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涵
(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
大陳島墾荒精神發(fā)源于浙江臺州,其核心內容“艱苦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chuàng)新”是由胡耀邦、習近平兩任黨的總書記先后提煉概括和肯定的,具有非比尋常的政治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1]。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應積極響應黨在新形勢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主動作為,將大陳島墾荒精神等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將對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大陳島墾荒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傳承與發(fā)展,與紅船精神等中國革命精神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在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中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大陳島墾荒精神的傳承發(fā)展,不僅曾親自登上大陳島視察,還兩次給墾荒隊員以及后代回信,稱老墾荒隊員是最可敬的人。浙江臺州作為大陳島墾荒精神的發(fā)祥地和實踐地,積極弘揚新時代墾荒精神,不僅專門成立大陳島墾荒精神研究中心,還將其升華為臺州城市精神,鼓勵大家爭做新時代的墾荒者,在各行各業(yè)以大陳島墾荒精神為指引,以舍我其誰的態(tài)度,敢為人先,奮力拼搏,創(chuàng)造民營經濟新輝煌。
正確把握大陳島墾荒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邏輯,明晰二者關系,既有助于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充分發(fā)揮歷史人文優(yōu)勢,又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發(fā)展。第一,大陳島墾荒史是一部心懷祖國的熱血青年遠離家鄉(xiāng)、奉獻荒島的奮斗史,也是一部不畏艱難、勇于挑戰(zhàn)的創(chuàng)業(yè)史,這些年輕的墾荒隊員所鑄就的大陳島墾荒精神不僅催人奮進、鼓舞斗志,墾荒故事也蕩氣回腸、感人肺腑。因此,大陳島墾荒精神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紅色文化資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撐與精神動力。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培育當代大學生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對大陳島墾荒精神的傳承起載體性作用,切實保障了墾荒精神的落地與踐行。第三,大陳島墾荒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目標一致,都將達到立德樹人的最終目的。因此,二者緊密相連、相互貫通,具有相互融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總書記指出:“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紅色資源星羅棋布,在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百年奮斗的偉大歷程中紅色血脈代代相傳。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著我們黨走過的光輝歷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現(xiàn)了我們黨的夢想和追求、情懷和擔當、犧牲和奉獻,匯聚成我們黨的紅色血脈?!盵2]大陳島墾荒精神正是千千萬萬紅色精神中閃耀的一顆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紀念墾荒歷史的紅色價值、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現(xiàn)實價值,更有在新時期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男乱淮鷫ɑ恼叩挠藘r值。
第一,大陳島墾荒精神的紅色精神價值。大陳島墾荒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偉大建黨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延續(xù),與紅船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脈相承、來之不易、彌足珍貴,共同構成了浙江的“紅色根脈”,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鮮明的紅色精神價值。
第二,大陳島墾荒精神的紅色歷史價值。65年前,第一批墾荒隊員自愿告別親屬、毅然登上荒島,只為在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中發(fā)揮價值,并未考慮海島的荒涼、墾荒的艱辛以及具體收益,他們青春無悔的動人事跡不僅改變了荒島,更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三,大陳島墾荒精神的紅色傳播價值。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經過不懈的努力,陸續(xù)解決了中國人民“挨打”“挨餓”的現(xiàn)實問題,在新的征程中,要著力解決“挨罵”的問題,這不僅需要人為的主觀努力,還要客觀存在的史料及各類具體數(shù)據予以支撐。大陳島墾荒精神作為地方紅色文化,值得被更多的人學習,是宣傳形象的良好素材,具有很好的傳播價值。
第一,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大陳島墾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讓學生加強對大陳島墾荒精神的深入研究,傳承紅色基因、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用墾荒精神凝神聚力、強化精神支撐,塑造充滿正能量的精氣神,更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多元性,為思政課程以及課程思政提供良好素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觀、提升品德修養(yǎng)、堅定文化自信。
第二,提升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效果。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不僅要入耳、入腦、入心,更要立心、強心,使其成為錘煉品格、激發(fā)斗志、永葆初心的重要法寶。作為這一精神的發(fā)源地,傳承和發(fā)揚大陳島墾荒精神是臺州高校的職責所在。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墾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使高校師生深入學習領會墾荒精神的核心內涵與精神實質,堅定信念、樹立信心,也能推進大學生以墾荒精神為指引,錘煉品格、強化內心,使其成為激勵人心的強大精神力量,助推大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爭做新時代墾荒者,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青春力量。
第一,感念歷史,致敬老一輩墾荒者。65年前,墾荒隊員們告別朝夕相處的親人,登上荒島揮鋤開墾,為祖國東海奉獻了熾熱青春,涌現(xiàn)出無數(shù)可敬可佩的墾荒楷模和感人至深的墾荒故事。這些楷模與故事不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淹沒,應被后人學習、紀念、緬懷。盡管現(xiàn)在的高校學生與墾荒隊員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但是他們的愛國情懷、奮斗拼搏、青春熱血卻能跨越時間的界限,打破陌生的藩籬,深深地融合在一起,成為新一代的“墾荒者”。
第二,接續(xù)奮斗,爭做新時代墾荒者。墾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對歷史的尊重與感念,是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在新時期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臅r代新人。發(fā)揮墾荒精神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鑒和啟示作用,使學生充分吸收墾荒精神蘊含的奮斗、奉獻、創(chuàng)新精神,使之成為學生堅持到底、永不言棄的強勁精神激勵與披荊斬棘、戰(zhàn)勝困難的有力精神支撐,不僅助推墾荒精神立心,也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立心。
當前我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節(jié)點,社會矛盾交織疊加,有許多領域亟需墾荒精神凝聚人心,將大陳島墾荒精神切實、高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探索二者融合的實現(xiàn)路徑,使墾荒精神真正達到匯聚力量、強化內心的效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動力。
課堂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學的第一陣地,推動大陳島墾荒精神融入教學活動,不僅僅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還要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的優(yōu)勢,將其融入包含專業(yè)課在內的多種課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其他專業(yè)課程為輔,一體兩翼、兩翼各有側重的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論課處于核心地位。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發(fā)揮“領頭羊”的作用,在課程中形成連貫、縝密的邏輯體系,真正使學生心有所悟、融會貫通,進而身體力行、指導實踐。
2021年,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墾荒隊員登島65周年。在這一極具紀念意義的年份,思政課教師要抓住這一契機,深入挖掘素材、加強宣傳教育,將墾荒隊員面對資源匱乏的劣勢,開拓思路、勇于探索,發(fā)展種植業(yè)、畜牧業(yè),興辦乳品廠、水產品加工廠等加工業(yè),極大增強了大陳島生產力的事跡與精神進行研究,努力打造思政“金課”的同時,提升教育效果,探索出一條適合大學生接受與內化的創(chuàng)新之路。
第一,將墾荒精神寓教于樂,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立足校園,從學生視角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如演講比賽、墾荒精神知識競賽、讀書報告會等,增強學生的參與性,突顯學生在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輕松的校園活動中了解墾荒的時代背景、感受墾荒隊員的愛國熱情,真正理解從震驚世人的“大陳浩劫”到聞名遐邇的“東海明珠”大陳島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于墾荒隊員不畏艱險、不等不靠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繼而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墾荒精神,塑造品格、強化內心。
第二,加強隱形教育,營造具有墾荒精神的校園環(huán)境。大陳島墾荒精神既能反映地方的歷史文化底蘊,又體現(xiàn)著人民的價值追求,指引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融入校園文化,對學生隱形教育有良好效果。如:在校園文化標語、展覽海報以及雕塑建筑等物質載體中融入墾荒精神內容;在學校網站、公眾號、微博中開辟紅色專區(qū)展示墾荒歷史及墾荒精神,打造極具墾荒精神的校園氛圍,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開展線上線下教育。通過短視頻APP、動圖以及漫畫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大陳島墾荒精神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認同感,強化墾荒精神影響力,發(fā)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3]。當今時代,網絡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高校應充分利用這一契機展開線上宣傳,號召學生爭當“墾荒宣傳員”,在網絡中點贊、評論,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墾荒歷史、學習墾荒精神。
第二,區(qū)分學生群體,提高墾荒精神不同受眾認同感。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地域、不同來源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可在新生入學時,利用調查問卷展開摸底調查,對于外省及省內不了解墾荒精神的學生,鼓勵他們加入大陳島墾荒精神相關社團;對于大一、大二學生,以普及教育、課堂教學為主,對于大三、大四學生以鞏固內化、實踐教學為主。通過一系列針對性措施,使學生認同大陳島墾荒精神,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一,賡續(xù)墾荒傳統(tǒng),培育墾荒新人,要以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基。新時代大學生傳承艱苦創(chuàng)業(yè)優(yōu)良傳統(tǒng),用實干踐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堅持墾荒精神立心,凝聚強大精神力量;堅定道路自信,把握時代脈搏,將墾荒精神學深悟透、力踐篤行,努力走好新時代墾荒路。
第二,賡續(xù)墾荒傳統(tǒng),培育墾荒新人,要以奮發(fā)圖強為槳?!澳嫠兄塾昧?一篙松勁退千尋”,墾荒精神是墾荒隊員幾代人一鼓作氣、接續(xù)奮斗的思想結晶。他們的奮發(fā)圖強如同船之雙槳,是向前行進的動力與底氣,而這種攻堅克難、永不放棄的精神跨越時間和空間,指引高校師生完成屬于自己光輝的墾荒使命。
第三,賡續(xù)墾荒傳統(tǒng),培育墾荒新人,要以無私奉獻為舵?!按蠛:叫锌慷媸?,萬物生長靠太陽”,墾荒隊員擔負著墾荒戍邊的責任與使命,在象征著墾荒精神的巨輪里,如同英勇頑強的舵手在大海中劈波斬浪、勇往直前。新時期大學生應永立墾荒之志、接續(xù)墾荒之力,以墾荒精神立心為引導,以無私奉獻為初心,獻身事業(yè)、不負韶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能量。
第四,賡續(xù)墾荒傳統(tǒng),培育墾荒新人,要以開拓創(chuàng)新為帆。船欲遠航先揚帆,人欲成事重創(chuàng)新。新時期的墾荒人在防疫過程中率先向全國推出“健康碼”、首創(chuàng)“五色疫情圖”,充分利用無人機、“AI+云技術”的熱成像體溫檢測為科學精準防控疫情貢獻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