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霞
《師說》是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所寫的一篇關于如何為師和如何為學的議論文。這篇文章文筆流暢、論證縝密,闡明了師的職責和作用以及從師的意義和原則,批判了當時“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韓愈在《師說》中表明,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不論年齡大小、地位高低、身份貴賤,只要他有比自己強的地方,就可以做自己的老師,就值得自己去虛心學習。這些觀點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啟發(fā)。其實,這篇文章也能給教師帶來一定的啟發(fā)。接下來,筆者就簡要地談一談。
在《師說》中,韓愈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句話較為完整地闡述了教師的職責?!皞鞯馈薄笆跇I(yè)”“解惑”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但是又有先后、輕重之分。
先說“師”與“道”。韓愈在《師說》中一再強調(diào):“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庇小暗馈狈娇蔀椤皫煛保瑹o“道”就不能為“師”。這里的“道”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將這里的“道”看成是綜合素養(yǎng),包括道德素養(yǎng)、思想素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等。那么,“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意思就是“只有思想、道德、文化、專業(yè)等綜合素養(yǎng)過硬的人才算真正的老師”?!皫熣?,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在《師說》中,韓愈提到教師的首要職責就是“傳道”。這和我們今天所遵循的“立德樹人”的教育原則是不謀而合的,和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的目標是一致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文化、專業(yè)等素養(yǎng)。只有自身具備了較高的素養(yǎng),才能成為有“道”之人,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身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生接受的知識越來越多,提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我們要想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做到游刃有余,就要不斷地進行自我“修道”,真正做到“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傳好自己的“道”。二是要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堅持“立德樹人”,做到“五育并舉,德育為先”,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專業(yè)等綜合素養(yǎng),為國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在特定的時期,老師就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好多學生也會把老師當作自己的偶像,有一個“長大后我就成為你”的夢想。因此,我們必須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
再說“業(yè)”與“道”?!皫熣?,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表n愈在《師說》中把“傳道”放在了首位,在“授業(yè)”放在了第二位。韓愈認為,“授業(yè)”是為“傳道”服務的,通過“授業(yè)”達到“傳道”的目的。那么,“授業(yè)”中的“業(yè)”指的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業(yè)”就相當于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韓愈強調(diào)了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性,也告訴人們:教師為學生講授專業(yè)知識,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今天,一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重“授業(yè)”而輕“傳道”,或者把“傳道”和“授業(yè)”割裂開來。這樣做無疑是“小學而大遺”,甚至是“本末倒置”。在實踐中,教師應把“傳道”與“授業(yè)”完美地結合起來,在講授專業(yè)知識的過程中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把德育滲透到日常的教學中去。
韓愈在《師說》中還強調(diào)了“解惑”。“解惑”就是解除疑惑,在解除自己的疑惑的同時幫助別人解除疑惑。作為教師,我們除了要“傳道”“授業(yè)”,還要“解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種種問題,會產(chǎn)生種種困惑。那么,教師就要替他們“解惑”。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心理狀況、學業(yè)狀況,能夠和他們建立深厚的情感,與他們“打成一片”。都說“親其師而信其道”,做到了這一點,學生才會向教師求助。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把“傳道”“授業(yè)”“解惑”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進行“言傳身教”“立德樹人”,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這也是韓愈的《師說》給我們帶來的幾點啟示。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