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壽山石為清代治印篆刻者偏愛之名石??咂觳┪镳^藏兩方壽山石印,屬于清朝蒙古喀喇沁右翼旗末代親王貢桑諾爾布,一書“世守漠南”,一書“喀喇沁王之寶”。貢桑諾爾布的一生致力于推進內蒙古赤峰地區(qū)的近代化改革,維護蒙藏地區(qū)與中央的友好關系,是近代史上一位極有作為的政治家、改革家,同時也是一位極富文人修養(yǎng)的書畫收藏家。館藏兩方壽山石印,蒼莽古樸,為貢桑諾爾布所珍愛,一度失落民間,幸而復得。這兩方壽山石印,見證了貢桑諾爾布作為改革者的光輝一生,也反映了其作為文人對金石收藏的熱忱,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關鍵詞:貢桑諾爾布;壽山石;黃少牧
治印,屬金石碑版之學,與書畫墨藝相通,歷來為我國文人所善?!端膸烊珪こ幧烬S雜記》云:“篆法貴古不貴巧,漢印白文皆鑄成者,但記爵名而已,無為字者,其篆體亦方正,無多轉折。至唐,用朱文,刀刻,始有字及道號,而印璽之法從此日趨于巧矣。然自唐及明隆、萬以前,書翰家亦不多用印章,用者只是銅、牙章及黃楊木?!彼蚊鲿抑貢p材質,至清人治印則重印石,尤鐘壽山石。壽山石產(chǎn)于閩地,為我國四大名石之首,種類繁多,其中有“石中之王”美譽的田黃石,撫之如溫玉,視之如流云,更是壽山石中的珍品,備受清代皇室喜愛?;实凵踔劣闷渥募捞?,清代重要的官員璽印也多用壽山石制成。
喀喇沁旗博物館藏有兩方壽山石印,屬于清代鎮(zhèn)守喀喇沁的蒙古親王貢桑諾爾布。明清易代,為了維護關外的穩(wěn)定,鞏固北部邊防,清廷以“南不封王北不斷親”為原則,長期奉行這一國策,與漠南蒙古之間通過聯(lián)姻保持了長遠的友好關系。貢桑諾爾布的家族是清代世襲的蒙古貴族,他于光緒年間襲札薩克郡王爵,便開始著手推動治下的教育改革。此后,他前往京師、日本考察。壯年正值清廷崩析,洋務維新的圖變之風盛行,于是其在治內革新旗政,興辦實業(yè),頗受各界嘉許。這兩方屬于貢桑諾爾布的壽山石印,篆刻精美,一書“世守漠南”,出自名家之手;一書“喀喇沁王之寶”,為藩王專用印。兩方印章見證了清末民初的風云變幻和貢桑諾爾布波瀾壯闊的一生,是喀喇沁旗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一、振興漠南的喀喇沁親王
貢桑諾爾布(1871—1930年),字樂亭,號夔庵,卓索圖盟喀喇沁右翼旗人,世襲札薩克郡王爵。他精通漢、蒙、藏、滿四種語言,擅詩詞歌賦,文學造詣頗深,喜收藏,在清代蒙古外藩諸王公之中亦可歸為極富人文修養(yǎng)的一類。貢桑諾爾布17歲襲爵,此時正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也就是著名的“戊戌變法”之年。雖然變法失敗,但革除弊政、求變圖強已成為朝野上下、南北諸藩之共識。貢桑諾爾布甫一襲爵,便立即著手布行教育新政,在此后的四年內,先后創(chuàng)辦了多所新式學堂。蒙古族第一所新式近代學?!缯龑W堂,即為其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所建。為籌備建校,貢桑諾爾布廣聘各地的新式人才和知名學者如陸君略、錢桐等人任教習。除以蒙、漢語學習為主要課程外,還開設了歷史、地理、外語、體育、繪畫等一系列新式課程。這所學校的創(chuàng)建,既響應了維新之風的號召,又是深處內陸地區(qū)的蒙古喀喇沁右翼旗迎接自海外而來的近代化潮流的重要標志。貢桑諾爾布作為蒙古貴族出身的世襲藩王,能看清世界大勢,率先在思想尚未完全開化的地區(qū)推行教育改革,興辦新式學堂,著實難能可貴。
崇正學堂成立后,貢桑諾爾布繼續(xù)在郵電、出版、商業(yè)、通信等領域推動改革,并選派成績優(yōu)異的學子前往北京、日本等地深造。學堂成立翌年,貢桑諾爾布還親自赴日考察。有感于外洋教育模式之齊備,歸國后,他又主持興辦了蒙古族第一所軍事學校(守正武備學堂)和第一所新式女子學校(毓正女子學堂)。在貢桑諾爾布的努力下,喀喇沁右翼旗先后出現(xiàn)了工廠、商店,市場交易盛況空前,時稱“塞外京師”。貢桑諾爾布還在旗境內架設了電報和郵政系統(tǒng),新式書刊、報章、新聞消息終于能及時從北京等地傳來,使當?shù)仄胀癖姾蛯W子得以“開眼看世界”。
貢桑諾爾布的一系列舉措,不僅率先推動了喀喇沁的近代化進程,還帶動了其他蒙古族地區(qū)的上層治理者,他們共同實行地區(qū)性的蒙漢聯(lián)合,主張開礦練軍;武昌起義后,貢桑諾爾布呼應各省舉義獨立聲浪,對清廷主張地方自治。入民國,貢桑諾爾布長期任蒙藏院總裁,協(xié)助民國政府管理蒙藏事務,在任長達十六年之久,雖為羈縻之職,但也始終致力于維護中央與蒙藏地區(qū)的友好關系。他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蒙藏學校,這所學校后來培養(yǎng)了無數(shù)投身革命的仁人志士。他還安排迎接西藏九世班禪入京訪問,并協(xié)助冊封。貢桑諾爾布身體力行地推動赤峰地區(qū)乃至北部中國的近代化浪潮,其政治生涯,足以證明他是一位走在時代前列的改革家和先驅者。
二、書畫收藏家貢桑諾爾布
貢桑諾爾布的另一個身份是書畫收藏家,時于北京的收藏界亦稍著聲望。貢桑諾爾布天資聰穎,幼年師從湖湘學者丁錦堂,通曉四種語言,鐘愛漢文化和書畫金石藝術。赴京任蒙藏院總裁后,貢桑諾爾布更是在閑時四處購求文玩字畫,遍訪吳昌碩、李瑞清等書畫名家,與之相談甚歡。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已成定局,該年蒙藏院因故廢。次年6月,革命軍攻入北京,張作霖倉皇北顧,7月即改蒙藏事務院為“蒙藏委員會”。貢桑諾爾布自此結束了貫穿其大半生的政治活動,閑居北京太平街王府,兼顧一些蒙藏學校的校務。貢桑諾爾布工詩詞,擅書畫,更醉心收藏,其作品題款多自號“夔翁”,與京中諸學者文人,如嚴復、梁啟超等人志趣相合,唱酬甚密。王府內露紅煙紫,芳林秀園,自然也成了京中文人的雅集之所。
貢桑諾爾布收藏頗豐,民國十四年(1924年),江西水災。在末代帝師朱益藩的倡導下,北平各界與書畫家、收藏家們聯(lián)合于中山公園舉辦“江西賑災書畫展覽會”。會上所展唐寅《山水卷》、董其昌《行書卷》等多件珍品,皆出自貢桑諾爾布自藏。此次展出全部收入皆用于賑災,亦可見其心系災民之情切。
晚年的貢桑諾爾布縱情詩酒,多與北京的金石書畫名家交游往來,其中就包括“甲骨四堂”之一的羅雪堂(羅振玉)、大畫家陳半丁等人。清末篆刻家黃士陵(牧甫)之長子、民初著名篆刻家黃石(少牧)亦為貢桑諾爾布刻壽山石印兩方,其中一方“世守漠南”印,現(xiàn)正藏于喀喇沁旗博物館。
三、館藏貢桑諾爾布兩方壽山石印賞析
喀喇沁旗博物館現(xiàn)藏兩方貢桑諾爾布的方形壽山石印,其一為清末民初篆刻家黃石所作,刻“世守漠南”。“世守漠南”四字為清廷賜給歷代喀喇沁王,褒其鎮(zhèn)疆撫遠之義,貢桑諾爾布以此四字請少牧作印,抑或以此明其心志否?據(jù)已故的文博大家史樹青先生敘述,少牧所作另一方印,刻“牗迪蒙疆”,系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上賜崇正學堂題匾匾文,斯文猶存,惜此印亡佚,至今未見。另一方印與“世守漠南”印同時在“文革”期間發(fā)現(xiàn)于百姓家中,陽文篆刻“喀喇沁王之寶”,造型雅致,應為貢桑諾爾布的專用印信。
(一)“世守漠南”方形壽山石印
黃少牧所刻這方“世守漠南”壽山石印,高10.8 cm,面長7.2 cm,面寬6.2 cm,印呈方形,隨形紐,印石為黃色壽山石。印身多處有磕碰痕,縷裂較多,其圖案為淺浮雕,前側雕繪松、石、亭、橋和負竿漁夫,右側部分殘缺殘存亭樹,左側山松石橋之畔,有一持杖老叟靜立(圖一)。后側殘存山間松石,一人于石上端坐。轉動印石,猶如漫步山間,云氣繚繞,壽山石的石色又為山云松風添了一抹古意。印頂凸凹雕如意云紋,有一圓孔,孔上方楷書陰文“上”。印面陰文篆字“世守漠南”(圖二),未見明顯邊欄,“世守”二字部分殘缺。
黃石,名廷,字少牧,以字行。其父黃士陵為清末與吳昌碩齊名的篆刻大家,吳昌碩擅長在工筆中求寫意,鈍刀治印;黃士陵則能在寫意中刻工筆,薄刃沖刀。少牧為士陵長子,印法師從乃父,雖不及“二王”般子勝于父,青出于藍,但也能如“二米”般前后踵繼,對家學一脈相承。在篆刻之道上,后人的評價是少牧雖無創(chuàng)新,但謹守家法,深得父風。少牧亦精通乃父所用的沖刀法,以片鋒細刃,先審慎作稿,在紙上多次改易,再執(zhí)石而刻,對石則一氣呵成。觀此印面四字,疏密有致?!澳弊纸詾榛」P,下刀干凈利落,走刀酣暢淋漓,一筆一畫皆有揖讓之態(tài),靈活的字態(tài)于安閑中見莊重,更見以“世守漠南”四字入石的分量,惜有殘缺,不得窺其印文全貌,但歲月的洗禮亦使此印更顯古莽滄桑。
(二)“喀喇沁王之寶”方形壽山石印
館藏另一枚“喀喇沁王之寶”方形壽山石?。▓D三),高10.8 cm,長7.2 cm,寬6.8 cm,重1 258 g。印呈方形,壽山石質,隨形紐,印石有淺黃、深黃、普黃三色。印一側缺失一角,印身縷裂較多。印身圖案為淺浮雕,與“世守漠南”印在風格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較“世守漠南”印的圖案保存情況則更完整。前側松柏山峰錯落有致,有一老叟持杖,于山間漫步;左側云松山石之下,兩老者于一平臺席地對坐。左老者雙臂隨意下垂,右老者雙臂抬起,姿態(tài)謙和,二人似促膝長談;右側為山峰松柏,左下露出云閣一角,似后側山水松云農(nóng)耕圖景中的亭閣,右下一農(nóng)夫牽牛,肩負農(nóng)具,牛半身被掩,似從山后悠然走出;后側殘存山水松云農(nóng)耕圖,松柏參天入峰,松枝呈簇狀,半球形,松樹間有亭閣,應為右側僅露一角之建筑。閣中窗前一人,似觀窗外秀色,又似掩卷冥思。亭外遠處近景,隔河兩農(nóng)夫正耕耘稻田,右部遠景樹木呈羽毛狀林立,水稻田右有鱗片狀草。印頂凸、凹雕房屋、蝙蝠紋、如意云紋等,與四側銜接,頂部中間有一磨制圓孔。印面方欄陽文篆字“喀喇沁王之寶”(圖四),排布有序,筆畫頗有漢風,曲處有韻而不軟,折處從容不迫,棱角分明,印面“喀喇”二字多半已殘缺。
康熙時高兆編《觀石錄》,將畢生所見壽山石分門別類輯冊,極稱壽山石印“美玉莫競”“入手使人心蕩”。這兩方壽山石印,造型古樸,印文規(guī)整靈動,各有千秋;雕刻畫面均依石色紋路經(jīng)營布置,內容恬淡悠遠,于方石之四壁各繪出一幅環(huán)環(huán)相扣、妙趣橫生的山林圖景,深得蘇東坡“閉門而歸隱,則俯仰山林之下”的出世真味,極其符合貢桑諾爾布的收藏家身份和文人情結。貢桑諾爾布得此二印,也應是愛不釋手,時時把玩,懷瑾握瑜之間,也鞭策自身勤政愛民,心系蒙疆。
四、結語
喀喇沁旗博物館所藏貢桑諾爾布的兩方壽山石印,氣息高古,篆文遒勁,是清末壽山石刻印中的臻品。除了文物品鑒的意義之外,兩方石印還反映了貢桑諾爾布的政治家、改革家、收藏家等諸多不同身份,因此更有獨一無二的歷史意義。今人前往喀喇沁旗博物館,觀賞這兩方壽山石印,依舊能從“世守漠南”四字之中,回望這位“開朔漠風氣之先”的蒙古親王不凡的一生。
作者簡介
崔玉坤,1982年1月生,男,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喀喇沁旗,文博中級,學士。
參考文獻
[1]陳亞洲.論喀喇沁親王貢桑諾爾布[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15-18.
[2]林瑞香.壽山石雕刻的藝術性探析[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
[3]王冰.黃牧甫篆刻藝術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2.
[4]張國強.貢桑諾爾布對赤峰地區(qū)近代化的貢獻[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5):91-96.
347650190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