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袁灶初中 姚 燕
在物理課堂上,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要把握課堂細節(jié),更為關鍵的是要引導學生靈活應對課堂變動,同時生成相應的物理知識,更多地接收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初中物理屬于一種極具應用性的基礎學科,想要帶領學生認識物理并且提高學習興趣,就需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幫助學生獲取豐富的物理知識,有效構建充滿活力的物理課堂。
第一,隨機性。在物理課堂上,教學情境會隨時發(fā)生變化,此種變化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此種隨機性的變化能夠使學生跟隨教師思路進行學習;二是學生的行為以及語言等,會隨時發(fā)生改變,可能會打亂教師制定的流程,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情來調整教學內容,這也就導致教學內容有一定的隨機性。
第二,自由性。引導生成教學與其他的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區(qū)別,此種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并未進行嚴格的規(guī)劃,能夠給師生足夠的空間,實施的過程也較為自由,學生在此種環(huán)境下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學習效率也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趣味性。在物理課堂上運用引導生成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主動提問的過程中能夠順利掌握物理知識,而教師也能夠按照學生的問題來調整教學方案,產生新的教學靈感,由此一來課堂氛圍就能夠得到改善,教學過程也會充滿趣味性。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是充滿了知識的大課堂,將生活元素當做觸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點,就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
例如在教學物理概念時,就可恰當融入生活元素,以此作為引導。以冬季洗頭發(fā)為例:若在頭發(fā)還沒干的時候出門,一會頭發(fā)就結冰了;回到家時頭發(fā)上的冰又變成了水;等到用吹風機吹完頭發(fā),水就會消失。在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現(xiàn)象:頭發(fā)結冰是“凝固”;頭發(fā)上的冰融化稱為“融化”;頭發(fā)上的水消失稱為“蒸發(fā)”[1]。隨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上述的能量變化,與學生一同討論其變化的過程,深入挖掘物理知識:凝固實際上是由熱變冷的過程,屬于散熱;融化則恰好相反,是由冷到熱,屬于吸熱;而蒸發(fā)是溫度升高造成的,從水變?yōu)樗?,是吸熱;最后固體的冰吸熱后直接變?yōu)榱怂魵鈁2]。在上述教學過程中,通過生活中的小事就能夠說明教材中的概念,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如此便可改善物理課堂上單純講解物理概念的枯燥氛圍,引導學生主動生成學習興趣。
思維的提升往往是從疑問與好奇開始的,只有激發(fā)好奇心,學生才能夠集中注意力。在物理課堂上,課堂提問屬于一種非常重要的引導形式,好的提問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還能夠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幫助學生拓展思維。通過一些系列有效的物理問題能夠給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而借助問題間的邏輯性,也能夠強化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兩種電荷”的概念時,教師就可借助問題來引導?!皟煞N電荷”屬于初中物理電學部分的初級知識,是學生較難理解的部分。為了有效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可科學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合理構建知識體系。在上課時,教師可先結合生活中常見的實例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在生活中,人們用塑料材質的梳子梳頭發(fā)時,發(fā)絲為什么會被吸在梳子上呢?”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翻開課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這是因為經(jīng)過摩擦的物體帶電荷,從物理學角度來講,就屬于摩擦起電[3]”。隨后教師可繼續(xù)提問:“那你們知道為什么經(jīng)過摩擦的物體會帶電荷嗎?”學生開始積極思考,此時教師可與學生一同開展物理實驗,結果表明,經(jīng)過摩擦的過程,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由此便可順利引出正、負電荷的概念。當學生熟知了相應的概念后,教師可對問題進行拓展:“那么在生活中,任意兩種不同的物質經(jīng)過摩擦都會產生電荷嗎?”經(jīng)過上一個問題,學生認識到摩擦起電是在不同物質間產生的,但究竟任意兩種物質是否都能產生電,教材中并未給出解釋。這個問題使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進行了自主實驗,分析了不同物體的電學性質。在物理課堂上,借助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理清問題間的邏輯性,就能夠優(yōu)化學習體驗。當教師設計出一系列的問題時,學生就能夠借助上一個問題的相關知識來探究下一個問題,由此便可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連貫,最后提出自己的問題,這也是引導生成教學的主要目的。
在物理學的發(fā)展過程中,伽利略第一次運用了實驗猜想與假設,將實驗與邏輯推理結合起來,由此奠定了物理實驗的地位。在課堂上,教師應當與學生一起開展實驗探究活動,由此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進行探究實驗時,學生可結合實驗現(xiàn)象來猜想,隨后再設計實驗,由此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實驗猜想非常關鍵,是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途徑,能為后續(xù)解答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可先設計問題:“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吹讲⑹褂闷矫骁R,對于平面鏡已經(jīng)產生了感性認識,那么你們能說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嗎?”此時,教師無需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自己來歸納,總結平面鏡的成像特點。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進行巡視指導,但不用分對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學生會有很多種的猜想,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列出學生總結的共同點:像與物大小一致;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一致,等等。學生總結得十分到位,也展示出了學習的積極性。此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鼓勵:“你們真聰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深入了解一下平面鏡成像過程中,像的大小、形狀位置分布與物體大小、形狀與位置間的關系[4]。”猜想結束后,就需要深入分析像與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像與物的位置關系。確定了實驗探究的目的后,教師可留下懸念,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而教師則在課堂上來回巡視,對學生進行恰當?shù)囊龑А?/p>
認知沖突往往發(fā)生在學生現(xiàn)有知識結構與即將要學習的知識間,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結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導致學生出現(xiàn)心理失衡的現(xiàn)象。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對于某些知識點學生會產生模糊的認識,即便教師講解多次,但學生還是會出錯。假如教師能夠靈活利用學生知識結構中的易錯點,設計“陷阱”,將學生引入需要探究的情境中,就能夠幫助學生在此過程中對物理知識產生清晰的認識。
例如已知圖1為“6V 6W”小燈泡的電流隨著兩端電壓變化的關系曲線圖,求①當小燈泡正常亮起來時,電阻是多少?②如果小燈泡兩端電壓確定為2V,那么小燈泡的電功率是多少?
在設計習題時,教師特意將①設計為圈套,學生結合上述條件能夠得出燈泡的電阻,但受到定勢思維的影響,學生在思考②時,會借助①的結果來求解,由此算出小燈泡的電功率為0.67W。但這一結果是錯誤的,學生也會感到十分詫異。此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調動之前學過的定值電阻電壓與電流的圖像,再與圖1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認識到,定值電阻的U-1圖像是一條經(jīng)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但圖1中U-1間是曲線關系,圖像的差異說明圖1描繪的電阻不是定值,而是變化的電阻。所以在②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找到2V電壓下的電流值,得出電阻值后再著手計算燈泡的電功率。通過借助定勢思維來引發(fā)認知沖突,就可促進學生在沖突過程中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學會挖掘題目中隱藏的重要條件,進而正確解題。
圖1 電流電壓關系曲線圖
總之,在物理課堂上,教師應當不斷對學生進行引導,促進課堂生成的同時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使物理課堂變得更加自由,逐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