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敦煌唐寫本明《詩》習業(yè)策殘卷讀釋

        2022-03-18 12:38:36
        關鍵詞:殘卷毛詩詩論

        陳 飛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234)

        英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文獻“S6082”,是一件彌足珍貴的唐寫本殘卷(以下簡稱“殘卷”),內地尚未見有專題性研究。鄭阿財《敦煌本〈明詩論〉與〈問對〉殘卷初探》(1)鄭阿財:《敦煌本〈明詩論〉與〈問對〉殘卷初探》,《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印行,1999年。率先討論,劉波、林世田于《普林斯頓大學藏吐魯番文書唐殘卷經(jīng)義策殘卷之整理與研究》(2)劉波,林世田:《普林斯頓大學藏吐魯番文書唐殘卷經(jīng)義策殘卷之整理與研究》,《守藏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1年。中有所推介,皆有所不足及待發(fā)之處,茲略陳淺見,就正于方家同好。

        一、識讀

        殘卷(黑白圖版)載于《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jīng)以外部分)第十卷(3)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敦煌古文獻編輯委員會,英國國家圖書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所:《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jīng)以外部分)第十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4頁。,又見《敦煌寶藏》第五輯第四十五冊(4)黃永武:《敦煌寶藏》(第五輯:第四十五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第19頁。。殘卷左右漫漶殘缺,存文字十行,第1-5行上下部、第8行下部、第9行上下部、第10行全部,漫漶尤甚,僅第6、7、8行相對完整。其文字墨跡多有上下疊錯者,上層濃重,下層輕淡,疑為底頁上透所致;間有小字、涂抹、線劃等,使得讀識愈加不易。茲據(jù)殘卷分行讀識,并與鄭文相參校。鄭文讀識部分無句讀(僅用省略號代表缺字,另有一處逗號),行序(標號)為:“5、6、7、8、9、6、7、8、9、10”,疑有誤。茲改從“1”起順序標號。殘卷之缺字,用“□”表示;不詳字數(shù)缺字,用“□/ ”表示;破損、變形等待定字,置于“□”內;酌加正補字,置于“〔〕”內。

        (前缺)

        7.近代,而不‘風’不〔‘雅’〕? 答曰:康成“邇〔及〕商王,不‘風’不〔‘雅’〕”者,言非謂□

        10.□/ □王之□/

        (后缺)

        第1行,鄭文作:“……皆是待不得言不得待與不得……”案:殘卷此行前部殘缺字數(shù)不詳?!敖浴鄙嫌卸?,上一字漫漶模糊,隱約似“教”或“政”;下一字僅存左部,疑為“成”。“與”字,殘卷模糊變形,不能辨識,存疑待定?!暗醚圆弧比肿髠扔休p淡線劃。(后)“得”,殘卷右部模糊,疑為“待”。其下有一字模糊難辨,其下殘缺字數(shù)不詳。

        第2行,鄭文作:“……問第明詩論明論詩得……”案:殘卷此行前部殘缺字數(shù)不詳。“問”字中間“口”漫漶為墨點?!暗凇睘椤捌H”頭,下部模糊;其下有“也”字,筆墨輕淡,字形稍小,疑為底頁透上者。鄭文“得”,殘卷似“待”;其下一字模糊變形,疑為“得”。“詩待”二字右側有兩小字,筆墨輕淡;“待得”之下有一字,僅存上部,不能讀識;其下殘缺字數(shù)不詳。

        第3行,鄭文作:“……之書也故能興詠歌而含金石動者……”案:殘卷“之”,字形略小,其右部似尚有筆劃,不能確定;其上有一字損缺殆盡;又其上殘缺字數(shù)不詳。“含”,疑為“合”之誤寫或變形?!皠印毕乱蛔?,損缺右下部,鄭文作“者”,疑為“天”;其下有一字,損缺殆盡,據(jù)文義推測應為“地”;其下殘缺字數(shù)不詳。

        第4行,鄭文作:“……表性情之哀樂上以宣皇王之德化……”案:殘卷“表”上有二字,損缺右部,隱約似“故在”;其上殘缺字數(shù)不詳?!盎省鄙峡斩?,所空處有輕淡字跡似“宣”。鄭文“化”,殘卷漫漶大部,僅余上端,疑為“政”或“教”;其下殘缺字數(shù)不詳。

        第5行,鄭文作:“……乃總四始而□憲□序六義而敦風雅將以誡……正邪”。案:殘卷“乃”上一字,損缺上端,隱約可辨為“遂”,其上疑殘缺一字。(前)“而”下三字,漫漶變形,難以辨識,中間一字似“憲”(鄭文作“憲”);其上一字模糊變形,似“統(tǒng)”;其下一字左部模糊不清,似“綱”,皆疑不能定。此三字有圈涂,左側有兩小字,筆墨輕淡?!岸仫L雅”三字左部,有重筆涂劃,“敦”字左部模糊,右部似“殳”,不能確定?!罢]”之左部模糊,其下一字漫漶莫辨;其下殘缺字數(shù)不詳?!罢啊倍致褡冃?,“正”字尤甚,疑為“止”。

        第6行,鄭文作:“謂之詩者敷陳之義 問曰唐虞遠于商復有詠有歌何以商王”。案:殘卷“問”上空兩格(鄭文空三格),空處有一字似倒置之“周”。鄭文“于”,殘卷下部模糊變形,疑為“荒”。鄭文(前)“商”,疑為“尚”。“有詠”及“歌”,皆與下(底)層字跡重疊。

        第7行,鄭文作:“近代而不風不雅 答曰康成邇乃商王不風不雅,□者言非謂無”。案:殘卷(前)“雅”,左部漫漶,似“種”,蓋“雅”之訛寫或筆誤。“答曰”之上空兩格,二字與其下“康”漫漶一片,難以確定。“康成”,當為鄭玄之字,其《詩譜序》曰:“邇及商王,不‘風’不‘雅’”,殘卷此句蓋據(jù)其文(詳下),故疑“康成”下奪“云”或“曰”;“邇”,殘卷作“邇”;“乃”疑為“及”之訛寫或筆誤。(后)“雅”,殘卷作“種”,蓋“雅”之訛寫或筆誤;其下有一字似“稱”,漫漶一團,疑似抹去?!胺N稱”右側有兩小字,不能辨識?!爸^”下一字,模糊變形,不能辨識。

        第8行,鄭文作:“風無正言(無雅)采詩之日正得篇目為文未備不足稱雅稱風故言不風…”案:殘卷(前)“無”,損缺左部,隱約可辨右部似“無”,疑為“既”。其下一字損缺左部,鄭文作“正”,難以確定;此字與其下“言”字之間右側有小字“雅”,復有線條下拉至“之日”右側。鄭文(后)“正”,殘卷似“心”,疑為“止”?!叭罩沟谩比钟覀扔袃芍寥齻€輕淡小字,不能辨識。鄭文“風”,殘卷損缺殆盡,僅存一劃,蓋據(jù)文義推定;其下二字漫漶不可見,鄭文作“…”(半個省略號),據(jù)文義應為“不‘雅’”。

        第9行,鄭文讀作:“…………文義不足遂言不風不雅文王之詩于帝…………”案:殘卷(前)“文”,左部模糊;其上一字,損缺左邊大部,疑為“終”;其上殘缺字數(shù)不詳,鄭文作“…………文”(兩個省略號)?!把拧?,殘卷作“種”,疑為“雅”之訛寫或筆誤;其右側有一輕淡小字,難以辨識?!暗邸毕乱蛔郑瑩p缺殆盡,不能辨識;其下殘缺字數(shù)不詳,鄭文作“帝…………”(兩個省略號)。

        第10行,鄭文讀作“……………………………………………………王之…………”案:“王”上二字漫漶難辨,其上殘缺字數(shù)不詳,鄭文用十個省略號;“之”下殘缺字數(shù)不詳,鄭文用兩個省略號。

        二、題稱

        殘卷的標題或稱謂,《英藏敦煌文獻》標作“明詩論”,《敦煌寶藏》標作“論詩經(jīng)風雅”。鄭文亦作“明詩論”,并云:“英國翟理斯編號7302,著錄作‘有關《詩經(jīng)》的考試問答’;又《倫敦藏敦煌漢文卷子目錄提要》,作‘詩論’。劉銘恕《斯坦因劫經(jīng)錄》(案:原為單書名號)著錄作‘論風、雅’?!?5)鄭阿財:《敦煌本〈明詩論〉與〈問對〉殘卷初探》,《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09-310頁。此外,劉文還提到:“施萍婷《敦煌遺書總目索引》‘論風、雅九行’……各家擬名均準確指明其內容與《詩經(jīng)》有關,但均未能明確指出其性質為策問,故本文不取,而以‘《詩經(jīng)》對策殘卷’稱之?!?6)劉波,林世田:《普林斯頓大學藏吐魯番文書唐殘卷經(jīng)義策殘卷之整理與研究》,《守藏集》,第101頁。如此則有以下七個題稱:1.《明詩論》;2.《論詩經(jīng)風雅》;3.《有關〈詩經(jīng)〉的考試問答》;4.《詩論》;5.《論風、雅》;6.《論風、雅九行》;7.《〈詩經(jīng)〉對策殘卷》。這七個題稱,約為四類:其一,題作《明詩論》《詩論》,蓋“摘字命篇”,簡單直接,便于識別,但于性質、內容、形式(文體)等,則顯示不夠。其二,題作《論詩經(jīng)風雅》《論風、雅》,重在表意,主題突出,但于性質、形式亦顯示不夠,且欠全面和準確,因“風雅”既非其內容之全部,亦非其之主旨之所在。其三,題作《論風、雅九行》,是“論風雅”與“九行”的結合,兼顧主題與形式,然“風雅”之不足既如上,“九行”亦與殘卷不盡相符(應為十行)。其四,題作《有關〈詩經(jīng)〉的考試問答》《〈詩經(jīng)〉對策殘卷》,指明“性質”,兼及文體,但稱“考試”“對策”,皆不夠準確和全面。

        細審殘卷,其第1行和第10行殘缺太多,可暫置不論;即就中間部分而言,亦含兩條(道)問答:其一為“問第……謂之詩者,敷陳之義”部分,是言“《詩》”之功效;其二為“問曰……文王之詩”部分,是言“不‘風’不‘雅’”,故就“內容”而言,實不限于“風雅”;就“旨趣”而言,并非正面闡說“風雅”,而是從“反面”討論(商王何以)“不‘風’不‘雅’”。至于殘卷之“性質”,鄭文將“問曰”以下皆視為“經(jīng)義之策”,并云:“殘卷中保存了明經(jīng)考試策問的模擬題目與作答的寶貴材料?!?7)鄭阿財:《敦煌本〈明詩論〉與〈問對〉殘卷初探》,《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11-312頁。“就其內容而言,乃屬經(jīng)義問答之策,而非時務策。其作用很明顯的是明經(jīng)考生為準備筆試,或準備口試所作的事前練習?!?8)鄭阿財:《敦煌本〈明詩論〉與〈問對〉殘卷初探》,《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24頁。劉文則將“問曰”以下稱作“《詩經(jīng)》對策殘卷”,并云:“策題以‘問曰’開頭,以‘答曰’引出答策……這些跡象都表明,它很可能也是學生習作之類的文獻?!?9)劉波,林世田:《普林斯頓大學藏吐魯番文書唐殘卷經(jīng)義策殘卷之整理與研究》,《守藏集》,第101頁。皆有所得,亦皆有所不足。

        先說“對策”,約有三義:一為泛指,如就某難題提出對策,即解決問題之辦法、策略。二為專指,僅為“試策”活動中應試者一方的對答活動及其結果——對策文本,另一方則為主試者設問活動及其結果——策問文本。故就一個完整的試策活動或一篇完整的試策文而言,乃是“策問+對策”的統(tǒng)一體,則“對策”僅為其中的一部分。三為特指,如王定保所言:“兩漢之制,有‘射策’‘對策’。二義者何?‘射’者,謂列?于幾案,貢人以矢投之,隨所中而對之也;‘對’,則明以策問授其人,而觀其臧否也,如公孫弘、董仲舒,皆由此而進者也?!?10)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試雜文》,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9頁。則“對策”特指一種策題授受方式——明授其人。此方式在漢代多用于詔制求賢(唐稱“制舉”),后世亦用于???11)陳飛:《唐代“射策”與“對策”辨略》,《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而殘卷既有“問曰……答曰……”部分,則為“策問+對策”統(tǒng)一體,故不宜單稱“對策”或“策問”;其策題是否“明授”,今已不得其詳,但可以確定非詔制(制舉)試策,故亦不宜稱“對策”。

        所謂“性質”,蓋指文體屬性及其目的用途之類。殘卷(“問第”之下)雖以“明詩論”起首,但其文體并不屬于“論”,而是“試策”,更準確些說,屬于“私試策”?!八皆嚒迸c“官試”相對。“官試”主要是指各級官府或學校的“舉送”考試與中央官府的最高考試。“私試”語見唐人李肇《唐國史補》:“進士為時所尚久矣……群居而賦,謂之‘私試’。”(12)李肇:《唐國史補》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56頁。此指進士科修業(yè)者為應備官試而相聚寫作(切磋)詩文,亦泛指所有為應備官試而進行的作文練習、模擬考試之類。白居易云:“日者又聞親友間說:禮、吏部舉、選人,多以仆私試賦、判傳為準的。”(13)白居易:《與元九書》,朱金城:《白居易集校箋》卷四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793頁。此“私試”則兼指應備(禮部試“舉人”)之“賦”和(吏部試“選人”)之“判”。殘卷除劉文所指出之“答策之末不用‘謹對’作結。此殘片抄寫較草率,且有修改的痕跡:寫卷多誤字,如‘邇及商王’誤作‘邇乃’,‘雅’作‘種’等;有誤倒,第2行‘明論詩’為‘明詩論’之倒,行間有乙倒符;又有涂改”(14)劉波,林世田:《普林斯頓大學藏吐魯番文書唐殘卷經(jīng)義策殘卷之整理與研究》,《守藏集》,第101頁。等處外,還有結構粗略、表達簡率,時有小字插入以及線劃、涂抹等,皆可證其并非正規(guī)官試之作,而是水平不高的私試策。然而若徑稱其為私試策,則未免過于籠統(tǒng)。

        看來諸家題稱各有所重與所得,亦有所不足,仍有待進一步斟定。筆者所擬,詳見下文。

        三 、釋文

        殘卷的主體部分為兩條問答,先說第一條。“問第”,若文字讀識不誤,則頗費解;強解之,“第”疑為人名,或為“弟”之訛寫,可理解為受“問”之人,即答策者。在吐魯番出土唐寫本習業(yè)策殘卷中,有多處顯示對策人名,如“慈第對”“橋敏對”“智力對”(15)劉波,林世田:《普林斯頓大學藏吐魯番文書唐寫本經(jīng)義策殘卷之整理與研究》,《守藏集》,第101-102頁。,但尚未見在策問中顯示受問人名的情況。

        “明詩論”,而應理解為“明《詩》論”(動賓結構)。此處之“明”,當讀如“明經(jīng)”之“明”?!霸姟?,則為“《詩》”,更具體說是指“《毛詩》”?!罢摗?,則為關于《詩》的論說或理論,主要指《毛傳》《鄭箋》《孔疏》對《詩》的闡說,而集中體現(xiàn)于《毛詩序》(包括大序、小序,簡稱《毛序》)、《詩譜序》(簡稱《鄭序》)及《〈毛詩正義〉序》(簡稱《孔序》),而非一般之“詩論”。故其下三字“明論《詩》”,亦當循此理解,而非誤倒。其下“待得……書也”,殘缺不可解。其下“故能興詠歌而〔合〕金石,動天地……故在表性情之哀樂,上以宣皇王之德政……遂乃總四始而統(tǒng)憲綱序六義而敦風雅,將以誡……止邪……謂之詩者,敷陳之義”一段,當為“答策”文字,雖殘損間斷,尚可略窺大意,當與《孔序》有關,其文曰:

        夫詩者,論功頌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訓。雖無爲而自發(fā),乃有益于生靈。六情靜于中,百物蕩于外;情緣物動,物感情遷。若政遇醇和,則歡娛被于朝野;時當慘黷,亦怨剌形于詠歌。作之者所以暢懷舒憤,聞之者足以塞違從正。發(fā)諸情性,諧于律呂。故曰:感天地、動鬼神,莫近于詩。此乃詩之爲用,其利大矣!

        若夫哀樂之起,冥于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故燕雀表啁噍之感,鸞鳳有歌舞之容。然則詩理之先,同夫開辟;詩跡所用,隨運而移。上皇道質,故諷諭之情寡;中古政繁,亦謳謌之理切;唐、虞乃見其初,犧、軒莫測其始。于后時經(jīng)五代,篇有三千。成康沒而頌聲寢,陳靈興而變風息。

        先君宣父,厘正遺文,緝其精華,褫其煩重。上從周始,下暨魯僖,四百年閑,六詩備矣。卜商闡其業(yè),雅、頌與金石同和……(16)趙乾葉,等:《〈毛詩正義〉序》,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261頁。

        將殘片文字與此對照,可列為下表:

        殘卷摘要《〈毛詩正義〉序》摘要故能興詠歌而〔合〕金石雅、頌與金石同和動天地……感天地、動鬼神,莫近于詩故在表性情之哀樂發(fā)諸情性,諧于律呂……若夫哀樂之起,冥于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上以宣皇王之德政若政遇醇和,則歡娛被于朝野……上皇道質,故諷諭之情寡遂乃總四始而統(tǒng)憲綱,序六義而敦風雅上從周始,下暨魯僖,四百年閑,六詩備矣將以誡……止邪……夫詩者,論功頌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訓

        二者在基本觀念、認識及表述上,有著明顯相通、相近或相同之處,可知《孔序》為其主要本據(jù)。然則《孔疏》是對《毛傳》《鄭箋》的繼承和發(fā)展,則《孔序》與《毛序》《鄭序》密不可分,故殘卷所本,當不限于一家。

        第二條問答,主要就“商王近代,而不‘風’不‘雅’”展開,因相對清楚完整,諸家關注亦多集中于此。鄭文云:“唯六、七、八行完整,中間問答大致完整,可據(jù)以論述的主要內容……”(17)鄭阿財:《敦煌本〈明詩論〉與〈問對〉殘卷初探》,《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10-311頁。案:鄭文所標殘卷行序有誤,此處所言“六、七、八行”及其所引殘卷之文,與其所標序號不盡對應。又,鄭文此處所引殘卷之文與其上分行讀錄殘卷之文不盡一致,且多出“□□□文義不足遂言不風不雅文王之詩于帝”一段。又云:“敦煌本《明詩論》殘卷所問‘周代為何不錄商代風雅’,大抵出于鄭玄《詩譜》?!辈⒁对娮V序》及《孔疏》文,謂“殘卷之答有不同于《詩譜序》與《孔疏》之處?!凭科湟?,或因《孔疏》于敦煌地區(qū)尚未普及;或因殘卷年代在《孔疏》頒行天下之前,其時敦煌地區(qū)有其他《毛詩》諸本流傳。亦有可能系考生依憑注、疏之外,以個人融會之心作答?!?18)鄭阿財:《敦煌本〈明詩論〉與〈問對〉殘卷初探》,《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13-314頁。此三點推測頗具啟發(fā)性,然據(jù)上文對照分析,殘卷第一條問答實與《孔序》密切相關,可知答策者所習之經(jīng)業(yè)當有《孔疏》,故其前兩點推測恐難成立。

        《孔疏》解釋《詩譜序》“有夏承之,篇章泯棄,靡有孑遺”曰:“夏承虞后,必有詩矣。但篇章絶滅無有孑,然而得遺余,此夏之篇章,不知何時滅也。有《商頌》而無《夏頌》,蓋周室之初也,記錄不得?!庇纸忉尅对娮V序》“邇及商王,不‘風’不‘雅’”曰:“湯以諸侯行化,卒爲天子。《商頌》成湯‘命于下國,封建厥?!?,明其政教漸興,亦有‘風’、‘雅’。商、周相接,年月未多,今無商‘風’、‘雅’,唯有其‘頌’,是周世棄而不錄,故云近及商王,不‘風’不‘雅’,言有而不取之?!?19)鄭玄:《詩譜序》,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第262頁。而殘卷(第二條)答策為:“……采詩之日,止得篇目,為文未備,不足稱‘雅’稱‘風’,故言不‘風’不‘雅’”和“……文義不足,遂言不‘風’不‘雅’?!焙笳叽_有與《鄭序》《孔疏》不盡一致處。推其原因,或如鄭文所說系答策者“依憑注、疏之外,以個人融會之心作答”。然而通常情況下,答策本應融會貫通,出之以自己的理解和表達,而不能照抄經(jīng)典原文,故“以個人融會之心作答”,當屬合例。只是此條答者尚處于習業(yè)階段,“《詩》學”水平有限,或有記憶錯亂和理解不確之可能,遂將夏代之“篇章泯棄”、商代之“不‘風’不‘雅’”以及“笙詩”之“有目無辭”等問題混為一談。這與其卷面(殘卷)之行文草率、時有錯亂和涂改等情況適相一致,皆與其學業(yè)未精有關。

        大抵殘卷第一條主要是就《孔序》問答,第二條主要是就《鄭序》問答,二者皆本于《毛序》,皆為當時(后世亦然)權威之“《詩》論”,是儒家“《詩》學”知識、理論和方法體系的代表,也是《毛詩》修業(yè)中首要的、必須掌握的問題。據(jù)此可推測殘卷所處的《毛詩》教學進程,可能尚在初級階段,其問答即為平時作業(yè)或測驗之習作。

        上文說“明詩論”之“明”當讀如“明經(jīng)”之“明”。“明經(jīng)”之本義,為“經(jīng)明行修”。作為取士標準和科目,漢代已有(20)例如:《漢書》卷七十一《薛廣德傳》:“薛廣德,字長卿,沛郡相人也。以‘魯詩’教授楚國,龔勝舍師事焉。蕭望之為御史大夫,除廣德為屬,數(shù)與論議,器之,薦廣德經(jīng)行宜充本朝?!鳖亷煿抛⒃唬骸敖?jīng)明行修,宜于本朝任職也?!?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3046-3047頁)《太平御覽》卷六百二十八《治道部》九《貢舉》上:“《漢官儀》曰:‘建初八年十二月己未,詔書辟士四科:一曰德行髙妙,志節(jié)清白;二曰經(jīng)明行脩,能任博士;三曰明曉法律,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任御史;四曰剛毅多畧,遭事不惑,明足照奸,勇足決斷,才任三輔,皆存孝悌清公之行。”(李昉:《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第2813頁。),唐人踵事增華。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詔曰:“今之明經(jīng)、進士,則古之孝廉、秀才。近日以來,殊乖本意:進士以聲律為學,多昧古今;明經(jīng)以帖誦為功,罕窮旨趣,安得為敦本復古、經(jīng)明行修?以此登科,非選士取賢之道。”(21)王溥:《唐會要》卷七十五《帖經(jīng)條例》,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中華書局,1955年,第1377頁。此言“明經(jīng)”設科本意甚明。然則“行修”主要依據(jù)平時表現(xiàn)來觀察,而“經(jīng)明”則須通過考試來評定。故在唐代取士制度下,“明”是很高的經(jīng)學程度和標準,《唐六典》載:“其明經(jīng),各試所習業(yè),文、注精熟,辨明義理,然后為通。”(22)李林甫:《唐六典》,中華書局,1992年,第45頁。所謂“各試所習業(yè)”,與“分經(jīng)為業(yè)”制度有關?!短屏洹酚衷疲骸罢?jīng)有九:《禮記》《左傳》為大經(jīng),《毛詩》《周禮》《儀禮》為中經(jīng),《周易》《尚書》《公羊》《谷梁》為小經(jīng)。通二經(jīng)者,一大一小,若兩中經(jīng);通三經(jīng)者,大、小、中各一,通五經(jīng)者,大經(jīng)并通;其《孝經(jīng)》《論語》并須兼習?!?23)李林甫:《唐六典》,第45頁。這九種“正經(jīng)”和兩種“兼經(jīng)”,各有指定注本?!短屏洹酚衷疲骸爸T教授正業(yè):《周易》,鄭玄、王弼注;《尚書》,孔安國、鄭玄注;《三禮》《毛詩》,鄭玄注;《左傳》,服虔、杜預注;《公羊》,何休注;《谷梁》,范甯注;《論語》,鄭玄、何晏注;《孝經(jīng)》《老子》,并開元御注。舊令:《孝經(jīng)》,孔安國、鄭玄注;《老子》,河上公注。”(24)李林甫:《唐六典》,第558頁。永徽四年(653)頒行《五經(jīng)正義》,“每年明經(jīng),令依此考試”(25)劉昫:《舊唐書》卷四《高宗紀》上:“(永徽四年)三月壬子朔,頒孔穎達《五經(jīng)正義》于天下,每年明經(jīng),令依此考試?!?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第71頁)。則上述《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左傳》之注本,當為《五經(jīng)正義》本。其修業(yè)之制:“五分其經(jīng)以為之業(yè):習《周禮》《儀禮》《禮記》《毛詩》《春秋左氏傳》,每經(jīng)各六十人,余經(jīng)亦兼習之。習《孝經(jīng)》《論語》,限一年業(yè)成;《尚書》《春秋公羊》《谷梁》,各一年半;《周易》《毛詩》《周禮》《儀禮》,各二年;《禮記》《左氏春秋》,各三年?!?26)李林甫:《唐六典》,第559頁。此即“分經(jīng)為業(yè)”學制。國家考試(省試)辦法和標準為:“諸明經(jīng),試兩經(jīng);進士,一經(jīng)。每經(jīng)十帖,《孝經(jīng)》二帖,《論語》八帖。每帖三言,通六已上,然后試策:《周禮》《左氏》《禮記》各四條,余經(jīng)各三條,《孝經(jīng)》《論語》共三條。皆錄經(jīng)文及注意為問;其答者,須辨明義理,然后為通。”(27)李林甫:《唐六典》,第45頁。這是后來的制度,在唐初,包括明經(jīng)科在內的各科大抵“止試策……至調露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始奏二科并加帖經(jīng)”(28)杜佑:《通典》,中華書局,1988年,第354頁。,從而增加為兩個試項即“二項制”;開元二十五詔:“其明經(jīng),自今以后,每經(jīng)宜帖十,取通五已上,免舊試一帖;仍按問大義十條,取通六已上,免試經(jīng)策十條;令答時務策三道。取粗有文理者,與及第?!?29)王溥:《唐會要》卷七十五《帖經(jīng)條例》,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第1377頁。從此穩(wěn)定為“三項制”。

        根據(jù)上述習業(yè)和考試制度,可對殘卷主體(兩道問答)部分作一些推測:其一,殘卷屬“明經(jīng)科”習業(yè)范圍,其問答是當?shù)?敦煌一帶)學?;蛎耖g明經(jīng)修業(yè)材料的殘存。其修業(yè)的目標,是為將來參加基層的“舉送”考試,進而參加省試,及第做官,但目前(作此問答時,下同)尚處于習業(yè)階段。殘卷不可能是其他科目(如進士科、秀才科)的習業(yè)之作,是因為進士科試“時務策”,其試經(jīng)是以“帖經(jīng)”或“問義”的方式。秀才科試“方略策”,沒有試經(jīng)項目。

        其二,殘卷作者所修“正業(yè)”為《毛詩》,注本為《毛詩正義》(即《鄭箋》《孔疏》),屬“分經(jīng)為業(yè)”之一經(jīng)。據(jù)上引“皆錄經(jīng)文及注意為問”之考試要求,其“經(jīng)文”為《毛詩》之《詩》本文,“注意”則為毛、鄭、孔三家之傳、箋、疏。然則問答者目前正在修習“《詩》論”(主要是諸家之序),尚未進入經(jīng)文及注之本體階段,因而還比較初級。

        其三,殘卷的具體修業(yè)科目(細目)應為“二中經(jīng)”。唐代的“明經(jīng)”既是單個科目名稱,也是諸多相關科目的總名。作為單個科目,其常例(即本科)為“明二經(jīng)”(亦稱“明兩經(jīng)”),其下又分兩個細目:即《唐六典》所載“通二經(jīng)者,一大一小,若兩中經(jīng)”。亦即明經(jīng)科通常考試兩種“正經(jīng)”,其組合方式:一是“一大經(jīng)+一小經(jīng)”,二是“一中經(jīng)+一中經(jīng)”,習業(yè)及應試者可任選其一。比較而言,前者難度更大些,則“二中經(jīng)”為一般明經(jīng)習業(yè)及應試者之首選?!睹姟穼佟爸薪?jīng)”,而殘卷恰為《毛詩》,故知其習業(yè)和應試所瞄準的科目為明經(jīng)科的“明二經(jīng)”之下的“二中經(jīng)”。雖然“通三經(jīng)”(大、小、中各一)和“通五經(jīng)”(大經(jīng)并通,一中經(jīng)、二小經(jīng)(30)案:《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曰:“通五經(jīng)者,大經(jīng)并通。其余《孝經(jīng)》、《論語》并須兼習。”同書卷四《尚書禮部》曰:“通五經(jīng)者,大經(jīng)并通;其余《孝經(jīng)》、《論語》、《老子》并須兼習。”(第109頁)?!缎绿茣みx舉志上》曰:“通五經(jīng)者,大經(jīng)皆通,余經(jīng)各一,《孝經(jīng)》、《論語》皆兼通之。”(歐陽修,等:《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第1160頁),皆不足“五”經(jīng)(不計“兼經(jīng)”),故疑“余經(jīng)各一”應為“(余經(jīng))一中、二小”,外加二“兼經(jīng)”。)都可能含有《毛詩》,但皆屬特殊科目,難度更大,甚少其人。

        其四,殘卷應為“經(jīng)策”。雖然稱“經(jīng)義策”亦無大錯,但不夠準確。上引《唐六典·尚書吏部》云:“其明經(jīng),各試所習業(yè),文、注精熟,辨明義理,然后為通。”又云:“皆錄經(jīng)文及注意為問,其答者,須辨明義理,然后為通?!苯允恰敖?jīng)”“注”并舉,即其試策內容由“經(jīng)文”和“注意”構成。唐人封演曰:“國初,明經(jīng)取通兩經(jīng),先帖文,乃按章疏試墨策十道?!?31)封演:《封氏聞見記》,中華書局,2005年,第15頁?!罢率琛奔础敖?jīng)文”和“注意”。上引開元二十五年詔規(guī)定明經(jīng)考試“每經(jīng)宜帖十,取通五已上,免舊試一帖;仍按問大義十條,取通六已上,免試經(jīng)策十條;令答時務策三道”。此“經(jīng)策十條”即封演所謂“墨策十道”,開元二十五年后改試“時務策”(并未改為典型時務策),試“大義”則是以“口試”的形式。然則唐代(在正規(guī)官方文書中)明經(jīng)試策,開元二十五年前稱“經(jīng)策”,其后為“時務策”,而很少用“經(jīng)義策”之稱。

        根據(jù)以上識讀和殘卷的整體面貌,稱其為“敦煌唐寫本明《詩》習業(yè)策殘卷”似較適當。其價值和重要意義,鄭文、劉文皆有言及,茲結合唐代取士試策制度稍作申說。

        唐代取士制度空前發(fā)達,形成高度嚴密的龐大系統(tǒng)(32)陳飛:《唐代國家取士制度系統(tǒng)表釋》(上),《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唐代國家取士制度系統(tǒng)表釋》(下),《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明經(jīng)科和進士科尤為“士族之所趨向”。相對說來,明經(jīng)科因錄取名額更多,且有教材(正經(jīng)、兼經(jīng)及注疏)可憑,而更便于一般士子所攻取,遂成為國家官吏的主要來源之一。遺憾的是,由于唐人“登科記”不載明經(jīng),其制度的具體情況迄今不能詳明;特別是其試策文本,佚失殆盡,僅存《貞元十八年明經(jīng)科策問》七道、《貞元十九年明經(jīng)科策問》八道、《貞元二十一年明經(jīng)科策問》七道,另有《貞元十八年弘文崇文生明經(jīng)科策問》二道、《貞元十九年弘文崇文生明經(jīng)策問》一道、《貞元十八年道舉科策問》三道、《貞元十九年道舉科策問》二道,共三十道策問文,皆為權德輿所作(33)案:宏文生,崇文生(應試)有“明經(jīng)科”與“進士科”之別,前者屬明經(jīng)系列;道舉為“準明經(jīng)”科目,皆屬廣義“明經(jīng)科”。上述策問共三十道,皆為權德輿所撰?!段脑酚⑷A》卷四百七十五至卷四百七十六(李昉,等:《文苑英華》,中華書局,1966年)、見《權德輿詩文集》卷四十(權德輿:《權德輿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之題名、系年及文字皆有所未當,拙編有所是正,茲不縷述。。至于明經(jīng)官試之對策文,無一傳世。殘卷雖然不是官試策,但具備如此完整問答結構的私試策文本,也是非常難得的珍貴文獻。

        權氏三個年度(貞元十八、十九、二十一)明經(jīng)策問皆有一道《毛詩》,可見其為唐代明經(jīng)試策常有或必具的經(jīng)種,殘卷就《毛詩》進行問答,并非偶然,而是國家明經(jīng)取士制度下的必然產(chǎn)物。權氏三個年度的《毛詩》策問都是與其他經(jīng)種策問合為一篇,即“多題并卷”,每經(jīng)一題(問),《毛詩》僅占其一;而殘卷僅就《毛詩》問答,且不止一題(問),由此亦可知殘卷并非正規(guī)官試,只是關于《毛詩》一經(jīng)的修業(yè)練習。

        權氏的三道《毛詩》策問(文長不錄),在形式上,結構完備,邏輯嚴密,措辭典雅,表達從容,體現(xiàn)出國家考試的規(guī)范與莊重;而殘卷之策問,可謂“相形見絀”,一望可知并非官試。在內容上,兼涉《毛詩》經(jīng)文及其傳箋注疏,特別是問尾:一曰:“既傳師學,一為起予”,是要求據(jù)“師學”答策;一曰:“理或出于鄭箋,言無憚于匡說”,是要求就《鄭箋》進行陳說;一曰:“舉《毛》《鄭》之異同,辯《齊》《魯》之傳授”,則既要舉述《毛傳》《鄭箋》之異同,又要據(jù)此辨說《齊詩》《魯詩》之“傳授”情況。皆與“經(jīng)文”與“注意”并舉之試策制度相合,所要求經(jīng)學程度之高,遠非殘卷答者所能及,亦可證后者尚處于習業(yè)階段。尤可注意的是,權氏的三道《毛詩》策問,皆不同程度地涉及“《詩》論”;尤其是后一道,涉及“風化”“詠歌”“風雅”“動天地”以及“有目無辭”等,與殘卷所關注的問題相似和相通。凡此皆可推知“《詩》論”在明經(jīng)試策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而殘卷的問答練習,可謂有的放矢。

        要之,殘卷作為習業(yè)性經(jīng)策,其形式、內容及所體現(xiàn)的相關制度,皆與唐國家的明經(jīng)試策相適應。雖然水平不是很高,但賴此“一斑”可略窺其時其地明經(jīng)習業(yè)及經(jīng)學教育之狀況。偏遠西州地區(qū)民間學舍的“風雅”問答,與京都朝堂的“風雅”策士遙相應和,可以想見國家“《詩》教”之普及,有唐一代“風雅之盛”(34)唐代“風雅”之盛,古今共識?!度圃姟肪硪弧短诨实邸沸髟唬骸坝刑迫倌觑L雅之盛,帝實有以啓之焉。”(彭定求,等:《全唐詩》,中華書局校點本,1960年,第1頁)其例甚多,茲不備舉。原因之一端。此屬另一話題,暫不多及。

        猜你喜歡
        殘卷毛詩詩論
        北涼以來寫經(jīng)殘卷
        中國書法(2023年11期)2024-01-25 17:41:45
        一篇精辟獨到的現(xiàn)代詩論——讀《毛澤東的詩詞觀》有感
        中華詩詞(2023年8期)2023-02-06 08:52:22
        杜甫《戲為六絕句》詩論對我們的啟示
        中華詩詞(2022年6期)2022-12-31 06:42:34
        安大簡《詩經(jīng)》虛詞異文考略
        北方論叢(2022年4期)2022-07-20 01:43:34
        夜讀(二)
        中學生報(2022年5期)2022-04-29 20:00:37
        《詩論與詩評》近日出版
        中華詩詞(2020年6期)2020-11-18 22:00:08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八尺龍 神超遙 蘇軾《三馬圖贊》殘卷相關問題
        紫禁城(2020年7期)2020-07-25 02:40:08
        俄藏西夏文《金光明經(jīng)》卷二“分別三身品”殘卷考釋
        西夏學(2018年1期)2018-04-29 09:08:54
        俄藏西夏文《佛說瞻婆比丘經(jīng)》殘卷考
        西夏研究(2017年4期)2017-08-17 08:53:00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黄色av网站| 特黄aa级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精品日韩欧美| 国产在线观看黄片视频免费| 18禁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91情侣视频| 男女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极品少妇xxxx精品少妇偷拍| av无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AV秘 无码一区二区| 日本高清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沙发午睡系列| 久久和欧洲码一码二码三码| av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美女福利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熟妇无码久久精品| 99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毛片| 国产成人香蕉久久久久| 在线观看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毛片精品|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内射| 久久综合给合综合久久| 2022Av天堂在线无码| 在线观看国产av一区二区|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 最新国产拍偷乱偷精品|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视频www色| 国产又黄又大又粗的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推荐免费|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韩国| 日本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美女影院| 北岛玲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小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婷婷六月丁香综合色| 亚洲天堂av社区久久| 成人影院在线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