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 ?要:統(tǒng)編版教材高度重視學生的整本書閱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擴展教學內容,樹立從一篇到一類、從一類到一本的閱讀教學意識,將從教材中習得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到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去。本文從趣味導入、梳理情節(jié)、聚焦提問、合理推測、聚焦思維、讀寫交融六個方面出發(fā),探究統(tǒng)編版教材體系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踐行策略。
關鍵詞:統(tǒng)編版教材? ?整本書閱讀? ?踐行策略
統(tǒng)編版教材高度重視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設置了從“精讀課文”到“略讀課文”,最后到整本書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模式。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與方法,樹立從一篇到一類、從一類到一本的閱讀教學意識,將從課文中習得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到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去。教師要注重學生自主閱讀方法的內化,基于整本書閱讀的基本規(guī)律,強化對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指導,為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助力。
一、趣味導入,喚醒整本書閱讀的動力
整本書閱讀是一段愉悅的學習之旅,教師要趣味導入,喚醒學生整本書閱讀的動力,調動學生參與整本書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豐富學生的認知,幫助學生更新知識體系。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推薦閱讀的《西游記》,是學生耳熟能詳?shù)拿?,在閱讀這本書前,教師可以緊扣學生從影視劇中了解到的內容,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開展角色表演活動。比如,教師可以選擇“三打白骨精”這一經(jīng)典片段,讓學生參與角色表演,并形成自己的看法。有部分學生指出:“其中一些細節(jié)與原著的描寫不同?!苯處熅涂梢皂槃莩鍪驹小叭虬坠蔷钡钠?,讓學生認識到很多影視劇出于種種原因,都對原著進行了改編。然后,教師可以相機提出閱讀《西游記》原著的要求。有了導入環(huán)節(jié)中角色表演的支撐,又有相互交流時的思維介入,課堂導讀的氛圍變得活躍,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自主閱讀也就水到渠成。
二、梳理情節(jié),明確整本書閱讀的脈絡
在閱讀時,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從情節(jié)入手,而忽略對寫作手法、主題內涵的思考。針對這一現(xiàn)狀,很多教師都會直接提出相應的要求,讓學生關注作者的表達方式與情感意蘊。雖然整本書閱讀需要關注這些深度內容,但我們也必須要認識到閱讀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深度思考必須建立在對內容情節(jié)的梳理和洞察的基礎上,否則無異于“空中樓閣”,整本書閱讀就沒有價值可言。
以《西游記》為例,這本名著以唐僧師徒四人取經(jīng)為主線。教師要想引導學生了解整本書的內涵,就需要對書中所涉及的事件、人物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形成向深處探究的原始儲備。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這本經(jīng)典名著時,教師可以設置整體性的框架。在首次閱讀時,從情節(jié)梳理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唐僧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jīng)的經(jīng)過,梳理出所到的地方、經(jīng)歷的事情、遇到的妖怪,以及最后是如何克服困難的。同時,結合我國到印度的地圖,繪制取經(jīng)過程的軌跡圖,并標注相關信息,明確整本書閱讀的相關脈絡。這樣,學生對整本書的內容和情節(jié)就有了相應的了解,在后續(xù)深度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提出明確的探究性話題,促使閱讀朝著深處邁進。
三、聚焦提問,把握整本書閱讀的關鍵
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優(yōu)化學生的提問,借助問題將學生的閱讀思維轉化為探究性思維。教師所設置的問題只有指向整本書閱讀的關鍵處、核心點,才能發(fā)展學生的閱讀思辨能力。
例如,《夏洛的網(wǎng)》內容相對簡單,如果教師沒有適度地點撥和引導,學生的閱讀就只能局限于獲取信息、了解內容的層面上,閱讀就只是淺嘗輒止。在指導學生閱讀“奇跡”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結合從教材策略單元中所學習到的提問策略,提出相關問題。然后,教師需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反思和歸類,比如根據(jù)問題所指向的核心內容、人物情感、主題內涵、寫作手法等不同的維度進行分類,最終提煉出一個相對核心的問題。借助核心問題,將學生的認知推向文本的核心,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
四、合理推測,緊扣整本書閱讀的邏輯
閱讀是一種高階的思維活動。整本書信息量大、人物眾多,留給學生自主想象、再現(xiàn)的空間也相對廣闊。因此,教師對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指導,不能局限于閱讀的當下,還應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趨向、故事的結局設定,以及人物命運的走勢,展開合理的推測。這樣的推測既能檢測和鞏固當下的閱讀成效,也便于后續(xù)在閱讀中印證,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
例如,在組織學生閱讀《水滸傳》時,當學生讀到林沖誤入白虎堂被陸虞候算計時,教師就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林沖的性格,讓學生了解林沖的謹小慎微、處處忍讓,然后引導學生推測林沖最終的命運。此時的推測不是憑空胡思亂想,而是基于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對人物的發(fā)展進行科學的推論。隨后,教師可以開展“跳躍性閱讀”,組織學生將整本書中與林沖有關的情節(jié)集中起來閱讀,從而對學生的推測進行驗證。無論學生的推測正確與否,都蘊藏著豐富的體驗價值。在推測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了整本書的大致內容,也在整體性關照的過程中促進了語言思維意識的發(fā)展。
五、聚焦思維,建構整本書閱讀的圖式
書籍是以符號化的文字呈現(xiàn)的,但學生的閱讀不能以符號化的方式貯存于意識中。學生需要對語言文字符號進行全面的解構,將其轉化成更為直觀、形象的圖形、線條、色彩,甚至是圖像,從而與整本書的內容、外顯結構和展現(xiàn)形式進行多維連接,這種形式契合學生的認知思維。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圖像可視化的策略,幫助學生進一步解讀文本、深化認知。
以《夏洛的網(wǎng)》為例,在閱讀了第一章節(jié)“早飯前”后,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提煉信息資源:“這里涉及了哪些人物角色?這些角色之間又有怎樣的聯(lián)系?”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相機板書人物的身份和名字,然后組織學生以這些人物角色為基點,概括講述這一部分的情節(jié)內容。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繪制思維導圖,提煉人物角色與事件,從而將故事情節(jié)通過直觀的思維導圖還原出來。這種方式以更加清晰、直觀、顯性的方式,將情節(jié)和內容鐫刻在學生的思維意識中,既有助于學生形成整本書閱讀的圖式化結構,又有助于教師對學生整本書閱讀的管理。
六、讀寫交融,升華整本書閱讀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就是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整本書閱讀作為“三位一體”閱讀模式中的重要一環(huán),其核心價值就是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經(jīng)典名著是文質兼?zhèn)涞牡浞吨鳎瑹o論是語言風格還是寫作手法,都值得學生深入體悟和借鑒。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時,教師要將學生的思維從閱讀理解的層面轉向實踐表達的層面,引導學生開展讀寫結合的訓練,讓學生真正讀有所獲、寫有所得。
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為例,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書中最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對比。作者在描寫自己經(jīng)歷的過程中,將自己與聽覺健全的人展開對比,在對比中凸顯了生活的艱難,展現(xiàn)了她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在閱讀相關章節(jié)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嘗試運用對比的手法,描寫自己參與某一項活動的經(jīng)過。在初稿完成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重新回到這本書,與這本書所運用的對比手法進行有效的連接,讓學生明晰自己在運用對比時遇到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在修改與完善的過程中,深入感悟對比手法的運用。
總之,語文教學的核心是推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整本書閱讀作為學生閱讀的重要補充,不僅是發(fā)展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生進行表達訓練的范例。教師要結合學生的閱讀實際,強化對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指導,為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助力。
參考文獻:
[1]陳春雯.指向學生閱讀思維發(fā)展的學習活動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9(2):27-29.
[2]毛成.閱讀教學第一課時存在的問題及應對[J].教學與管理,2021(8):31-33.◆(作者單位:江蘇省灌南縣新安小學)
178450118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