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超
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通過議題,引導學生分析預設的若干問題,從而達成學習目標。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教師設計的問題指向不明確,缺乏深度,不能引導整堂課的邏輯線索,不能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也沒有給學生的思考留有余地。如何才能實現問題引領下的深度思考?如何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如何讓學生在問題鏈的引領下開展學習活動和探究活動,從而推動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呢?本節(jié)課以思想政治必修1中的“偉大的改革開放”的教學為例,探索基于問題鏈的學習活動設計。
一、問題鏈設計指向明確,思路清晰
問題鏈就是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指向明確,并層層深入。問題鏈作為一種以問題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明確知識內涵的基礎上發(fā)展高水平的思維能力。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問題鏈的設計一定要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問題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供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在這樣的過程中學會運用、反思,主動且自主地進行思考、交流、合作和探究,從而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例如,在“偉大的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改革開放前我國面臨的巨大問題和挑戰(zhàn),我設計了這樣的學習活動。
播放視頻《1978年的中國和世界》。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根據視頻內容,填寫下表,并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你發(fā)現了什么?2.你感受到了什么?3.你有什么問題?4.你認為如何解決問題?
視頻1:《1978年的中國和世界》觀看任務單(記錄視頻中的重要信息)
國家時間你發(fā)現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問題你認為如何解決問題
這個學習活動的設計,層層深入,首先引導學生提取視頻中的關鍵信息,然后讓學生根據視頻中的具體信息暢談感受,并提出自己想要了解或者質疑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有序性。這樣的問題設計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引導著學生思維的深化。
二、問題鏈強調學科內容的脈絡化
基于問題鏈的活動設計,不應只強調學科內容的傳授,更應重視知識構建的過程,要利用問題鏈引導學生思考知識的來龍去脈。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體現問題之間、知識之間的關聯,以體現思想政治學科內容的脈絡化,在問題的引領下通過情境導入、問題設計、問題探究、歸納小結等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過程、從過程到結果為學生搭建思維遞升的階梯。例如,在“偉大的改革開放”的教學中,以議題“改革開放為什么偉大”為整體統(tǒng)領,整節(jié)課形成了三個大的問題鏈:1.1978年我們黨和國家遇到了什么挑戰(zhàn)?2.我們是如何在黨的領導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的?3.我國取得了哪些偉大的成就?通過三個大的知識脈絡的構建,整節(jié)課在問題鏈的引領下脈絡清晰。學生從改革開放的背景入手探索我國為什么要改革開放,從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感受改革開放的偉大之處,感受在黨的領導下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深刻變革,
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不斷研究問題、不斷解決問題、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的結果,進一步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的根本成就。現實情境的復雜性告訴我們,只有大的問題鏈是不能很好地解決現實問題的,因此,在每一個大的問題鏈的引領下,又會細分小的問題鏈。整節(jié)課的問題鏈如下。
1.1978年我們黨和國家遇到了什么挑戰(zhàn)?
播放視頻并提問:
(1)你發(fā)現了什么?
(2)你感受到了什么?
(3)你有什么問題?
(4)你認為如何解決問題?
2.我們是如何在黨的領導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的?
(1)十一屆三中全會被稱為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對這次會議為什么有這樣的評價?
(2)限制小崗村發(fā)展的因素有哪些呢?改革改的是什么?
(3)請選擇一個或多個改革先鋒人物,談談他們?yōu)閲液蜕鐣龀隽嗽鯓拥呢暙I、體現了什么精神。
(4)蘇東劇變能否說明社會主義終結了?能否說明社會主義道路走不通了?
3.我國取得了哪些偉大的成就?
(1)請你調查并展示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2)為什么我國可以取得這些偉大的成就?
問題鏈的設計以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為依據,既是學科知識生成的過程,又是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趩栴}鏈的學習活動設計以真實情境的發(fā)展脈絡來呈現,脈絡清晰,將書本中靜態(tài)的知識以脈絡化的情境呈現,引發(fā)學生動態(tài)的思維活動。
三、問題鏈為學生的思考留有余地
基于問題鏈的學習活動的設計,要從學生的真問題出發(fā),在堅持學科邏輯和學生的認知邏輯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對學科內容進行理性重構,
將學科內容與學生的主體經驗相結合,
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親自體驗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在問題鏈設計的過程中要給學生留有余地。因此,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探索,在問題鏈的指引下自然發(fā)現新問題。問題鏈為學生留有余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問題鏈設計要把握“度”。課堂生成和教師的預設往往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子問題的預設要為學生的思考留有空間。第二,問題鏈要有價值。比較簡單的無須思考的問題會浪費學生的時間,所以,教師要設計有價值且能真正調動學生思維的問題。第三,強調學生在思維脈絡的引領下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的有關內容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學習環(huán)節(jié)。
播放視頻:改革先鋒《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的故事》。
提出問題:限制小崗村發(fā)展的因素有哪些呢?改革改的是什么?
這個問題是本節(jié)課的關鍵和核心,是引發(fā)學生思考的本質問題,是探究改革開放的本質問題。學生在對視頻資料提取時,結合原有的知識儲備,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學生回答如下:“從剛才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崗村一些群眾貧血現象嚴重,醫(yī)生給開的治療方案是‘多吃點東西就好了’。也就是說‘貧血的原因是吃不飽導致的’,那么,限制小崗村發(fā)展的因素有哪些呢?我們把視頻中的信息歸一下類,可以得出答案:1.生產體制上,在人民公社管理下,農民組成生產隊,在集體土地上耕作,按照工分分配糧食。工分主要按照時間計量,導致出現出工不出力、糧食產量低等現象。2.政策上,‘三個不許’,除特殊情況經縣委批準外,都不許包產到戶,不許劃小核算單位,一律不許分田單干。小崗村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18戶村民按手印,簽生死狀,分田到戶——把屬于集體的土地,分給農民個人去耕種,實行承包制。小崗村當年糧食增收4倍,農民收入增加了16倍?!?/p>
從學生的答案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思維的路徑,從現象入手,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并歸納總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邏輯清晰,思維有層次。
3620501026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