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迪
(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關注青年也就是關注祖國的未來。在青年群體中,大學生不僅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相對優(yōu)秀的組成部分。新時代的大學生成長在國家逐漸繁榮、社會日益富裕的環(huán)境里,這樣的成長“順境”,一方面有利于大學生順利地成長,另一方面也會因為其成長中缺少生活的艱苦歷練而帶來抗壓能力不強的問題,尤其在情感方面缺少“挫”而不“折”的韌勁,這是需要教育界給予充分關注的時代課題。
馬斯洛曾經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人的需要由低級向高級遞進的層次。人們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之后,會主動尋求更高層次的需要——精神需要。精神需要中必然包含著情感的需要,情感皈依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是主體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價值為主要對象的一種自我感受、內心體驗、情境評價、移情共鳴和反應選擇。”[1]心理學通常把情感描述為穩(wěn)定性強、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高級感受。根據(jù)情感對人的生活影響的正面性或負面性的性質,人們可以將情感劃分為積極的情感和消極的情感。積極的情感可以塑造個體良好品質,提升人格,尤其是當人遇到挫折、身處逆境時可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支持;相反,消極的情感則會導致人萎靡不振、精神崩潰,不利于人的身心發(fā)展,也必然影響到人的生活和工作。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客觀基礎,所以,馬克思說“人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人在社會關系中生活,人的情感也在社會關系中產生,所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正是說明,愛與恨的情感其實是有其社會關系之根源的。依據(jù)人們在社會中結成的不同的關系性質,我們可以大致地把人的情感劃分為:親情、友情和愛情。這些是經過時間的積淀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大學生們正處于人生飛速成長期,對情感有著強烈的需要。親情、友情和愛情,猶如大學生生活和生命的“必需品”“保健品”和“營養(yǎng)品”。
親情,猶如大學生成長中的“必需品”。親情是有一定血緣關系的人員之間形成的感情,它是每個人最先感知和形成的情感,對身處親情之“網”中的每個人的影響具有長期性和滲透性。家庭是生命的發(fā)源地,也是親情培育的最初場域。和諧的家庭會孕育溫暖的親情,在溫暖的親情陪伴下成長的大學生,能夠養(yǎng)成尊老愛幼、關心他人、體諒他人等美好品德,容易形成樂觀、開朗、和諧的性格。親情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己能否健康成長,還將影響到大學生對愛情的看法,甚至影響到對未來新家庭的組建。
友情,猶如大學生成長中的“保健品”。人的本質既然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那就說明,每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必然要同他人進行交往,而友情正是人們在各種各樣的社會交往活動中產生的不同于家庭成員親情的另外一種感情。大學生有幾乎相同的年齡,生活中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也容易形成相近的價值觀念,彼此間容易產生情感的共鳴,在與有情感共鳴的朋友交往中獲得作為一“類”人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情感對成長中的大學生而言,明顯具有不同于小學生、中學生和研究生的那樣的重要性,因為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在不斷凸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等正在形成,而此時的大學生大多離開父母獨自在校園里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距離的形成,與父母的溝通越來越少,朋友便成為最佳的傾訴對象。良好的友情有助于大學生得到情感滿足,心情舒暢;在其情緒低落或者遇到困難時,良好的友情可以消除大學生的孤獨無助感,撫慰受傷的心靈,哪怕是來自朋友的一句鼓勵話語甚至是一個眼神,都能給他們的精神以極大的支持。
愛情,猶如大學生成長中的“營養(yǎng)品”。愛情通常是指男女之間相互愛慕思戀之情,這是不同于親情和友情的一種能夠激發(fā)人的生命活力的強烈情感,尤其是青年人的愛情,熱烈和容易萌發(fā),誠摯而令人向往,而大學校園里的愛情更是令無數(shù)大學生心醉其中。愛情對大學生而言有著獨特的魅力,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都吸引著她或他。愛情不僅基于生理和情感的需要,還要求雙方在價值觀念、責任義務等方面情趣相投。美好的愛情讓男女雙方彼此欣賞和認可,相互鼓勵和扶持,彼此包容,它既可以給大學生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為彼此精神生活提供養(yǎng)分,又能促進其在愛情中成長和成熟。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親情、友情、愛情的滋養(yǎng)。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由不成熟向成熟轉變的特殊階段,此時的青年人情感豐富,也最容易出現(xiàn)情感困惑,產生情感挫折。面對情感挫折,有的大學生“越挫越勇”,有的大學生“易挫易折”,有的大學生“一挫不起”。
1.親情挫折的危害
家是生活的港灣,家庭中孕育的親情應該是溫暖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也逐漸凸顯,和父輩們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差異性顯現(xiàn)出來,由此而產生分歧、發(fā)生沖突再所難免。在家庭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的大學生的父母從自己的觀點和經驗出發(fā),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無視子女的感受,導致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沖突;有的大學生與父母發(fā)生口角爭吵,和父母開展冷戰(zhàn),甚至節(jié)假日都不愿回家而疏遠父母;有的大學生因家庭經濟狀況而埋怨父母,親情關系緊張。家庭不和諧無法使孩子體會到情感的美好,特別是生活在夫妻關系緊張、父愛或母愛之情感缺失的家庭,這樣的大學生大多自卑敏感,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人交流,情感脆弱且容易走極端。據(jù)報道,某校學生小林常因生活、學習瑣事與母親發(fā)生爭執(zhí),在和母親的一次爭吵中,小林無法忍受母親的辱罵,殘忍地用刀將母親砍死。原本溫暖的親情在一次次爭吵中逐漸變得冷漠,小林砍殺的不止是本該溫暖的親情,還有自己的未來。
2.友情挫折的危害
離開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開啟陌生的校園生活,來自不同地區(qū)、具有不同生活習慣的大學生,渴望在友情中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但是友誼之船并非總是一帆風順、劈波斬浪而不顛覆。四年的校園生活,與他人產生摩擦和情感沖突總是難免。成長在新時代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享受著家庭的萬千寵愛,性格鮮明,為人敏感,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向周圍尋求的是滿足自己的需求,遇到問題缺乏冷靜的態(tài)度,不能理性地客觀分析情況,妥善地解決問題,有時會導致朋友之間的矛盾升級,甚至是發(fā)生校園暴力或慘案,給大學生自身和學校乃至家庭都帶來消極的影響甚至是嚴重的后果。比如,某校的一位大學生因為生理缺陷,一直懷疑同學用鄙視的“有色眼鏡”看待自己,終日心神不寧,精神壓力過大而導致了抑郁。而人們周知的“馬加爵案件”“復旦投毒案”事件等,其起因皆是朋友間微不足道的小摩擦,由于當事人不能正確地對待友情挫折,最終釀成了害人害己的苦酒,走向了犯罪深淵。
3.愛情挫折的危害
愛情雖然美好,但需要用心呵護,才能讓愛情之花鮮艷,散發(fā)出激勵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奮進的力量。但是,大學生畢竟年青,加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不良風俗或錯誤思潮的影響,特別是消費主義思潮、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影響,戀愛中消費的“從眾攀比”、情感上的“只在乎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等隨意性,為戀愛和感情的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埋下不確定的因素,遇到一件小事不如意、不順心就可能讓愛情遭遇挫折。大學生在愛情遇到挫折后會產生諸多負面的問題,比如,有的大學生在與異性交往中分不清何為友情、何為愛情,產生思想困惑;有的大學生面對心儀的對象缺乏表達的勇氣,壓抑自己的內心情感而導致情感扭曲;有的大學生不知道如何拒絕異性追求,內心充滿矛盾和糾結……當這些小事遇到爆發(fā)的觸媒時,輕則引起情感波動,影響雙方的學習和生活,重則引發(fā)導致人身傷亡的惡性事件。
挫折是“人們在某種動機的推動下,在實現(xiàn)目標的活動中,遇到了無法克服或自以為是無法克服的障礙和干擾,使其需要或動機不能獲得滿足時,所產生的緊張狀態(tài)和消極的情緒反應”[3]。大學生情感挫折是指大學生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緒狀態(tài)和反應。大學生情感挫折并不鮮見,而因為情感挫折引發(fā)的悲劇事件更是時有發(fā)生。不論是親情挫折、友情挫折或是愛情挫折都有礙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大學生順利成長,分析大學生情感挫折的原因,對癥下藥,是我們必須正視的課題。造成大學生情感挫折的原因眾多,從挫折的來源維度,我們可以大致地將其劃分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大方面。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既是大學生生活和成長的第一場所,也是塑造大學生情感、意志、品德的“第一所學?!?。家長的道德品質、價值觀念、教育方式等影響著隨其成長的大學生。新時代大學生的父輩們,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將大量的精力和財力都投入到子女的知識學習之中,相比較而言,父母對性格、品德、人際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關注較少,因而,對子女在情感挫折方面的自覺的教育和訓練也就不會太多,同時,出于“憐愛”心理,很多家長也不忍讓自己的子女遭遇因挫折而帶來的痛苦。這種雙重作用,使得作為子女的大學生在情感挫折方面接受的教育引導、實際鍛煉等都比較少。進入大學校園,父母的“憐愛”不能以身邊的現(xiàn)實行為存在了,在這種父母的關心行動“缺場”的情況下,容易將大學生潛在的脆弱的情感挫折能力顯現(xiàn)出來,于是,在大學校園里就不難見到因為各種各樣的情感挫折而“受傷”無助的大學生,以及由于這種“受傷”而出現(xiàn)的各種各樣的負面行為。
大學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前的“最后一所學校”,對大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增長、情感和做人的成熟都至關重要。學校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同時肩負著立德樹人的使命。雖然我國的大學教育理念是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現(xiàn)實中的教育往往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失衡。比如,重智力和品德的培養(yǎng),輕心理素質的訓練;強調理想的理論教育,忽視現(xiàn)實的鍛造磨煉;注重理性判斷能力培養(yǎng),疏忽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等。這種教育不僅存在“高分低能”的問題,也會出現(xiàn)理論知識水平方面的智商高而對人對事處理方面的情商低的問題,這里的“情商”不僅是不會待人接物,也表現(xiàn)在情感表達和處理中的程度和韌度不高、不足的問題,一旦學生在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復雜的人際關系時,容易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產生落差和挫折。
就大學生自身而言,其情感挫折主要與他們的情感認知偏差、所處的人際關系復雜以及挫折承受力不足有關。
有的大學生情感認知中有偏差。認知是指人對周圍事物的看法和觀點。個體能否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決定于其頭腦中的認知結構。[4]大學生的認知結構處于不斷完善之中。大學生情感認知偏差主要表現(xiàn)為:“自我”認知偏差。成長的“順境”往往給大學生一種錯覺,似乎這個世界就是為他/她而存在的,沒有什么他/她的需要不能被滿足。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缺乏客觀的自我評價,一旦達不到自我設定的標準或需要就很容易出現(xiàn)挫折感,甚至用夸大的、以偏概全的方式認識問題,引發(fā)內心的緊張和焦慮,產生消極情緒和行為。
人際交往缺乏情商。親情、友情、愛情情感的表達都離不開相互間的靈活溝通,靈活的溝通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而靈活的溝通需要有一定的“情商”和方法。獨生子女家庭結構中成長的大學生,自尊心強、好勝心重,習慣于收獲關心和愛護,把親人、友人和相愛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不僅不知行動上的回報,也不知語言上的情感表達。這種不善于表達,不僅表現(xiàn)在家庭之中,也表現(xiàn)在同學或戀人之間,一旦情感方面出現(xiàn)問題,就會抱怨“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而不會這樣的反思“受傷為什么不應該是自己”。另外,信息時代人們的交流方式由傳統(tǒng)的“面對面”發(fā)展為“手機對手機”,智能設備為人們交流提供便捷,但先進的設備并不能準確地傳遞情感的溫度,有時候一個標點符號都可能給對方帶來誤解,由此造成情感上的不應有的“挫折”。
承受情感挫折的張力不夠。新時代大學生成長在國家逐漸繁榮、社會日益富裕的“順境”中,家人用無微不至的保護與關愛筑起了“溫室”。從小衣食無憂,成長道路幾乎順暢無阻,偶遇風雨又有父母為其遮風擋雨,他們沒有艱苦歷練的機會,缺乏頑強的意志品質,優(yōu)越的成長環(huán)境反而造成了部分大學生情感脆弱的“玻璃心”。有些情感糾葛,在經歷過挫折的人看來,不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對沒有經歷過挫折或者承受挫折能力弱的大學生看來,那就是“天塌下來了”,這種挫折承受能力偏弱的大學生難以用理性的方式面對情感挫折,有的遇事不知所措,有的則是茫然和困惑,有的更是情緒易沖動,甚至是害人害己,做出異常行為,最終走向犯罪的道路。
情感挫折不僅給大學生帶來思想困惑、精神痛苦,還會引起異常行為,因此,我們有必要關注大學生的情感挫折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觀,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磨練情感意志,提升大學生承受情感挫折的能力。
大學是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關鍵場所。健康的情感觀念,是合格大學生應該必備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而現(xiàn)實中大學生因情感挫折而走向極端的案例一再發(fā)生,說明高校在對大學生情感教育方面仍有極大的提升空間。就學校教育之情感教育而言,可以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親情、友情、愛情”的專題性教育,或者把情感教育與各學科教學相融合,通過隱性的方式潛移默化地進行正確的情感觀念引導,讓大學生分清不同情感的內涵和本質、作用和意義、責任和義務,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觀——情感是雙向的,不僅僅是接受來自于他人的關愛,也應該給他人以關愛。付出愛心和懂得感恩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能夠處理好自己和他人、個人和社會、情感與責任的關系,才能理性而不失溫度地正確對待親情、友情和愛情。
大學生的情感啟蒙始于家庭,家庭是情感教育的最佳場所。家長要轉變重知識輕素質的教育觀念,與時俱進,緊跟大學生成長的需要,既要重視大學生的智力因素,也要關注非智力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子女在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的情感需求及其情感狀態(tài)。家長要做大學生情感處理的示范者,營造良好的親情氛圍,在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中引導子女的成長。同時,要關心大學生的交友情況,給出合理的情感處理的建議,引導大學生與不同類型和不同性別的朋友適當而和諧地相處。
大學生正處在獨自處理人際關系糾葛并逐漸走向情感成熟的關鍵期,一方面面臨著學習、生活、就業(yè)等多方壓力,另一方面對親情和友情嚴重依賴、對愛情熱烈期待。他們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在快速增長,但與其他人的溝通方法和技巧卻在初步學習和慢慢積累之中,“三觀”尚不成熟和穩(wěn)定,更易受外界影響,易觸發(fā)情感的挫折,不能理性應對從而劍走偏鋒。鑒于此,學校要注重訓練大學生正確地對待親情、友情和愛情。首先,要教育大學生學會善待親情。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父母始終用一顆無私的心撫育子女,我們要常思父母不易,心懷感恩,學會尊重父母、真正地關心父母、愛護父母?!盀貘f反哺,羊羔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父母養(yǎng)育之恩,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理應將感恩記于心、敏于行。其次,要學會以寬容之心善待友情。與真誠的朋友相處,可以收獲歸屬感和安全感,心靈得到慰藉。但也要知道,校園不是家庭,每一個大學生都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所在,沒有誰比誰優(yōu)越,也沒有誰比誰低劣,唯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來自不同家庭、擁有不同性格的同學才能成為朋友,才能擁有持久的友情。再次,要學會呵護愛情。愛情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需要雙方用心經營,不能以占有對方的心態(tài)、以驅使的態(tài)度要求對方。真正的愛情是責任,是對對方的愛護,是激勵雙方努力學習、踏實做事、善待別人的為善精神。學校要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價值觀,學會理性面對感情,學會擔當,在愛情中共同成長。
學校要重視大學生的挫折教育,所謂“挫折教育就是教育者以增強受教育者的適應能力和堅強意志為目的,根據(jù)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運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幫助受教育者正確對待挫折,并且通過有意識地設置困難或障礙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挫折承受力和自主力的活動”[5]。這種教育不能滿足于知識性的講解,更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能夠真正對大學生抗挫折能力有實實在在的幫助。首先,要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講清楚對待情感的道理。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培養(yǎng)大學生用辯證法的眼光分析解決現(xiàn)實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挫折。明白挫折對于人生成長也有積極意義,從而以積極的心態(tài)直面挫折。其次,引導大學生“扣好人生中第一??圩印薄@硐胄拍钍羌钊藗兦斑M的風帆。胸懷大志,就不會拘泥于交往中的細枝末節(jié),不會因為家長里短而導致這樣或那樣的怪罪與不快,也不會因為什么蠅頭小利、雞毛蒜皮而傷害情感。再次,進行實際磨煉?!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學生挫折承受力的提升,不僅需要理論的引導,還需要實踐鍛煉。學??梢越M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鍛煉,寓挫折教育于活動之中,在實踐中磨練大學生的意志,使其形成積極樂觀、堅韌頑強的品質。比如,可以制造某些情境,或者讓大學生自己擔當情感問題的調解人。讓大學生在感受自己或他人的情感挫折中學會解脫和超越,從而積累處理情感挫折的經驗,從總結經驗中摸索規(guī)律,走向成熟。
除此之外,學校還要做好大學生情感挫折的保護工作,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大學生受到情感挫折刺激通常引發(fā)消極情緒。“個體的情緒處于消極狀態(tài)下時,更容易使人喪失信心和希望,將這種情緒擴大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一些本來微不足道的事情上體驗到挫折感?!盵4]這種情緒輕則影響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學習,重則影響心理健康,產生心理疾病。及時發(fā)現(xiàn)并開展心理咨詢,是對遭遇情感挫折的大學生的有效保護。通過心理咨詢疏導,可以排解大學生緊張焦慮的情緒,緩解其心理壓力和挫折情緒,幫助其渡過情感挫折的危機階段。
總之,新時代大學生正處在兩個百年的交匯的特殊歷史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yè)的人生際遇,也肩負著實現(xiàn)“中國夢”的光榮使命,關注新時代大學生的情感挫折,引導其在情感上逐步走向成熟,增強其“挫”而不“折”的抗壓張力,既是對大學生個人的身心健康的呵護,也是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歷史使命,這是值得每一位高校教育者為之付出百分之百努力的立德樹人的偉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