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潔 / 整理 夏 天 / 采訪 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李 凱 / 口述
李凱,1945年出生,中央電視臺高級記者、體育賽事轉(zhuǎn)播人,曾參與過多項大型體育賽事轉(zhuǎn)播報道工作。1980年作為中央電視臺報道組前往美國普萊西德湖報道冬奧會,是中國最早轉(zhuǎn)播奧運會的體育媒體人之一,還曾拍攝過國內(nèi)最早的體育教學片。后從事廣告創(chuàng)意、制作,紀錄片編導等工作,成果頗豐。
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體育轉(zhuǎn)播經(jīng)驗還十分匱乏,從設備到技術(shù)都不成熟。李凱認為,中國的媒體人初次觸摸冬奧會,最大的收獲是學習、開闊眼界,并學以致用。和我國冰雪健兒從落后到不斷進步,再到如今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取得歷史性突破一樣,體育媒體人也是在不斷的學習和努力中獲得經(jīng)驗、改進不足,推動著我國體育賽事轉(zhuǎn)播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
我是1945年9月在北京出生的,時值抗日戰(zhàn)爭勝利,所以取名李凱。5歲時,我進入宏廟小學上學,還記得第一課學的就是:“天亮了,雞叫了?!?歲時,我隨家人遷回門頭溝區(qū)五里坨的祖宅,在那里爬山、涉水、采摘、捕魚,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
在祖宅大院門口右側(cè)墻上,有兩張我太爺爺中武舉人的榜。在他住的南屋里,刀、槍、劍、戟、斧、鉞、鉤、叉,什么都有。在他的枕頭下,總是放著一把明晃晃的大片刀,快80歲的人了,還可以在后院兒騎馬蹲襠式翻轉(zhuǎn)上百斤的石碾子。受他的影響,年幼的我也開始嘗試各種體育運動。從那時起,體育運動成為了我的生活習慣。
如果說祖宅是我體育愛好的萌芽,那么母校九中(北京市第九中學)就是我正式開始與體育相伴的地方。在九中,我嘗試了110米欄這個項目。為了練習,我上完晚自習過后回宿舍,30多個臺階都是單腿蹦上去,1米多高的墻垛我每天會跳上跳下十幾次。最終,我收獲了石景山區(qū)運動會110米欄冠軍。
我當時還是校籃球隊的一員,在高考前就打算以籃球為專項報考北京體育學院(今北京體育大學)。為了積累上場經(jīng)驗,在體育考試之前,我跟校籃球隊的5個主力與北京特殊鋼廠約了一場友誼賽。在這場對抗激烈的籃球比賽中,我的腿被對方球員撞傷。正是因為這次受傷,讓我在高考的體育測試中成績遠不如平時,第一項百米賽跑就與此前沒受傷時的成績相差甚遠,當時我就知道已經(jīng)和體育大學無緣了。
高中時對于體育的熱情和專注,讓我一直忽略了學習成績,所以,當通過體育考大學這條路走不通時,只依靠學習成績考大學的希望變得非常渺茫。后來機緣巧合,我發(fā)現(xiàn)北京電影學院在招生,就立刻報了名。電影學院當時有3000多人報名,要通過5輪筆試加面試才能被錄取。最后一試是口試,就是老師和考生們面對面聊天,老師和我聊的內(nèi)容正是我為什么喜歡體育。剛出考場,同為考生的一名同學就說我一定能考上,因為電影學院的老師說喜歡體育的人身體好,適合這工作。果然,我順利地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開始了自己的媒體生涯。
上大學期間,我?guī)煆膶O明經(jīng)、孔祥竺教授,指導教師是楊恩璞。全學院有5個系:導演、攝影、表演、美術(shù)、工程,學生一共有200多人,這是一個電影藝術(shù)的大熔爐。學生們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但是,平靜的大學生活僅僅過了兩年,一切便被“文革”所打破。恩師韓建文讓我隨他去山西大寨拍攝紀錄片。在拍攝現(xiàn)場,韓老師信任我,放手讓我負責拍攝。之后,又推薦我去內(nèi)蒙古電影制片廠協(xié)助拍攝大型紀錄片《草原升起紅太陽》。實踐給我的幫助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畢竟人的立命之本就是將所學專業(yè)實踐到具體工作中。
1969年,中央直屬藝術(shù)院校待分配工作,北京電影學院也位列其中。3月17日,我到了張家口,在部隊接受再教育,成為了北京軍區(qū)的一名戰(zhàn)士。稻田地里煉紅心,度過了4年青春。
1973年,我被分配至中央電視臺新聞部。我喜歡體育,所以每次遇到體育類的新聞,同事們就讓我去報道。就這樣,我很快轉(zhuǎn)為專項體育記者,先后參加過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冬奧會、夏奧會、亞運會、世界單項錦標賽等高級別體育賽事的轉(zhuǎn)播報道工作。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1979年的第10屆夏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那是我第一次出國。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能走出國門者鳳毛麟角。領(lǐng)導叮囑我們要服裝整潔,單位給我們800元的制裝費,同批出國的記者可以到指定出國人員服務部量身制作衣服。制衣處的老師傅都是百年傳承的“紅幫裁縫”,給我制作了中、西裝各一套。坐飛機那天,我就身著襯衣、戴著領(lǐng)帶、穿著黑皮鞋盛裝登機了。從北京經(jīng)達卡、巴黎、休斯敦,再到舉辦地墨西哥城,我們的飛機在空中飛行了35個小時。當時領(lǐng)帶太緊,呼吸不暢,毛料西裝裹得我們直出汗,皮鞋也不適腳,總之就是渾身不得勁。剛開始,為了國人的尊嚴,我們堅持正襟危坐,但環(huán)顧四周,老外皆是休閑裝,輕松自如,有的還蓋著毛毯打瞌睡,那叫一個舒服。我們環(huán)繞一看,也就逐漸放松下來?;貒?,這身制裝還要上交管理科,置放在小倉庫,因為以后再有出國人員沒有制裝費了,就要到此挑選。這就很難讓每個人都能挑選到合適的衣服,腰圍合適了,腿長短不一,肩寬不等,所以這個政策很快就被廢除了。20世紀80年代后,統(tǒng)一改成簡裝出行,如需出席正式活動,再換西裝。
當時與我同去墨西哥的,其中一人是翻譯,還有一人是新聞組的組長高長齡。領(lǐng)導給我們布置了兩個任務:一個是報道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另一個是留下素材,拍一部介紹墨西哥風光的片子。
高長齡負責拍紀錄片,我就負責這次大學生運動會的攝影工作。首次參加大型體育賽事的報道,我像是初生牛犢,拿著記者證以為能去任何地方,扛著攝像機就往賽場里跑,結(jié)果被工作人員攔了下來,一番溝通后才得知我們這個記者證不能進入比賽場地,沒辦法,我只好在一個離觀眾席很遠的地方拍攝,那時候才覺出體育轉(zhuǎn)播設備的重要性。那次比賽,我們國家的跳遠拿了冠軍,但我們只拿了一個小的攝像機,鏡頭根本拍不到這位運動員的奪冠過程。
1980年,我參與了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的報道工作。這是中國奧委會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后首次出席冬奧會。當時中央電視臺派出了4人采訪小組。我們團隊一行從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市出發(fā),乘大轎車僅1個多小時就進入了美國境內(nèi),過境手續(xù)驚人地簡單,只用了幾分鐘。我記得是在1980年1月28日,當晚就到達了普萊西德湖,這是一個被皚皚白雪覆蓋著的小鎮(zhèn),我們將在這里報道第13屆冬季奧運會。
到達之后,我們臨時住進了一個小旅館,透過窗外結(jié)著冰凌的樹梢,看到4條狗拉著雪橇在湖上奔跑,那是收費的旅游項目,每乘一圈4美元。
普萊西德湖小鎮(zhèn)的人口僅3000多人,卻早在1932年就有過舉辦奧運會的歷史,很多當?shù)厝藢ψ约阂簧心転樵诩亦l(xiāng)舉行的兩屆奧運會服務而感到驕傲,年輕人也熱情地期待著這次冬奧會的盛況。2月2日,我們在街上曾看到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跑向市政廳,那是當?shù)乜的醽喛舜髮W的學生為支持奧運會籌集了資金,正趕去把支票交給市長。
不僅年輕人,老年人也滿懷熱情迎接這場盛會。2月4日下午,我正在大街上走路,遇到一位滿頭白發(fā)、蓄著白胡子的老人,朝著我笑瞇瞇地走過來。他一句話也不說,塞給我一塊糖就走,弄得我莫名其妙,回頭再看,原來他逢人便送。過路的汽車見到他也停下了,人們從車里跑出來圍著他,老人照例送給每人一塊糖。我的同伴說,上午就見過他,只不過送的東西不同,上午送的禮物是每人一張明信片,背面貼著一顆紅心,簽著他的名字和題字,真是一位有意思的老人。
由于舉辦奧運會,這里涌進了上萬名游客。所有的商店都擴大了營業(yè)規(guī)模,出售帶有本屆奧運會標志的紀念品,諸如鑰匙鏈、紀念章、玩具、照相機之類的,還有一種罐頭,里面裝的并非水果、肉類,而是普萊西德湖1980年冬季的雪。據(jù)我觀察,銷路還不錯。
奧運會前夕,這里的旅館都漲價了,為了接待客人,鎮(zhèn)上很多居民騰出了自己的住宅用來出租,組委會為此成立了一個住房控制公司,掌握了6000間客房,并規(guī)定了價格,即在1978年9月1日房租135%的基礎(chǔ)上再加15美元,圍繞普萊西德湖的9個小鎮(zhèn)也在這個基礎(chǔ)上加收5美元。組委會安排我們住的地方是在距離新聞中心15英里的阿波杰,這個旅館每年冬季都關(guān)閉,只有那一年才遇到賺錢的機會。老板豪爽熱情,喜歡打獵,因此大廳內(nèi)全是他的獵物標本,有鹿、野豬、魚……每只都有獵獲地點、時間的記載。整個旅館內(nèi)廳顯得壯觀而別致,這是他女兒和女婿設計的。他們?nèi)覍ξ覀兌己軣崆?,多次到我們房間看望,將成把的圓珠筆作為禮物送給我們。冬奧會期間正值我們國家的春節(jié),除夕那天我們準備吃餃子,本想請老板幫忙提供一個場地,結(jié)果他不僅把自家廚房讓出來,還給我們提供菜和面,非常有興致地打聽中國節(jié)日的民俗。
普萊西德湖的居民對待我們都非常友好、熱情,有的素不相識,只是在街頭有相遇之交,就邀請我們到家里做客,請我們吃飯。
我們每天往返于住地、賽場、新聞中心,雖然它們之間相距很遠,但交通卻很方便,每天有大轎車不停地運轉(zhuǎn),從零點開始每小時一班,凌晨5點以后每半個小時就可以等到一次班車,非常準點。另外,為了方便記者,還有60輛面包車隨時調(diào)遣。2月7日,我們急于從雪橇場地返回新聞中心,用電話與總調(diào)度聯(lián)系,他回答說:“非常感謝你給我打來電話,請你告訴我你們的準確位置,我立刻派車去接?!睕]過幾分鐘,一輛面包車就開到我們面前來了。
李凱參加普萊西德湖冬奧會的證件
美國ABC是那屆冬奧會的主播電視臺,僅冬奧會轉(zhuǎn)播的籌備工作就進行了整整3年。他們投入1300人,在山溝里搭起了2萬平方米的技術(shù)機房和演播間,架設了4個衛(wèi)星地面站,鋪設了幾百公里的電纜。這對于僅帶了3臺攝像機參與那次報道的我們4人來說十分新奇。我們每天要在各個賽場往返二三百公里,卻只能拍到四五個項目的比賽。嚴寒的天氣使得靠馬達驅(qū)動的攝像機不斷鬧“罷工”,為了恢復它的轉(zhuǎn)動,還要經(jīng)常把冰冷的“大鐵疙瘩”捂到自己的懷里。機器被焐熱了,才能繼續(xù)工作。
在出發(fā)去普萊西德湖之前,我們確定了報道計劃和拍攝內(nèi)容,還提前了解了中國運動員的個人信息。沒有拍攝任務的時候,我就在酒店看美國的體育頻道,雖然聽不太懂,但能看到他們對畫面的處理非常好。因為我是學電影出身的,所以就很講究畫面,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畫面非常工整,每個攝像師尺度都把握得非常好。
中央電視臺普萊西德湖冬奧會報道團隊(左一為李凱)
在媒體中心,我還用一片感冒藥結(jié)識了一位美國電視轉(zhuǎn)播的總監(jiān)。中國人都怕感冒,所以去美國的時候帶了感冒藥。恰巧這位電視總監(jiān)感冒了,我就把我的藥給了他。一來二去我們就算認識了,比賽間隙我們經(jīng)常聊天,聊拍攝設備、聊參加的人員,還聊他們攝像機怎么配置,真是收獲頗豐。比如雪橇比賽,雪橇賽道都很長,那怎么轉(zhuǎn)播?后來和這個總監(jiān)交流才知道,每3個人的機位為一組,讓他們串聯(lián)起來。然后這一組給中間的攝像機傳播一個信號,給到調(diào)度臺,調(diào)度臺選擇幾張最好的畫面給總調(diào)度??傉{(diào)度臺就這么連接起來了,相當于現(xiàn)在的分級導播。高臺滑雪之類的比賽,我也全都看了,還把幾乎所有攝像的位置全都記錄了下來。我覺得這次最大的收獲就是體會到了先進的電視轉(zhuǎn)播方式和理念。
當時,我們的電視臺派出的所有設備就僅僅是3臺攝像機,每個機位只拍一個角度。我向領(lǐng)導建議把其中一個設備改成肩扛的,攝影機就可以在場地里活動,不僅可以拍到運動員的中景、近景,還能拍到暫停的時候,教練員特寫等其他鏡頭,來豐富畫面。但因當時的條件有限,最后還是用的3個固定機位。
現(xiàn)如今設備更新,編導們的素質(zhì)也在提高,鏡頭呈現(xiàn)得就非常到位?,F(xiàn)在中央電視臺的體育轉(zhuǎn)播真的可以達到國際水平。而且,現(xiàn)在的體育記者幾乎都很了解體育運動,我覺得這很關(guān)鍵。作為體育記者,不喜歡體育,當體育記者就沒有動力。不了解體育,就沒法當一個好的體育記者。比如籃球比賽的轉(zhuǎn)播,作為一個攝像師,你不知道籃球比賽重點的拍攝位置在哪里,進球和運球分別要給什么景別,攝像的方向在哪兒,如何能轉(zhuǎn)播好一場比賽?
李凱手寫的轉(zhuǎn)播機位圖
我還擔任過足球項目的記者,沒想到和當時國足的門將李富勝還成了朋友。1982年的世界杯足球亞洲區(qū)預選賽,我隨國家隊赴馬來西亞,轉(zhuǎn)播對沙特阿拉伯的兩場比賽。賽前訓練時,守門員李富勝對我說:“李凱,你會踢足球嗎?”“基本不會吧。”“是男人就得踢足球!”當時國家隊中場大將左樹聲扔給我他的備用鞋,讓我與他們一同操練。不過10分鐘,我就堅持不住了。李富勝不讓我走,讓我罰個點球,我罰出的球帶點弧線滑向球門,球竟然進了!教練年維泗大笑著為我鼓掌,其實那是李富勝放水。破過李富勝的大門,之后跟別人吹牛我也有得吹了。
李富勝有一次到我家,我們聊到了中國足球的青少年培訓,我就想為中國足球做點事。足球要從娃娃抓起,為了中國足球的改變和復興,我決定拍一個體育教學片,叫《怎樣踢足球》。李富勝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幫我與國家隊主教練曾雪麟溝通,不久便一拍即合。由曾憲梓贊助,在他的家鄉(xiāng)廣東省梅縣,也是足球之鄉(xiāng),開始正式拍攝《怎樣踢足球》。
為了保證教學片的拍攝質(zhì)量,我還專門在國家體委請了一個研究足球的專家,所有拍攝的動作都要通過這位顧問和當?shù)亟叹毠餐芯繘Q定。我不懂足球,比如說,前腳弓推球這動作對不對?他們說這動作對了,我就定下來,如果說不對,就重來。他們認真,我也從不嫌麻煩。我最重要的工作是負責把握畫面的構(gòu)圖,取什么景用什么角度,具體的技術(shù)質(zhì)量就由他們來把關(guān)。拍攝時教練特別認真,帶著一幫小足球運動員,拍了如何傳球、停球等一系列的基礎(chǔ)動作。
這個教學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得到了足球界的好評,尤其是全國很多基層教練要求復制拷貝。這也是我拍的第一個體育教學片,應該也是國內(nèi)最早的體育教學片。
1986年,中國隊在亞洲杯進入了半決賽,中央電視臺進行了實況轉(zhuǎn)播。以往中場休息時會安排一些風光片,當時我向體育部主任朱繼峰提議,這個慣例該改改了,半場休息期間,應該請專家作深度點評,朱主任非常支持我,上報總編室批準了。我邀請已經(jīng)退役的李富勝、遲尚斌,他們干凈利落地答應了,來到演播室現(xiàn)場評述,觀點犀利且一針見血,形式耳目一新,受到各方面的贊賞。事后回憶,這應該是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形態(tài)的首次變革。之后,李富勝卸任八一體工大隊長職務,調(diào)到與中央電視臺相鄰的單位,我們之間來往更方便了。與李富勝相交30年,不管是在工作中遇到高潮、低潮,我們都能相互支持幫助,其樂融融。
2007年6月,我約李富勝來我的新居聚會,他正在外地出差,他說:“我也弄了套新房子,樓下就是足球場,挺棒的,你有空到我這兒來吧!”我等著這一天,沒想到等來的竟是噩耗,他在自家新房中不慎失足從高處摔下。他走得竟然那么突然,真的不敢相信,亞洲第一守門員,一生摔摔打打,竟然在新居里摔成重傷去世了。我?guī)滓箾]睡好覺,想起他的音容笑貌,不禁潸然淚下。富勝,你永遠在我心中!
1985年,第3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瑞典的哥德堡舉行,由孫正平、師旭平、王奇、辜麗婭和我在現(xiàn)場進行報道。世乒賽最后階段男子團體冠軍爭奪戰(zhàn),上屆冠軍瑞典隊對戰(zhàn)中國隊,吸引了大批觀眾。瑞典隊主場座無虛席,可謂占據(jù)了天時、地利、人和,再奪斯韋思林杯的希望極大,但比賽的走勢卻不遂瑞典人愿。最終,中國隊以5比0的比分干凈利落地結(jié)束比賽,此時觀眾席上鴉雀無聲,大家都驚呆了,尤其瑞典主隊球迷不敢相信這個結(jié)果,然而沉默片刻,全體觀眾起立,把掌聲長時間獻給雙方運動員,這種行為體現(xiàn)出了當?shù)赜^眾的素質(zhì)與體育競賽的精神。
決賽中,孫正平的解說也十分精彩。1980年,我在參與普萊西德湖冬奧會報道時特別注意聽他們的實況解說,大受啟發(fā)?;貋砗?,我跟孫正平聊天說:“你不要忘記你是電視評論員,你跟宋世雄不一樣,宋世雄的受眾是聽眾,通過收聽傳達信息,他沒有視覺傳達的渠道,所以要解說過程,比如,3號傳給了8號,8號投籃,投進了。但是在解說電視轉(zhuǎn)播的比賽時,這都不用你說,觀眾都看得見,而且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你再過多的解讀過程畫面就是‘貧’。”我建議他要從戰(zhàn)術(shù)、球員的特點等方面入手,要跟運動員和教練員交朋友。
孫正平特別贊同我的觀點。他第一次實況轉(zhuǎn)播的時候?qū)儆谛氯?,也沒有老同志幫著。那時候也不像現(xiàn)在,字幕會打出來誰犯規(guī)幾次、誰投籃幾次,當時是我坐在他旁邊做記錄,再拿給他看。所以嚴謹?shù)卣f,孫正平是中國第一代電視體育評論員。
這次瑞典之行,我看到了孫正平的成長,他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評論風格:很少描述比賽的進程,更注重介紹運動員的技術(shù)特點,全隊的戰(zhàn)術(shù)執(zhí)行、教練員的運籌帷幄才是他重點解說的內(nèi)容。孫正平人緣極好,與運動員、教練員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這也給他的解說添加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我認為天分加勤奮是他成功的秘訣。
李凱先生接受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口述歷史協(xié)會專訪
一次次的世界級大賽讓我深切感受到中國電視與世界的差距。但是,不論對運動員來說還是對我們體育媒體人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一個學習機會。我在參與過一些大賽轉(zhuǎn)播工作后,對體育轉(zhuǎn)播的畫面構(gòu)成和機器配置逐漸有了全新的認識,比如,請李富勝現(xiàn)場評論這一開先河的舉動便是源于普萊西德湖冬奧會上的所見所聞。所以,作為一個電視創(chuàng)作人員,絕對不能墨守成規(guī),一定要向優(yōu)秀的電視節(jié)目學習,但是也一定要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只要有5%的亮點,那就能做出一檔成功的新節(jié)目。
夏天代表體育口述歷史協(xié)會贈予李凱先生紀念證書
從5歲起與體育結(jié)緣,到自己扛起攝像機記錄一個個體育盛會,我有幸見證了中國體育轉(zhuǎn)播事業(yè)的發(fā)展。對體育的熱愛讓我對這份工作更加專注,我也希望每一個想成為體育記者的年輕人一定要因為真正的熱愛體育才從事這個職業(yè)。因為只有了解體育、熱愛體育,才能更好地報道體育、享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