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艷 徐玲慧
摘要:目的 觀察少腹逐瘀湯合四逆湯與溫針灸聯(lián)合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治療的60例原發(fā)性痛經寒凝血瘀型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給予少腹逐瘀湯合四逆湯與溫針灸聯(lián)合治療。評價患者治療效果,并比較治療前后的疼痛視覺模擬法(VAS)評分以及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及β-EP水平。結果 60例患者經治療后有37例治愈、21例好轉、2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6.67%。治療后患者VAS評分、PGE2及PGF2α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β-EP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少腹逐瘀湯合四逆湯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可以改善患者腹痛癥狀,調節(jié)前列腺素及β-EP水平,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原發(fā)性痛經;寒凝血瘀型;少腹逐瘀湯合四逆湯;溫針灸
原發(fā)性痛經是婦科常見疾病之一,臨床癥狀為行經前、月經周期呈腹部痙攣性疼痛,部分患者伴有惡心、嘔吐、腹瀉以及肢體無力等[1]。西醫(yī)常用布洛芬緩釋膠囊進行治療,雖然能夠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但是存在反復發(fā)作、難以根治的問題,遠期治療效果欠佳。中醫(yī)在婦科疾病方面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和豐富的經驗,不僅治療毒副作用小,且操作簡單,療效確切,能夠在調節(jié)患者整體功能的基礎上,顯著改善局部病灶的病理生理狀態(tài),達到根治的目的[2~3]。采用少腹逐瘀湯合四逆湯或溫針灸對原發(fā)性痛經患者進行治療,或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本研究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治療的60例原發(fā)性痛經寒凝血瘀型患者為研究對象,評估采用少腹逐瘀湯合四逆湯與溫針灸聯(lián)合治療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治療的60例原發(fā)性痛經寒凝血瘀型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15~30歲,平均(22.93±4.34)歲;病程0.5~3.2年,平均(1.68±0.57)年;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4~7分,平均(5.49±1.11)分。納入標準:(1)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18年全國統(tǒng)編教材《婦產科學》中的原發(fā)性痛經診斷標準[4];(2)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16年全國統(tǒng)編教材《中醫(yī)婦科學》中寒凝血瘀型的診斷標準[5],患者以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為主癥,以經血量少且不暢、經色黯淡有血塊、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為次癥,舌黯苔白,脈沉緊;(3)能夠配合臨床治療;(4)在近2周內未用其他藥物治療。排除標準:(1)繼發(fā)性痛經,即由子宮肌瘤、卵巢病變、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等引起的痛經;(2)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3)月經周期不規(guī)則;(4)過敏體質或妊娠期、哺乳期婦女;(5)伴有精神疾病。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的相關操作步驟、目的、意義等均已了解,表示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少腹逐瘀湯合四逆湯和溫針灸聯(lián)合治療。少腹逐瘀湯合四逆湯組方:小茴香10 g、赤芍6 g、當歸9 g、肉桂8 g、蒲黃9 g、川芎6 g、延胡索3 g、沒藥6 g、五靈脂6 g、制附子9 g,干姜6 g,甘草5 g。于經期前1周至月經來潮,1劑/d,煎煮,分早晚2次服用。溫針灸:取歸來、關元、三陰交、足三里穴。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經過常規(guī)消毒后,將一次性針灸針直刺1~1.2寸,艾條插于針柄上點燃,艾灸20 min。于月經期前1周至月經來潮,1次/d,5~6次/周。注意觀察艾條燃燒情況,避免燙傷患者。所有患者均以1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停藥3個月后隨訪。
1.3 觀察指標
(11)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腹痛程度進行評估,VAS評分標準:0~10分,0分表示沒有任何痛感,10分表示疼痛難以忍受。
(2)治療前后常規(guī)采集患者靜脈血3 ml,置于試管中混勻,3 000 r/min離心5 min,分離血漿,置于-60℃凍存待測,使用ELISA法檢測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及β-EP水平。
(3)治愈:腹痛及其他相關癥狀消失,連續(xù)3個月經周期未見復發(fā);好轉:腹痛及其他相關癥狀減輕,但3個月經周期后復發(fā);無效:腹痛及其他相關癥狀未見改善。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VAS評分、前列腺素及β-EP水平對比
治療后患者VAS評分、PGE2及PGF2α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β-EP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
60例患者經治療后有37例治愈、21例好轉、2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6.67%。
3討論
原發(fā)性痛經是青春期及未婚女性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患者通常會在經前或經期出現小腹下墜感,繼而從輕微腹痛逐步發(fā)展為腹部劇烈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原發(fā)性痛經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當前多認為與經期前列腺素釋放、合成增加及β-EP水平紊亂密切相關[6]。非妊娠子宮內膜主要合成PGE2和PGF2α兩種前列腺素,經期時子宮內膜釋放PGF2α增加,可引起子宮平滑肌強烈收縮,而PGE2可使子宮平滑肌活動受抑,當PGF2α升高、PGE2降低時,子宮可發(fā)生血管痙攣、供血不足,從而刺激疼痛神經[7]。β-EP則是一類具有內源性鎮(zhèn)痛作用的神經多肽,能夠參與生殖內分泌調節(jié),可控制下丘腦-垂體的功能,維持神經內分泌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性,若其含量明顯降低,則機體對子宮的良性調節(jié)作用將會降低,從而引發(fā)痛經[8]。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6.67%,且治療后患者VAS評分、PGE2及PGF2α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β-EP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少腹逐瘀湯合四逆湯結合溫針灸治療能夠提升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的治療效果,顯著減輕患者的腹痛癥狀,改善前列腺素水平。
原發(fā)性痛經屬中醫(yī)“經行腹痛”范疇,主要病機為肝腎失調,以寒凝血瘀證較為常見。喜食生冷食物,居住環(huán)境潮濕、陰冷,行經期間,風、寒、濕外侵,往往致經脈寒凝,不通則痛,子宮氣血下注任沖,寒凝加重[9]。故治療關鍵是溫經通絡、行氣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清肝補腎[10~11]。少腹逐瘀湯合四逆湯中,干姜能解表驅寒,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肉桂可散寒止痛,活血通經;川芎可助肉桂、干姜發(fā)揮祛寒凝所致瘀血之力;小茴香能夠治療寒邪阻滯引起的疼痛,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當歸可補血活血,可治療虛寒性腹痛,調經止痛;赤芍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的效果,通常用于治療瘀血引起的疼痛,可散瘀活血;沒藥可散瘀止痛,具有活血行瘀的效果;五靈脂具有解痙止痛、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延胡索有活血、理氣、止痛的功能;制附子可用于治療宮冷、寒濕痹痛;蒲黃入肝經,主氣血,具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甘草可補氣益脾,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共奏溫經散寒、祛瘀止痛之功。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當歸具有有效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且可雙向調節(jié)子宮平滑?。恍≤钕銚]發(fā)油能顯著緩解小鼠子宮平滑肌的痙攣狀態(tài);五靈脂能夠較好地解除子宮平滑肌痙攣;川芎可有效促進血液微循環(huán),對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變;干姜、肉桂具有良好的鎮(zhèn)靜、止痛作用;沒藥、延胡索可有效消炎、鎮(zhèn)痛;附子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甘草能較好地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痙、松弛平滑肌[12~13]。溫針灸通過針刺穴位可通經絡,艾灸時通過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使艾條藥力進入經絡,可以加強機體氣血運行,有效驅除寒濕、調和氣血,改善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促進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疼痛。歸來屬足陽明經穴,鄰近胞官,可調氣血以通經閉,提胞宮以復原位,是治療婦科月經不調的常用穴。關元是任脈上的穴位,在前正中線上、臍下三寸處,是人體四大強壯要穴之一,具有溫補腎陽、調經止帶、益氣補虛的作用,能培補元氣、調節(jié)臟腑功能失調、暖宮驅寒,治療婦科病,如月經不調、痛經。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之交會穴,屬足厥陰脾經。而三陰交經足三陰經與任脈相通,加之三陰交經足少陽腎經又與沖、督二脈相通,因此三陰交最終通過經絡同任沖督三脈、胞宮、小腹相連,具有統(tǒng)攝血液、補腎、生化氣血的作用。對足三里穴進行刺激,可以益氣補虛、強身健體,增強人體免疫力。此外,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方法,可通過補瀉手法起到溫通經絡的作用,所選穴位可以對沖脈、任脈進行調節(jié)。其中,沖脈與足少陰神經具有一定相關性;通過針刺各穴位對胞宮、肝脾腎等進行調節(jié),可疏通氣血,血瘀消散便可減輕疼痛。同時,艾灸的溫熱可對經脈穴位產生刺激,令血管自律運動。另外,艾葉具有祛除寒濕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huán),達到活血散瘀的目的,減輕患者的腹痛癥狀。
綜上所述,少腹逐瘀湯合四逆湯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可以改善患者腹痛癥狀,調節(jié)前列腺素水平,臨床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李丹丹,孫瞾,吳珠,等.加味溫經湯聯(lián)合溫針灸對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患者疼痛介質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世界中醫(yī)藥,2022,17(9):1326-1330.
[2] 鮑美如,時光,張永嘉,等.基于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探討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與原發(fā)性痛經用藥異同[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22,17(2):243-248.
[3] 歐俊釗,柯可,吳凡偉,等.低能量體外沖擊波聯(lián)合"三元氣血針法"針刺治療原發(fā)性痛經氣滯血瘀證的臨床觀察[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2,39(9):2084-2093.
[4] 謝幸.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8.
[5] 羅頌平,劉艷峰.中醫(yī)婦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
[6] 路帥.中藥熱奄包外敷聯(lián)合當歸四逆湯加味內服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21,30(32):3613-3616.
[7] 馬延瑞,呼延芳.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療效及對凝血狀態(tài)的影響[J]. 血栓與止血學,2022,28(3):842-843.
[8] 陳旭軍,王曉欽,王偉強.溫針灸加膏摩治療原發(fā)性痛經(寒凝血瘀型)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通報,2019,18(6):54-56.
[9] 王荔源,原發(fā)性痛經的發(fā)病機制及中醫(yī)藥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2):27-28,55.
[10] 陸煜,馬瑞芬,錢黎.溫針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評價[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8(8):134-136,140.
[11] 張勇,陳玲玲.溫針灸聯(lián)合四逆湯加味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的療效及對患者中醫(yī)證候、血清PGE2和PGF2a水平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21,32(14):1817-1820.
[12] 盧潔,林萍,張榮,等.浮針聯(lián)合少腹逐瘀湯對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成藥,2022,44(2):679-683.
[13] 吳增光,胡鵬,范柏爽,等.少腹逐瘀湯對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大鼠活血作用研究[J].天津中醫(yī)藥,2020,37(8):92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