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賢?朱海斌?陳澤群?謝轉儀?鄒頌婷 黎麗華?周志勇?屈艷妮
摘要:目的 探究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認知行為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 選擇本院在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0例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5例。兩組均采用精神藥物治療,研究組基于藥物治療,輔以認知行為護理,對兩組患者認知功能和癥狀改善情況進行對比。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在言語、視覺、操作、記憶和情緒等方面評分,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認知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ANSS量表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對于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認知功能,應在臨床重點推廣。
關鍵詞:恢復期精神分裂癥;認知行為護理;認知功能;癥狀改善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5--01
精神分裂癥屬于精神障礙疾病的一類,主要因為遺傳因素、大腦結構發(fā)育異常等因素發(fā)病,患者會在感覺、知覺或行為上,表現出和常人的異常,會極大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臨床可通過藥物治療方式緩解精神分裂癥,但是經常會反復發(fā)作。因此,臨床應重視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水平的提升,通過認知行為護理,鞏固治療效果,提高患者預后康復質量[1]?;诖耍狙芯繉⒁?0例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樣本,探究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認知行為護理干預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在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0例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5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34-76歲,平均年齡(56.32±5.28)歲,病程4-23年,平均病程(19.32±2.03)年;研究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56.93±5.42)歲,病程4-25年,平均病程(19.84±2.44)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的對比,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藥物治療方案,包括利培酮、喹硫平、齊拉西酮等。研究組基于藥物治療,輔以認知行為護理,具體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建立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正確認知,向患者普及關于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知識,建立患者治療康復的信心。其次,進一步提升患者的自我認知,對于患者當前存在的各種情感障礙,應當通過假設試驗找到問題,不盲目否定患者和常人不同的想法,通過精神引導的方式,了解患者情緒問題,討論患者思維的來源,對患者負性情緒起到一定改善作用,幫助患者樹立信心[2]。另外,引導患者形成自身全新認知模式,引導患者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提高患者簡單勞動能力,對于患者取得的進步,應當適當給予鼓勵。
1.3 觀察指標
①應用認知功能整套測驗系統,對患者認知功能進行評估,包含言語、視覺、操作、記憶、情緒等5個維度,分數越高,認知功能越強。②應用陰性與陽性癥狀量表(PANSS),評估患者分裂癥狀嚴重程度,7級評分,癥狀的嚴重性和分數高低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分析
本組研究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認知功能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在言語、視覺、操作、記憶和情緒等方面評分,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PANSS量表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PANSS量表評分對比,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通常會在感知覺、思維和情感方面出現障礙。具體而言,感知覺障礙主要包含幻視、幻聽、幻味等,最常見的是幻聽;思維障礙主要表現為妄想癥,包含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影響妄想等;情感障礙主要包含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也會有一些患者表現為情感淡漠[3]。精神分裂對癥藥物是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主要治療方案,通常情況下,急性用藥以7周左右為1個療程,若患者治療效果不佳,可以適當延長療程。類似奧氮平、利培酮等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躁動、幻覺、妄想等癥狀,舒必利等苯甲胺類藥物也可以抑制患者焦慮、抑郁情緒。但是藥物治療并不等于一定能藥到病除,只有重視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才能有效提高患者認知功能。該方法屬于心理干預手段的一類,可以引導患者信念,建立患者對疾病、對生活事物的正確認知,減少其負性情緒,樹立治療康復的信心[4]。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認知功能和癥狀康復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證明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對于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認知功能,應在臨床重點推廣。
參考文獻:
[1]吳會敏,張海燕,趙姣文,張燕華,班春霞,高紅艷.抗精神病藥物聯合認知行為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療效觀察[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3):430-432.
[2]郭志華,李占江,馬云,周裕玲,晁為銘,郭俊花,楊曉婕.短程認知行為治療聯合常規(guī)治療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的初步觀察[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5(6):331-338.
[3]朱偉芳,楊淑芬,鐘文凱,付萍萍,馮燕,余小珍.人文關懷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療效及社會功能的影響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5,22(22):189-191.
[4]許潔,徐瑜,秦露,季莉,徐新華,羅新.現實模擬式康復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軀體癥狀和社會支持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11):47-49.
108250118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