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瓊
2007年,我在新教師培訓結束總結時,寫下了這么一句話:“我將以陶行知先生說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終身履行我作為人民教師的職責?!睂嵺`歷練,時光打磨,至今為止,從未忘卻。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大先生”,更是堅定了我要繼續(xù)當好老師的信念。
新時代要求人才滌故更新,教育改革日新月異。但是,好老師的標準是需要傳承與發(fā)揚的。因此,當新時代的“大先生”,做好老師,可變的,可為的,與不可變的,不可為的,均需要慎思慎行,堅定方向,而后用心踐行。
不可變——師德
萬世之師孔子說的“有教無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師德之言行,為后代的典范,仍然適用于當下。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新年賀詞中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唯有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唯有以師德導向行為,清晰教師定位,方能不負學生、不負家長、不負教師這份事業(yè)。有的老師堅守教育事業(yè)數(shù)十載,認真對待自己的三尺講臺,認真完成教育工作,愛崗敬業(yè)的堅守,讓人動容。再回想自己的教師生涯,我的教育情懷始終如一,這是工作“保鮮”的“法寶”。我深深知道,師德是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這個不可變。
不可變——信念
回顧和重溫黨的光輝歷史,我們深知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在百年接續(xù)奮斗中,中國共產(chǎn)黨之所以能夠從容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戰(zhàn)勝各種艱難困苦而贏得勝利,應對各種風險挑戰(zhàn)而走向成功,化解各種矛盾難題而鑄就輝煌,靠的就是堅定的信仰、必勝的信念和強大的信心。
信念是一種強大的力量。那么,作為一名黨員教師,我的信念是什么?在多場黨員活動、師德教育活動中,各部門領導不斷重復黨性的重要性,服務意識的重要性,為人師表的重要性。當信念成為血液中的一部分,力量就會源源不斷。只要心懷教育事業(yè),辦法總比困難多。教育之路不能一成不變,總得要有人走在前方,才能綻放芬芳,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好老師,要有堅定信念,這個不可變。
可為——扎實學識
“雙減”政策落地,對老師的專業(yè)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實際上,“好老師”同樣要具備高超的教學技巧與扎實的學術功底,需要老師對自己專業(yè)做出“可為”的改變。近幾年,教育部為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建設水平出臺了各種政策,推出了各項措施。不進則退,如果一個老師不作為,那是不可為的,要可為就要進步與改變。面對各種挑戰(zhàn),我默默打開各種書籍、文獻、文件學習。同時統(tǒng)整學校文化德育規(guī)劃,提高班級課堂效率。做老師,扎實學識,是可為的。
可為——仁愛之心
對于仁愛之心,難道老師不應該深植心底嗎?怎么還需要加上“可為”?在我看來,仁愛之心不能濫用,也不能亂用。愛,是有智慧的。
如果對教育了解得不夠深入與廣泛,就不知道教育工作的意義,更不會知道教育改革的聯(lián)系,也就忘了教育的本質。國家提倡素質教育,統(tǒng)編教材,出臺“雙減”政策,這些改革是有聯(lián)系的。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是讓學生有終身自我教育的能力。素質教育,奠定孩子的再生能力;統(tǒng)編教材,增加學生品質的厚重,能力的深入;出臺“雙減”政策,提高教育質量,使學生全方面發(fā)展。
單看一個學生的成長,大多數(shù)人會以“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來看待學生求學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他們得到了什么?得到了該階段有的知識?懂得了老師教的做人的道理?從現(xiàn)今教育現(xiàn)狀來看,不少學校規(guī)劃學生在校的螺旋式上升的教育目標,這是能真正體會并落實改革政策的表現(xiàn),但這種現(xiàn)狀并不普及。但是,在黨的領導下,好老師會越來越多,好學校會越來越多。因此,一個好老師,要更新教育意識,懂思考,懂改變。做老師,有智慧的仁愛之心,是可為的。
不可變之師德、信念,可為的扎實學識、仁愛之心,這是新時代的“大先生”。我始終會不忘初心,不忘新教師培訓時的總結,做個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