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雨
鄉(xiāng)村教育振興不僅要依靠鄉(xiāng)村學校教育的改善,還要重視鄉(xiāng)村家庭教育的回歸。然而,長期的二元結構使城鄉(xiāng)之間產(chǎn)生了顯著的教育差距,有條件的家庭更多選擇把孩子送入城市學校就讀,那些父母外出打工又無法進入城市學校的孩子則留在農(nóng)村和老人在一起,成為留守兒童。
楊洋就是廣大留守兒童隊伍中的一員,父母為了給他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去了重慶工作,留他自己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小時候,楊洋每天都想媽媽,一到晚上就哭,爺爺總是板著臉告訴他“堅強的男子漢不能總是哭鼻子”。每當這時,奶奶就會用熱毛巾給他擦臉,安撫他入眠。
慢慢地,楊洋從愛哭鼻子的小學生長成了意氣風發(fā)的中學少年。雖然沒有父母的陪伴,但爺爺和奶奶對他的愛一點都不少。每天寫完作業(yè),爺爺都會讓他放松一小時,他可以用這段時間看書、看電視或者上網(wǎng),爺爺則去陪奶奶一起做飯。七點的時候,爺爺會要求楊洋陪他一起看新聞,這時,美味的晚餐也已經(jīng)上桌。雖然新聞聽起來有些晦澀,但他覺得每天陪爺爺一起看新聞、享用奶奶所做美食的晚餐時光,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
吃完晚飯,是每天固定的“親子時間”,楊洋用爺爺?shù)氖謾C和爸爸媽媽視頻,話題通常是晚飯吃了什么、某個朋友今天又和他一起干了什么好笑的事、最近的考試成績有一點進步等,爸爸媽媽也會和他分享每天的工作趣事,閑話家常。楊洋習慣了每天都和遠方的父母匯報一下自己的學習生活,即使是遠隔千里的“線上”陪伴,也能讓他感到安心。有時,他也會“吐槽”父母是在“云養(yǎng)兒”,應該向他們收費,逗得奶奶哈哈大笑。
每周二,學校都會早兩節(jié)課放學。爺爺會邀請楊洋的朋友們到家里的農(nóng)田摘玉米。知了在田間的樹上鳴叫,擼起袖子的少年在農(nóng)田里嬉笑,不一會兒,他們就能摘滿一麻袋。夏日的宅院里,少年們爭著搶著要吃到最大的那根玉米,場面熱鬧得就像過年。站在院子里抽煙的爺爺笑罵著,手上卻不停地給孩子們遞上熱乎的玉米。楊洋說,他之所以沒有沉迷網(wǎng)絡,可能就是因為有一群能“一起撒歡兒”的玩伴和許多可以在田間玩的游戲。
爸爸和媽媽基本每個月回家一次,每次回來都會檢查一下楊洋有沒有長高、有沒有長胖,然后再帶他到市里的商場逛一逛?;氐郊液?,爸爸會和楊洋一起回顧一下近一階段的學習。當然,父子倆有時候也會因為學習的問題產(chǎn)生矛盾和分歧,每次爸爸要發(fā)脾氣的時候都會被奶奶及時阻止,“有話好好和孩子說,你越急他越聽不進去?!庇洲D頭安慰楊洋,“你爸小時候可笨了,老師留他一個人講了大半天他也沒學會?!备缸觽z的矛盾往往在奶奶的“四兩撥千斤”中悄然化解。
楊洋很喜歡小動物,看到鄰居家的雞鴨貓狗都要逗它們玩一會兒。一次,楊洋和媽媽談起了自己的理想,“我以后想當個獸醫(yī),或者開一個牧場,這樣可以每天都和可愛的動物們在一起,工作起來肯定很有意思!”媽媽聽了之后并沒有覺得當獸醫(yī)“沒出息”,而是幫他分析了哪些行業(yè)和工作與動物相關,當獸醫(yī)需要學好哪些學科、報考什么專業(yè),并鼓勵楊洋說:“我兒子真是有愛心又有眼光,年紀輕輕就盯上了一個有潛力的市場!人只有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才能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希望你以后可以如愿以償?!?/p>
雖然是留守兒童,但楊洋的生活很快樂也很充實。鄉(xiāng)村教育振興呼吁人們關注鄉(xiāng)村學校、鄉(xiāng)村教師、鄉(xiāng)村教育條件的改善,卻鮮少關注鄉(xiāng)村的家庭教育,特別是參與隔代撫養(yǎng)的祖輩們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難。楊洋家能形成如此和諧的家庭氛圍的秘訣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愛和尊重伴隨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