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嬋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保ā对娊?jīng)·周南·桃夭》)男女成婚,締結兩姓之好,這是關系一輩子的大事。成婚之后建立了家庭,繁衍子嗣,家庭不斷繁衍擴大,就形成了家族、宗族等社會組織。男性和女性通過婚姻的紐帶結合成家庭,這對于人類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通過生育促進了人口的繁衍,另一方面也通過夫妻分工勞動促進了社會生產(chǎn)的進步。漢字的構形記錄了造字時代的社會生活和精神文化。從相關的漢字當中,我們能了解古代婚姻、家庭、生育方面的文化。
婚姻是男女兩性結為配偶,而漢字“男”“女”的構形也著重體現(xiàn)了兩性在家庭分工上的特征。
我國農(nóng)耕的始祖是炎帝神農(nóng)氏。傳說是炎帝發(fā)現(xiàn)了五谷可以種植,并且能定期收獲,于是向人們推廣了五谷種植技術。后來,土地板結,人們不管是用手挖還是用石塊鏟都耕不動地,五谷都枯萎了。在此情況下,炎帝又發(fā)明了農(nóng)具“耒”,將木頭放在大火下烘烤,使之受熱彎曲,一把漂亮適用的耒就造出來了。耒的發(fā)明,解決了土地板結的問題。《周易·系辭》中記載:“包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闭f的就是炎帝神農(nóng)氏不僅發(fā)明了耒,還發(fā)明了除草的農(nóng)具耨,并將這兩項技術推廣給全天下的民眾,對我國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婦好墓跪坐玉人
古人在造“男”字時抓住的是男子在田間用農(nóng)具耕作這樣一個特征,那么他們又是怎么造“女”字的呢?
在農(nóng)耕社會中,男子負責耕田種地,而女子在家中除了操持家務之外,更為重要的一項工作是織絲?!渡叹龝ぎ嫴摺酚醒裕骸吧褶r(nóng)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男耕女織,這是我國古代社會家庭的分工方式。在一個家庭中,男性負責耕種農(nóng)田,女性負責養(yǎng)蠶織絲,衣食便能自給自足。
我國養(yǎng)蠶繅絲的歷史同樣非常久遠,源頭可以追溯至黃帝時期。傳說黃帝的妻子嫘祖就是養(yǎng)蠶織絲的發(fā)明者,她操持內(nèi)務,是黃帝的得力助手。嫘祖經(jīng)常帶著婦女上山尋找各種材料來制作衣物遮蔽身體。當時的人們還不會紡紗織布,只能使用樹葉和獸皮作為衣物的原材料。穿上這類衣物,在打獵或勞作的時候,行動非常不便。嫘祖每天憂心忡忡,希望能早日解決大家穿衣的問題。一天,嫘祖和婦女們又上山了,她們在一片茂盛的桑林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白色的小果子,以為找到了新的果實,但是這果子放進嘴里卻怎么也咬不動。回去之后,嫘祖找來平時織補衣物的工具,想打開果實一看究竟。沒想到這工具卻被果實上的一根根細絲纏住了,這些細絲越拉越長,越拉越多,摸上去又柔又軟,嫘祖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些細絲在制造衣物上的大用處。為了了解這種白色果實的來歷,嫘祖又回到了那片桑林,經(jīng)過耐心的等待,她看到這種絲線是從一種白色的小蟲子口中吐出來的,蟲子吐出絲線后又用絲線將自己包裹起來,這種白色的蟲子就是蠶。這個發(fā)現(xiàn)有重大的意義。后來,這片桑林被保護起來,嫘祖帶著婦女們?nèi)ゲ尚Q,將它們飼養(yǎng)起來,等待結繭抽絲,然后將絲線編織成衣服。這種材質的衣服穿在身上舒適又輕薄,很快就取代了樹皮和獸皮。在嫘祖的倡導之下,人們開始種桑養(yǎng)蠶,學習如何織布制衣。
[清]郎世寧《孝賢純皇后親蠶圖》(局部)
嫘祖是中國女性智慧的化身,為了紀念嫘祖“養(yǎng)天蟲以吐經(jīng)綸,始衣裳而福萬民”的功德,人們將她奉為“先蠶”,即民間的“蠶神”。在農(nóng)業(yè)社會的經(jīng)濟結構中,蠶桑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古代歷代帝王非常重視蠶業(yè)?!洞呵锓Y梁傳·桓公十四年》記載道:“天子親耕以共粢盛,王后親蠶以共祭服?!泵磕甏禾?,皇后都要到先蠶壇舉行親蠶大典,率領眾位嬪妃祭拜蠶神嫘祖、采桑喂蠶,以此鼓勵人們勤于紡織。
男女締結婚姻,舉行婚禮,才能組建一個家庭?;橐隽x最初是用漢字“昏”來記錄的?!对娊?jīng)》中有不少關于婚姻的詩句,使用的都是“昏”字,如《詩經(jīng)·邶風·谷風》:“宴爾新昏,如兄如弟?!苯裉煳覀冞€說“新婚宴爾”,宴是“安、樂”,“宴爾”即“快樂的樣子”。又如《詩經(jīng)·小雅·我行其野》:“昏姻之故,言就爾居?!痹谶@些詩句當中,“新昏”“昏姻”的“昏”都沒有女字旁?!对娊?jīng)》收錄的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詩歌,當時還沒有造出“婚”這個字,所以婚姻義是用“昏”字來記錄的。
實際上,將婚禮定在黃昏時候與古代的“搶婚制”有關。“搶婚”,也叫“掠奪婚”,就是男方用武力偷偷地把心儀的女子搶到家中成婚?!吨芤住ゎァ酚涊d:“見豕負涂,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后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闭f的是“一輛車運載著大豬,另一輛上滿載著像鬼一樣奇形怪狀的人。這些人一會兒張弓搭箭,一會兒又松弓放箭,他們不是強盜,而是裝扮成可怕的樣子去結婚的。搶親時遇上大雨,真是天賜良機啊”。這段話記載了古代搶婚的情景。既然是搶婚,必然不會在光天化日下進行,因為很容易被對方發(fā)現(xiàn);夜晚隱蔽性強,但卻看不清女子面容,很難挑中心儀的姑娘,因此黃昏時分是下手的最好時機,這時候天色昏暗朦朧,既能趁著最后的光線挑選心儀的姑娘,往回跑的時候又可以用夜色作掩護,大大提高搶親的成功率。
搶婚是原始婚俗的表現(xiàn),它是對偶婚向個體婚演進,或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產(chǎn)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搶婚已不被社會容納,但依然存在利用戰(zhàn)爭手段掠奪妻妾的現(xiàn)象,將武力征伐與娶妻聯(lián)系在一起,不得不說是掠奪婚的遺風。著名的歷史事件如晉獻公伐驪戎而娶驪姬?!蹲髠鳌でf公二十八年》記載:“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睍x獻公率兵征伐驪戎,大獲全勝,驪戎國君不得不將驪姬和她的妹妹少姬送給晉獻公。驪姬長得十分美麗,又擅長花言巧語,很得獻公的寵愛。獻公不顧龜甲占卜的結果,執(zhí)意將驪姬立為夫人。驪姬為獻公生公子奚齊,她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于是使用各種計謀來陷害其他公子。公子申生是晉國的太子,他到曲沃去祭祝,將祭祝的胙肉帶回來獻給晉獻公。驪姬在胙肉中下了毒藥,并讓獻公誤以為毒藥是申生所下。獻公怒不可遏,下令捉拿申生。申生逃往新城,隨后上吊自盡。驪姬又進讒言,說公子重耳和夷吾也知道太子的陰謀。晉獻公便出兵討伐重耳和夷吾,二人分別逃往狄國和梁國。驪姬譖殺太子,用計驅逐公子重耳、夷吾,獻公死后,晉國陷入混亂十余載,這一事件史稱“驪姬之亂”。當初晉獻公討伐驪戎獲取驪姬的時候,何曾想過晉國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除了晉獻公之外,歷史上通過戰(zhàn)爭手段掠奪妻妾的統(tǒng)治者不勝枚舉:周幽王伐有褒而娶褒姒;唐明宗從平山掠奪戰(zhàn)中獲得魏氏,即后來的宣憲皇后……這些都是搶婚制的遺存。搶婚這種婚姻形式曾流行于我國的一些邊遠地區(qū)。在這些地區(qū),搶婚是更富有戲劇色彩的婚姻締結形式,它的原因和狀況也更為多樣和復雜。
雖然搶婚已經(jīng)漸漸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但從今天婚禮中的某些禮儀,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綋尰橹频暮圹E。比如新娘頭上會蒙著蓋頭,蓋頭必須在進入洞房后才能由新郎掀去,這便是搶婚制的遺風。因為古人搶婚的時候會將搶來的女子頭蒙上,防止她記住路線跑回娘家。另外,搶來的女子會被綁住雙腿,防止她掙扎逃跑,因此今天婚禮中,新娘到了夫家,規(guī)定要由新郎抱下轎車,這也是搶婚制的遺俗。
從漢字當中,我們清楚地看到搶婚這種婚姻形式在歷史上存在的痕跡。搶婚畢竟過于野蠻、暴力,逐漸被歷史淘汰,但是與之有關的婚禮習俗仍然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民俗文化當中。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人們耳熟能詳。傳說有位叫愚公的老叟,他家的對面有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出行只能繞道而行,很不方便,于是愚公號召全家人挖走這兩座大山。智叟聽說了這件事情嘲笑愚公:“你太傻了!你已經(jīng)這把年紀了,怎么可能挖得動兩座山呢?”愚公說:“你的思想太頑固了!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可以繼續(xù)挖。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但是山卻不會增加,還怕挖不平嗎?”天帝聽說愚公的事跡很是感動,便派大力神搬走了這兩座山。一般我們談及這個故事,多是強調(diào)愚公堅持不懈、不畏困難的精神,但其實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在古人眼中,家族繁衍、生生不息,會帶來強大的力量。
“棄”反映的是古代“殺首子”的現(xiàn)象,即把第一個孩子殺掉,這種現(xiàn)象在歷史文獻中不乏記錄。根據(jù)《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周的始祖后稷,就是一個差點被拋棄的孩子,后稷名“棄”,即由此而來。后稷的母親是有邰氏的女子,叫作姜嫄,是帝嚳的正妃。一天,姜嫄到野外去,看見了一個巨大的腳印,內(nèi)心很歡喜。她踩上腳印,一瞬間感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注入了她的身體,腹中有什么在動,好像懷孕了一樣。十月之后,姜嫄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孩子來得不明不白,姜嫄就想把他扔掉。姜嫄一共扔了三次,但每一次孩子都能躲避危險,安全存活下來。第一次,姜嫄把他扔在一個狹窄的小巷里,但經(jīng)過的馬和牛似乎不忍心傷害他,都躲開不去踩他;第二次,姜嫄把他拋棄在林子里,但是山林里人來人往,她擔心拋棄孩子的行為被人發(fā)現(xiàn),不得已放棄了計劃;第三次,正值嚴冬,姜嫄將他扔在水渠的冰面上,突然飛出了一只大鳥,將一只翅膀墊在孩子下面,另一只翅膀蓋在孩子身上,為他取暖。三次拋棄都失敗了,姜嫄感到非常不可思議,她認為這孩子受到上天的庇佑,于是把他抱回家,撫養(yǎng)長大。由于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就給他取名叫“棄”?!对娊?jīng)·大雅·生民》也記錄了后稷被拋棄的故事:“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置之平林,會伐平林。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訏,厥聲載路。”
后稷出生的故事帶有一定的神話色彩,很多歷史上被拋棄的孩子并不能像后稷這樣幸運地存活下來。孩子是生命的延續(xù),它的出生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應該是一件大喜事,為什么會有“殺首子”這樣殘忍的風俗呢?之所以殺掉第一個孩子,是因為男性懷疑這個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在母系氏族社會里,女性占據(jù)主導地位,一個女性會跟不同的男性繁衍很多后代,這時候孩子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在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階段,由于搶婚的風俗,古人不能確定搶來的女性是否已經(jīng)懷孕,當時也沒有像今天這樣發(fā)達的醫(yī)學鑒定技術,只能采取將第一個孩子扔掉的辦法來確保血統(tǒng)的純正,使得父親的權力和財富能夠傳給親生的孩子,于是形成了“殺首子”的風俗。“殺首子”這種殘忍血腥的風俗早已廢止,但在古老的漢字和歷代傳承的典籍文獻中我們?nèi)匀荒芸吹剿嬖诘暮圹E。
中華民族非常重視子嗣的綿延、家族的傳承,認為這會帶來源源不斷的力量和生機,因此我們的文化中有“愚公移山”這樣的故事;但對于古人來說,綿延子嗣必須保持血脈的純正,因而又有“殺首子”的風俗,這兩個方面并不矛盾,它們都存在于漢字的構造及相關的文獻記載當中。
家庭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其成員的心理慰藉和精神寄托,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構成的。在古代,男性和女性在社會家庭中有不同的分工方式——男耕女織,男女按照不同的勞動方式加入社會,形成自己的身份地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今天人們的家庭、婚娶、生育觀念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而這些相關概念的內(nèi)涵,仍然在使用、傳承中不斷更新。漢字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記錄了歷史悠久、傳承至今的文化。而深入挖掘,在其構形和字義之中也同樣保留著當前已經(jīng)被歷史發(fā)展淘汰的部分。在不斷自我更新中不忘卻歷史的來路,這也是漢字和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
注釋:
[1]王貴元:《漢字與歷史文化》(插圖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頁。
[2]參見瞿明安、劉永青:《中國西部民族文化通志·婚姻家庭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0—162頁。
[3]參見王貴元:《漢字與歷史文化》(插圖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6—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