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太原市育蕾幼兒園 賀葉鋒
所謂分享,是指將自己喜愛的物品、美好的情感體驗及勞動成果與他人共享的過程,它是幼兒個體親近群體、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由于現(xiàn)在的家庭構造,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所以孩子們很容易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認為得到什么都是理所當然的;反之,則會引起他們的不良情緒。其實分享這件事,很多時候我們都誤會孩子了。不是孩子小氣、自私,而是我們不夠了解孩子,用的方法也欠妥當,我們可以這樣做!
由于幼兒的分享觀念直接影響其分享行為,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善于捕捉分享教育的契機,注重培育幼兒的分享觀念,通過故事教育法、角色扮演法,把分享教育與具體生活相融合,增強幼兒的分享觀念,促使幼兒的分享觀念與分享行為獲得同等發(fā)展。比如,繪本《分享讓我更快樂》講述的是主人公小狐貍從剛開始不讓小伙伴玩他的秋千,后來在爸爸的幫助下獲得更多好朋友的故事。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分享觀念逐步滲透在幼兒的思維和行動中,引導幼兒在角色扮演中體會分享的樂趣,學會與他人合作。
強化在塑造行為中占據(jù)著不可或缺的位置,幼兒的分享行為需要通過強化得以提升。有關幼兒的強化方法主要包括言語、非言語以及符號強化。言語強化意在幼兒顯現(xiàn)出分享行為之后,教師和家長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評價,尤其在語言上要贊美幼兒的分享行為。教師和家長的語言要詳盡,使幼兒懂得自己為什么被表揚,做這件事會有什么成效。譬如:班內(nèi)有幼兒在搶奪同一個玩具,一名幼兒拿出自己的玩具主動遞給其中一名幼兒,教師見狀及時表揚該幼兒:“你這樣做幫助小伙伴解決了大問題,下次你遇到同樣的情況,其他小朋友也會幫助你?!狈茄哉Z強化旨在教師和家長經(jīng)由一種非言語的動作對幼兒的行為給予表揚及肯定,如微笑、點頭、鼓掌等。符號強化則意在幼兒顯現(xiàn)出分享行為之后,教師和家長應用含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增加幼兒產(chǎn)生分享行為的頻率。比如,教師可以在班級內(nèi)布置表彰墻,并寫上所有幼兒的名字,當幼兒每次與人分享時就在其名字后面貼一顆愛心,貼滿愛心的過程就是幼兒分享行為的強化過程。
幼兒年齡尚小,缺乏生活經(jīng)驗,對許多事情擁有極強的觀察力和模仿力,因此在看見別人的分享行為時,既會模仿榜樣的外在,比如談吐、舉止等,也會學習榜樣的內(nèi)在,比如思維、態(tài)度、價值觀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的愛模仿心理,在幼兒心中樹立榜樣形象,引導幼兒學習榜樣。比如,教師在收到朋友的禮物時,主動把自己的禮物分發(fā)給班內(nèi)幼兒,讓幼兒分享自己的快樂。在幼兒拿到小禮物時,教師當著全班幼兒的面給朋友致電表示謝意,并告知朋友自己與幼兒分享禮物的快樂,激發(fā)幼兒分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經(jīng)由模仿教師的分享行為,幼兒會主動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小伙伴,體會分享的樂趣。教師在觀察到幼兒的分享行為時,要及時給予贊揚和激勵,引發(fā)其他幼兒積極主動地模仿。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巧用各種分享游戲?qū)τ變哼M行分享教育,引導幼兒在主動參加游戲的過程中感悟分享的意義所在,強化幼兒對分享的認識,并形成自身的分享行為。比如,幼兒非常喜歡的角色扮演游戲“客人到訪”,游戲中,“主人”去游戲超市采購接待“客人”的糖果、飲料以及玩具,等“客人”到來后,主動與“客人”分享采購來的物品。這種游戲活動不僅能夠使幼兒在其腦際生成分享意識,而且會愈發(fā)積極主動地在現(xiàn)實生活中施行分享行為,進而養(yǎng)成樂于分享的習慣。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在班內(nèi)舉行“分享活動”,鼓勵幼兒把自身擅長的如詩歌朗誦、猜謎語、講故事、唱歌、舞蹈表演等分享給其他幼兒。這樣的“分享活動”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還為幼兒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強化幼兒從分享中感受快樂。
綜上所述,教師運用恰當?shù)慕虒W方式開展分享教育,不僅能讓幼兒在主觀上形成分享的意愿,而且能促使幼兒的分享行為愈發(fā)自覺、穩(wěn)定,為幼兒形成優(yōu)良的道德素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