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耿平
提要:小學科學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也是對學生啟蒙教育的重要學科。上好科學課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動手動腦能力。科學實驗課教學是一種積累,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參與,更需要師生的合作。只要老師能夠在實驗教學中創(chuàng)新或改進實驗教學方法,把解決實驗教學難點和調動學生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相結合,實驗課教學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成效。
小學科學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也是對學生學習科學知識進行啟蒙教育的重要學科。上好科學課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動手動腦能力。
科學實驗則是學好科學課的最有效的手段。小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可以激發(fā)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開發(fā)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實驗的探究欲望。實驗教學在增長知識、開發(fā)智力、發(fā)展能力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們往往需要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對課本上一些實驗進行靈活改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對于我們農村學校而言,因地制宜地選取科學實驗器材就顯得更為重要,同時也要注重對實驗器材的改進、創(chuàng)新。而對于課本上部分實驗的操作性不佳、實驗效果不明顯等問題,我們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新增或改進一些實驗。還要讓同學們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實驗過程,以增強實驗結果的可信度,盡量避免學生被動接受。
一、增加創(chuàng)新實驗,提升教學效果
目前,我們的科學課本上的實驗大多是探究性實驗,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實驗過于抽象,不利于學生理解。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就地取材,通過改進實驗操作或者增加一些更加具體的實驗來彌補不足。
比如教科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這一單元,為了讓同學們體驗靜電現象,課本上例舉了一些能讓同學們直觀看到的靜電現象,如“用梳過頭的干梳子吸引碎紙屑”等。但也有些實驗現象不是在課堂上想體驗就有的現象,如“雷電現象”、“脫下毛衣時的靜電現象”等。為了讓同學們能補足這些缺憾,我在教學中新增了一個小實驗。在為大家演示實驗時,我先拿一個普通的薄塑料袋靠近黑板,發(fā)現它們并不相互吸引。然后我就用手按住塑料袋在黑板上輕輕蹭了幾下后,再放開手,這時大家就發(fā)現塑料袋被黑板牢牢吸住了。
這個實驗取材容易,操作簡單易行,而且對觀察“摩擦起電”這一實驗現象非常明顯,關鍵是學生接受度非常高,很容易就提升了我們的教學效果。
二、改進實驗材料,突出實驗現象
課本上有的實驗現象往往不是很明顯,那就需要我們動動腦筋改進實驗器材以突出實驗現象,使學生更容易理解。
例如教科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這一單元,為了觀察比較“鼓膜”的振動,課本上要求用氣球、口杯和橡皮筋做一個“鼓膜模型”。而實際操作時,我就干脆將口杯換成集氣瓶,這樣在敲擊音叉時,同學們不僅可以看到沙粒在“鼓膜”上跳動,而且還能聽見集氣瓶像吹瓶子一樣發(fā)出“嗚、嗚”的響聲,生動地說明了音叉的振動對周圍的物體產生了影響。
還有一些實驗在取材及組裝時存在相當難度,我們就要因地制宜,選擇適當且利于操作的器材,才能讓同學們觀察到更明顯的實驗現象。
在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熱》這一單元中,我在預做“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這一試驗時,發(fā)現課本的實驗原型存在一些不足:①由于蠟融化后的凝固速度快,且粘性不強,所以要用蠟燭把火柴粘在鐵絲上難度很大;②預做實驗時,出現了離酒精燈較遠的火柴先掉下來的情況;③課本中要在鐵架臺上纏繞鐵絲,我發(fā)現鐵絲太粗比較難纏繞,太細則熱傳遞太慢。
為了讓操作更容易,于是我重新選取了一組器材【三角架、鐵(鋼)絲、酒精燈、蠟燭(切蠟環(huán))、小刀】,設計了一個新實驗:在兩個三角架之間搭起一根鐵絲,在鐵絲上每隔2㎝穿上一個蠟環(huán),再進行熱傳遞實驗演示。
在這個改進的實驗中,我僅僅只是把火柴換成了蠟環(huán)、鐵架臺換成三角架,實驗就不僅由復雜變簡單,而且很好地解決了以前用蠟粘火柴棒容易掉、鐵絲纏繞難等問題。且操作起來更簡單、方便,成功率更高,實驗結果一目了然。
所以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改進、創(chuàng)新實驗儀器,對于優(yōu)化實驗教學設計、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應該充分地組織利用好手中的實驗材料,幫助學生輕松、有效地完成科學實驗。
三、體現自主探究,增強實驗可信度
做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教材中實驗部分大多為探究性實驗,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我們在實驗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大膽進行探究,才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實驗結論。
在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水和空氣》這一單元,為了讓同學們更直觀形象地感受空氣占據空間。我讓大家將書本上零散的幾個小實驗作為課前預習作業(yè),然后重新選取器材設計了一組游戲形式的新實驗“聽話的乒乓球”,讓同學們自己動手“玩”這個富有趣味的游戲,更形象的感受到空氣的確占據了空間。同時,這個實驗從開課的設疑導入到最的鞏固感知都是同一裝置,貫穿整堂課使用,更有連續(xù)性。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經過改進的實驗:
實驗所需器材:燒杯,無底的塑料瓶,乒乓球,水,針筒(提前將針頭用強力膠密封在瓶蓋小孔上)。
我們也可以通過三個步驟進行實驗,但是可以讓同學們更加明確地感受到空氣的確占據了空間:①用無底的塑料瓶罩在乒乓球的上方,用手指捂住針頭上端的小孔,然后豎直壓入水底,會發(fā)現空氣在瓶里占據了空間,水被趕出去,乒乓球會下沉。②將捂住小孔的手指松開一下,乒乓球會浮到水中間;再完全松開手,乒乓球浮到水面。我們可以讓乒乓球聽我們的使喚,想讓它在哪里就在哪里。③將吸滿空氣的針筒插入針頭,把空氣慢慢壓入塑料瓶里,發(fā)現乒乓球會由水面逐漸下沉;再慢慢的用針筒抽取空氣,乒乓球又慢慢的浮上水面。這個過程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復進行,讓乒乓球反復的聽我們的使喚,我們通過幾次對乒乓球的上下位置進行控制后,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空氣確實能夠占據空間,從而鞏固并強化了對這一知識點的認識。
以上這些實驗是筆者在日常教學中經過不斷的失敗和嘗試,再通過學習經驗,總結出來的一些利于科學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實驗。然后在實驗教學時進行反復驗證,可以確定這些實驗在經過創(chuàng)新改進后可以達到利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且易于接受實驗結論的效果,并且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還起到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
綜上,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是一種積累,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學生的積極參與,更需要師生的合作。只要老師能夠在實驗教學中創(chuàng)新或改進實驗教學方法,把解決實驗教學難點和調動學生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相結合,實驗課教學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