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昕
(滄州市教育局,河北 滄州 061000)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是習近平主席在2018 年9 月參加北京師范大學第三十個教師節(jié)慶祝大會上的講話,為全國教師在發(fā)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工作指引的方向。這就要求我們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要增強教育實踐中的角色意識,學習好人才培養(yǎng)與教師角色的理論知識,認識到角色轉換是教師應對環(huán)境變化和職業(yè)發(fā)展中的研究課題,并通過不斷地學習,賡續(xù)專業(yè)理論,了解職業(yè)擔當,適應環(huán)境變化,解決變革阻力,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應對自如,達到角色自如,能力自如。
人們常把教師比作默默奉獻的蠟燭,其實教師的職業(yè)更像是大海中的燈塔,在黑夜的海浪中指引方向。教師就是一座人生的燈塔,帶領學生駛向光明,溫暖別人,也照亮自己。教師本身在奉獻社會的同時要不斷地加強學習、增進認知,從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搬運工,轉換成能夠撫慰心靈、激發(fā)生命的領路人??萍荚诎l(fā)展,人類在進步,社會洪流推著我們不得不前進,在新時代更需要教師轉變自己的角色和行為,重新審視自身的職業(yè)形象,盡快適應教育理念革新后的角色轉變。從蠟燭轉變?yōu)闊羲?/p>
雖說園丁是受人尊敬的,但園丁的工作也有遺憾之說,園丁在為樹苗澆水施肥的同時,還要對其進行修剪、塑型,而且是完全按照園丁的審美標準來修剪,修掉的“歪枝”就自然淘汰,而留下的造型未必全是好苗。教師與學生的生命是共同體,應該允許學生犯錯,接納學生的缺點,更要幫助奇才、偏才、怪才、鬼才的發(fā)展,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及時指引,不限制他們發(fā)展的空間,多一份愛心,多一份理解。每一名問題學生都是一本角色轉換的教科書。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是課堂的主角,位居高而臨下的有利位置,唯教師獨尊,忽視學生個體發(fā)展趨勢。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參與課堂,參與討論,挖掘潛力,學以致用。從園丁轉換為引領者。
目前,知識產權的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的觀點已經落伍,需要教師緊跟知識復合的時代,不斷更新、不斷學習、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去探尋思考,發(fā)現自己的泉眼,以找到探尋知識的甘泉。在課堂上,不能僅僅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尋問題、發(fā)現問題更重要,這就需要教師營造一個開放的課堂,告訴學生要敢于面對問題、面臨挑戰(zhàn),以達到學生真正的開竅、開心。從一桶水轉變?yōu)橐槐己印?/p>
2014 年12 月,教育部頒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提出了五個方面的內容:思想品德、學業(yè)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yǎng)、社會實踐一系列舉措,專家建言:要多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多進行公益活動,開闊視野,增加對拓展課的認知。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要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不再一味追求分數,而是關注每名學生的成長和特點,用多尺子“量”人才,就像演員一樣,要根據不同的劇本,飾演不同的角色。從唯分數論轉變?yōu)槎嘣l(fā)展。
“雙減”是體現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是教育圈內人的一場運動,應該讓基礎教育回歸本真,讓教育回歸到良好的生態(tài)。這就需要改革學校的管理機制,變革課堂的教學模式,喚醒教師對職業(y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半p減”政策落地后,學生不再去課外輔導班了,他們之間仍然存在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還要幫助他們在差異中成長。這需要教師快速提升駕馭課堂的能力,不管是教學效率,還是師生交往能力,都需要去積淀和磨合。
開展探究性教學反思和校本教研是當下學校改革和發(fā)展的瓶頸,怎樣變革學校的文化氛圍、強化教師的責任感,讓教師從校內延時服務的繁雜瑣事中解脫出來投身于專業(yè)學習,也是當下面臨的問題?!半p減”政策實施后學校開展延時服務課程,有的老師上了一天課,覺得很累不想參加,有的教師需要備課、批改作業(yè)也不想參加。絕大部分班級都是自習課,只要學生在班級里,不論做什么都可以。這樣的課后延時服務大打折扣,一盤散沙,既沒有管理好學生,也沒有管理好教師,更談不上管理好學校。所以,需要加大變革力度,適應政策的速度,找到阻力根源,制定頂層設計,組織研判,使教師盡快轉換角色,把課后的一個小時充分利用起來,達到教育改革的目的。
西方的教育模式一般采用通識教育,根據成長環(huán)境因素,教師會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之上幫助學生成長,幫助學生懂得交流,會用學術語言交談,多做詢問,以達到學習目的。中國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同質化教育,教師按照課標依年齡段來進行教學,塑造出符合要求的學生,使其按照制定好的模板成長,文理分科教學,學生只需要學會聽講、聽寫、聽話、聽從、聽差、聽候……其實東西方教育都面臨一個是塑造還是培養(yǎng)的課題,怎樣從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中達到培塑融合,使中西方教育模式有機結合,做到從知識優(yōu)先到智慧優(yōu)先的轉換,從唯分數論到分析研判論的轉換,從積極表白到全面表達的轉換,從理解思想到開闊思路的轉換。這些都是一名教師在當下需要盡快學習并運用的能力,需要盡快熟悉角色,轉變觀念,更新思維,努力擔當。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要緊跟時代潮流,讀懂教育政策,順應環(huán)境變化,隨時轉變角色。
從人類開啟工業(yè)革命開始,培養(yǎng)大批能寫會算的產業(yè)人才,成為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師就獲得了獨立的職業(yè)身份,專門承擔學科教學工作,使課堂教學形成了規(guī)?;?、標準化、產業(yè)化,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就成了對專業(yè)的工具性需求發(fā)展,“傳道、授業(yè)、解惑”變?yōu)椤皞鹘洝⑹谡n和解題”。在疫情期間,一些大規(guī)模的線上教育把課堂從教室搬到網上,更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模式教學的“先進性”,學科教師一度成為了網絡課堂戰(zhàn)線上的新主播。未來教育將會體現“人機共教”的新局面,教師角色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知識代言人的教師可能被優(yōu)質資源技能培訓所取代;教師憑借年齡優(yōu)勢積累的經驗教學和知識量,可能不如年輕人通過網絡技術手段了解得更早、更快、更多;知識就是力量明顯力不從心,知識不再是唯一力量,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動手能力、個人品質等將再度受重視,與學習知識站同等重要的地位,新時代的教師應是讀懂學生的分析師。“雙減”政策的落地就意味著教師角色在職業(yè)功能上要有所轉化,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知識資源的提供者,解決問題的研究者。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建立在讀懂學生的基礎之上。通過日常接觸了解學生的狀態(tài)、認知、優(yōu)勢、偏好等對學生進行非認知特征的分析,在動機、情緒、習慣上精準幫扶,在性格、德行、言語、政事等方面得到有效引導,使學生發(fā)揮特長,克服缺點。新時代的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充分利用差異,把“一灌式”教學變成“精準服務”的學習支持,把有原汁原味的教程傳遞,變成學科整合、跨學科學習的融合教學,成為課程重組的設計師。
現代教育現狀非常注重學習效率,學生按年齡劃分使用統(tǒng)一的教材,實行統(tǒng)一的教學流程,定期開展統(tǒng)一考試的做法,目的就是又快又好地培養(yǎng)人才。但由于過于注重分數,一些學校變成了“教育工廠”,教師變成了操作工人,學生變成了生產材料,于是大批高分低能的產品流向社會,學生的完美人格、心理健康、優(yōu)良品質被忽視,價值引領、理想信念、道德養(yǎng)成一度滯后,與當今教育理念背道而馳。隨著人工智能教育的推進,教師在傳授知識、分析學情、教學研究中都要轉換角色。蘇格拉底說,“一個人首先要學習如何做一個好人,把好的事情傳授給他人?!彼呀逃兂蓪γ篮檬聞盏淖非?,把教師放在建立美好社會的中心地位,并為之身體力行。在他眼中,有知識的人一定是有德行的人,由此提出“美德即知識”,主張講道德建立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上。這告訴我們,新時代的教師一定要擺脫灌輸知識的角色,注重對學生內在價值的培養(yǎng),用愛心培養(yǎng)學生的美好品格,成為陶冶性情的咨詢師。
新時代的社會發(fā)展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師適應環(huán)境變化,及時轉換個人角色,勇于擔當時代教育重任;根據改革發(fā)展需要,頂層設計提出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順應時代潮流,及時轉變角色,使教師角色減弱,學生主導課堂理念增強;我國在培養(yǎng)人才標準上又增添了新內容,需要教師重新審視自我,及時轉換角色,成為知識復合型教師,育人的角色增強,教書的角色減弱。
新加坡的社會結構始終處于變化當中,每一代人的教育環(huán)境都因人對社會結構的影響而改變社會環(huán)境,基于這種變化,新加坡要求每一名教師都要參與學生的品格培養(yǎng),課程中要加入品格教育內容,再就是加大品格教育的專門課程,組織開展培養(yǎng)品格的活動。英國大學醫(yī)學院要求教師要扮演12個角色,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習促進者、現場示范者、講課榜樣、信息提供者、實踐課傳授者、學習材料編撰者、學習指南編寫者、科目組織者、課程計劃者、課程評審者、學生評判者,以促進學生和教師全面共同發(fā)展。芬蘭教育政策采用全納式教育,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他們的教育計劃在原有框架內十年一更新,教育理念都是順應時代需求,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所需,由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教師備課采用相應課程,把學生所需納入課堂,設計教學步驟;采用基于現象的教學模式,將主題教學代替分科教學;教會學生溝通的技能、批判性思維、團隊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芬蘭教師的角色就是教育資源的提供者和課程設計的開發(fā)者,學生學得如何,要看教師教得如何,芬蘭把教師教課的過程當作教師學習成長的過程。
“四有教師”人才培養(yǎng)模式,促使教師不但要教好課,還要有服務情懷?,F實的問題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存在限制和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觀念會限制我們的思維,舊的桎捁和新的窠臼還在探索中尋找革新。教師既要能擔當好教書育人的重任,更要有隨時轉換職能的角色擔當,學習“大有”精神,大車以載,有攸往,有擔當意識、責任意識。
教師是向上輸送人才的,高等院校應該以培養(yǎng)人才為中心,開展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的創(chuàng)新。高等院校新一輪的綜合改革方案重中之重是增加教學權重,引導鼓勵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書育人當中,避免將“重視教學”“重視人才培養(yǎng)”泛化、抽象化。學生和教師不是符號和數字,高校要具體深入地推進人才培養(yǎng)工作。從思想品德、學業(yè)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yǎng)、社會實踐這五大板塊發(fā)力,設計教學思路,引領多元培養(yǎng),學會技能,培養(yǎng)就業(yè)能力,加強素養(yǎng),保持發(fā)展后勁,塑造心靈,提升道德智慧,讓學生成長、成人、成才,使未來師范生真正掌握科學的育人本領,發(fā)揮新時代綜合素養(yǎng)提升的教學能力,詮釋不同環(huán)境、不同劇本的教師角色。
綜上所述,一名新時代的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才能不斷挑戰(zhàn)對自我的認知局限,在學習中逆水行舟,跟自己競爭,超越自我,為順應時代變革不斷轉化角色,才能克服阻力,推陳出新,達到變革。教師角色的變革就是對自我智慧的變革,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改變,變成學生、家長、管理者想看到的樣子,變成一條多情的變色龍,帶著心情備課,帶著激情上課,帶著溫情輔導。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更要把握住黨領導教育工作的總基調,貫徹新教育方針,學習新發(fā)展理念,加強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課程開發(fā),培育立德樹人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讀好書、做好人、干好工作、交好朋友,做一名新時代、新環(huán)境、新政策下有教育能力、有教育情懷、有教育智慧、人民滿意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