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曉宇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wěn)過渡的教育過程,對兒童適應小學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對勞動教育有一定的啟示,同時,蒙臺梭利教育思想背景下的幼小銜接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可以充分激發(fā)兒童的興趣,讓兒童主動參與各類教學活動,有助于提升兒童的核心素養(yǎng)。在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而是以兒童為主體,以實現兒童的健康成長為核心目標,這對兒童的成長具有積極的意義。在開展幼小銜接勞動課程時,教師可以將蒙臺梭利教育思想融入其中,根據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需要和興趣愛好,適當調整勞動教育的形式,不斷挖掘兒童感興趣的勞動內容,充分調動兒童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以推動幼小銜接工作的有效開展。
在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兒童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較小,他們更傾向于跟隨內心的指引,按照自然成長法則健康成長,學習如何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并最終構建一個獨特的自我。在兒童構建自我的過程中,同伴交往占據了重要的位置,通過積極與外界溝通,與同伴建立密切的聯系,兒童可以更好地構建自我。
蒙臺梭利認為,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指導作用,積極指引兒童在課堂之外不斷學習新知識,幫助兒童構建清晰準確的自我認知體系,鼓勵兒童根據自己的內心需求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在交往過程中形成親密的關系。蒙氏教育雖然注重個體自我認知體系的構建,但并沒有忽略個體其他方面的發(fā)展。根據過去的調查發(fā)現,受蒙氏教育影響的兒童掌握的勞動技能較多,且他們能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調整好自身的情緒狀態(tài),明確自身的定位,與同伴展開積極的溝通與交流。
興趣是兒童參與勞動課程的驅動力,教師要時刻關注兒童的情緒狀態(tài)和興趣愛好,努力為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以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促使其積極參與勞動課程。在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師會更加關注兒童的行為表現與心理狀態(tài),給予兒童必要的關心與引導,以避免兒童出現情緒波動,對其健康成長與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同時,教師會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在兒童學習過程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使兒童參與幼小銜接勞動課程的難度下降。
蒙臺梭利教育思想十分重視兒童的興趣,主張根據兒童的興趣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盡力滿足兒童的需要,充分調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在結合蒙臺梭利教育思想開展勞動實踐時,教師會結合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需要,整理歸納兒童最感興趣的事物,這可以激發(fā)兒童的學習動力,使兒童的學習態(tài)度發(fā)生巨大的轉變。在興趣的驅使和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兒童會對勞動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會根據不同課程內容合理調整自身的學習方式,從而獲得更多知識與經驗。
兒童天性比較活潑,難以很好地適應課堂規(guī)則,而蒙氏教育提倡由兒童自發(fā)建立規(guī)則,這樣兒童在活動過程中會自覺養(yǎng)成遵守規(guī)則的習慣,這種習慣的養(yǎng)成是建立在兒童自由成長的基礎上的,有助于促進兒童健康成長、自由發(fā)展。教師將蒙臺梭利教育思想融入幼小銜接勞動課程,能讓兒童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建立一套滿足自身發(fā)展需要的規(guī)則,并自愿遵守這些規(guī)則,這可以充分發(fā)揮規(guī)則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兒童的言行舉止,有助于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使兒童重視并自覺遵守課堂 規(guī)則。
蒙氏教育旨在讓兒童基于興趣對自身行為進行適當控制,比起成人制定的規(guī)則,兒童顯然更容易接受這種自發(fā)建立的規(guī)則,并能逐漸形成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教育兒童的方式多種多樣,只有適合兒童的才是最優(yōu)的,教師只有為兒童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引導兒童自主建立并遵守規(guī)則,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兒童的規(guī)則意識。
在蒙氏教育的影響下,兒童會主動追求心智的發(fā)展,積極參與各類勞動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規(guī)則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從而逐漸增強規(guī)則意識。這樣,在進入小學后,兒童就能在短時間內迅速適應小學生活并自覺遵守課堂規(guī)則,規(guī)范自身的學習行為。
影響兒童專注力的因素較多,具體可以分為兩類,即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是指兒童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材料,內在因素主要指兒童的興趣。蒙臺梭利教育思想傾向于借助問題促使兒童進行主動學習,讓兒童在學習過程中輕松掌握所學知識,這對培養(yǎng)兒童的專注力大有益處。在此基礎上,兒童不容易受到教育方式、環(huán)境等影響,他們在進入小學后仍然會延續(xù)良好的學習習慣專注于課程的學習。由此可見,教師將蒙臺梭利教育思想融入幼小銜接勞動課程,關注兒童的成長和學習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教育,可以提高兒童的學習效率,使勞動教育達到預期的效果。
過去,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皆將教師作為課堂教育的主體,注重教育方法與教育理念的優(yōu)化,忽略了兒童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蒙臺梭利認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兒童的學習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方法。受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影響,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開始倡導以兒童為主體開展教育工作,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以調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以往,人們認為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傳授知識,而蒙臺梭利教育思想提出,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兒童成長路上的領航人與指路人,應在教育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觸發(fā)兒童的學習動機,通過觀察兒童的學習情況調整教育方法,為兒童的成長保駕護航。
基于此,在組織勞動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重新確定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兒童為主體,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努力成為兒童學習的榜樣,以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同時,教師還要加深對兒童的了解,根據兒童的具體情況,組織開展科學合理的勞動活動,并加強與兒童的溝通,積極與兒童共同參加勞動活動,為兒童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助力。
不同教育階段的教育目標不同,受教育目標的影響,教育內容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幼兒教育以培養(yǎng)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為主,小學教育以培養(yǎng)兒童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為主,小學的教育內容以幼兒教育的內容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更新。近年來,小學開始重視勞動教育,并會引導和鼓勵兒童積極參與勞動活動。因此,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教師應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調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兒童積極參與。
在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師應重視兒童的整體發(fā)展,在兒童參與勞動活動的過程中提供必要的引導,讓兒童通過勞動活動獲得更多生活常識,幫助兒童實現健康成長。在組織兒童開展勞動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參與勞動活動,以身作則為兒童樹立榜樣,讓兒童了解更多的勞動知識。教師還可以將教育內容與游戲相結合,為兒童開設充滿趣味性的勞動課程,并根據兒童的興趣愛好設計勞動課程的內容,從而提高兒童的學習效率。
勞動課程不應局限在園內,教師應拓展勞動教育的內容,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促使家長重視勞動教育,并鼓勵和引導家長和兒童一起參與不同類型的勞動活動,以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心智尚未成熟,無法接受說教式教育,教師應將勞動教育與兒童的日常生活相結合,讓兒童主動接受勞動教育,以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教師可以積極開展以勞動為中心的游戲活動,也可以將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讓兒童在快樂的學習中收獲知識,掌握更多勞動技能。同時,教師可以適時結合社會實踐活動對兒童開展勞動教育,以豐富兒童對勞動的認識,促進兒童的成長與發(fā)展。
為了確保勞動課程的順利開展,教師要明確幼小銜接階段勞動教育的教學目標,并結合兒童的實際情況組織相應的勞動活動。教師還要充分發(fā)揮勞動教育的作用,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品德,增強兒童的勞動能力,讓兒童在勞動過程中獲得更多樂趣。教師應建立科學合理的勞動課程評價體系,將兒童的勞動能力、勞動價值觀等作為評價內容,以激發(fā)兒童的勞動興趣,加強兒童對勞動活動的重視,促使兒童積極參與勞動活動,從而為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此外,教師可以根據勞動評價的結果,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措施,逐漸提高教學質量,以增強兒童的勞動 能力。
綜上所述,在開展幼小銜接勞動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堅持做到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興趣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設計合適的教育內容,以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促使兒童積極參與勞動活動,從而保障勞動教育的效果,讓兒童獲得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