的知識,以及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知識,可大大增強家長的教育知識,通過形式多樣的家訪及課外活動,教師與家長相配合,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解決學困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四)強化學校教育
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需要一支熱愛學生、事業(yè)心強、水平高的高素質教育教師隊伍,將學困生轉化作為學校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
1. 明確目標,加強管理
首先,從分析學困生的心理因素入手。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困生的感知、動機、興趣、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特征,可使轉化工作有的放矢。那么他們學習困難有哪些心理因素呢?①學困生感知整體性差;②注意的集中時間短、穩(wěn)定性差,有意注意的轉移能力差;③對學習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沒有認真思考過學習在人生中所占據(jù)的重要地位,因而缺乏強烈的學習動機;④對學習本身不感興趣;⑤意志薄弱,自覺性不強、自制力不高、不能有計劃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上不刻苦,做事也淺嘗輒止,缺乏吃苦精神,行為懶散;⑥思維的廣度、深度、靈活性等較差,往往憑主觀臆斷,做出錯誤的推理和判斷;⑦學習困難生的激情不易調動,心境不易調節(jié),熱情不穩(wěn)固,自尊心不強,常常體驗失敗,缺少成功的喜悅,因此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傾向。
其次,從“傾注真情、幫扶激勵、持之以恒”做起。一是以愛為前提,改變學困生的厭學情緒,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以愛感化學生,對不同學生要尋究其根源,以做到對癥下藥;二是以幫為手段,驅除學習困難生的退縮情緒,樹立其參與意識,使他們能學。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自尊心,才能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思想,激發(fā)保護學困生自尊心,有利于他們接受教育思想積極促進轉化,設法給予他們成功的機會。因此,教師對他們的進步要及時鼓勵,以高度的責任感去挖掘學困生的成功點和閃光點,加以肯定和強化,從而使其產(chǎn)生前進的信心和希望;三是以扶為途徑,消除學習困難生的自卑感,樹立其信心,使他們愛學,注重直觀教學,刻意訓練觀察能力,借助形象、動作等直觀事物,培養(yǎng)學困生的知覺和思維,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四是以激勵為手段,使學習困難生拋棄壓抑感,體驗喜悅感,使他們會學,通過查漏補缺,狠抓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結合,針對學困生識記慢、忘記快的特點,應每天集中幾分鐘時間進行基本訓練,使所學知識能得到及時的強化和應用,及時發(fā)現(xiàn)知識空白點;五是持之以恒,超前預知,促進遷移,學習新知識前讓與此有關的舊知識再現(xiàn),以加深理解,使他們較順利地接受新知識,并能將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以架起學習新知識的橋梁,要意識到學困生轉化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正確認識學困生,承認差別,對一些反常情況要防患未然。
2. 培養(yǎng)學習方法
要培養(yǎng)他們學會聽講、學會思考、學會作業(yè)等基本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技能。如在課前,讓學生進行預習,課堂上再把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課后及時進行復習,遇到做不出的習題要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向其他同學或者教師請教;而且教師也要對他們適當降低要求,讓他們“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3. 學生間互幫互助
學困生往往心理封閉,性格孤僻,不合群,教師可安排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與其結對、交朋友,一起玩、一起學習。同時充分發(fā)揮班集體在轉化學困生中的作用,只有集體真正接納他們,關心、幫助他們,才能使他們更快地走出封閉的自我,真正融入班集體。
4. 加強家校聯(lián)系
正確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責任性,經(jīng)常與家長聯(lián)系,幫助家長分析孩子的現(xiàn)狀,讓家長對孩子表達心中的關愛,而不是一味地責備、加壓,或遷就、溺愛,打消孩子心中焦慮、恐懼的情緒,幫助孩子改掉任性、貪玩的不良習慣,培養(yǎng)正常的心理。
四、結論
限于條件,筆者用上述的幾種策略在自己所任教的兩個班級中進行實踐,效果比較明顯,兩個班級中6名學困生的學習態(tài)度有明顯改變,學習成績也有較大的提高。當然,學困生是個不穩(wěn)定的群體,它的形成是長期的,轉化當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依照上述幾種策略,一定可以轉化學困生。
綜上所述,為了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我們必須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多種途徑,使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結合,相互作用,使學困生賴以生活的大環(huán)境、小氣候都對他們產(chǎn)生作用力,使他們處處充滿希望,時時感到壓力和動力。只要我們共同努力,科學地教育感化學困生,把學困生的轉化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宋紹啟.教育教學中怎樣對待“學困生”[J].內(nèi)蒙古教育,1998(07).
[2]何芳.轉化后進生的理論和方法[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9.
[3]劉香蓮.轉化學困生的三劑“藥方”[J].江西教育,2002(17).
[4]張艷.轉化學困生的幾點做法[J].安徽教育,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