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建筑大學 王佳佳 許 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問題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的興衰成敗。因此,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當下如何開展大學生的實踐認知與實際行為的修正教育,良好自我教育和全面自我認知能力的養(yǎng)成教育等工作,從而切實有效地提升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
全社會要積極構建有相當高度、深度的政治意識氛圍戰(zhàn)略意識,運用全社會整體大環(huán)境生態(tài)的可持續(xù)性、多樣性、整合性的思維理念來探究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的育人要求和開闊理論研究的育人視野,從而確保有成效性的扎實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學生現狀: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新媒體信息時,大學生容易盲目接受虛假網絡信息、不良信息乃至某些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的侵擾,從而引起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混亂及淡化民族認同感。
教師配備現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的實際教育工作中的重視程度不夠,思想政治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不夠,思想政治教師的隊伍建設力度不夠,直接影響到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效果的好壞。
由于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從而導致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缺乏創(chuàng)新機制,僅僅只是在培養(yǎng)方案中,思想政治教育課是每一位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但往往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特殊性與專業(yè)性,導致課堂理論性較強,從事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師僅僅是將相關的思想政治知識向學生進行簡單的“填鴨式”灌輸,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展開相關的討論,加之傳統(tǒng)枯燥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方法,很難得到學生積極的回應,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預計效果。
全社會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生態(tài)建設從全局出發(fā)制定相關政策,使政策最大化推動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的教育理念中要深刻意識到思想政治課堂是學生思想政治的“第一課堂”,要結合當下大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因材施教;家庭方面需要家長以身作則。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在吸引大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將枯燥乏味的知識講解轉化為生動風趣的案例展示,進而達到大學生自主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良好習慣。并且通過相關技術手段,能夠及時盡早地發(fā)現個別大學生異樣情況,及時進行干預糾偏,從而在最好時機下幫助大學生戰(zhàn)勝困難、把握機遇。
作為社會文化相對獨立組成部分的高校校園文化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重要條件之一,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新形式、新方法,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注重將傳統(tǒng)文化和校園特色揉合在一塊,將高校的特色辦學風格、文化融入教育工作當中,讓學生具有較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推進高校校園網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從內容、形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融入時政要聞、思想政治理論等方面,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身邊人、身邊事融入知識輸出內容,從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和全面自我認知能力。
尊重學生個性特征,積極樹立朋輩榜樣,發(fā)揮先進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高校大學生正是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開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應根據“榜樣”的個性特征,通過在大學生群體中的開展“朋輩引領”、“榜樣人物”、授予“榮譽證書”、頒獎活動等激勵方式來激發(fā)大學生的進取心,營造出一個具有濃郁學習氛圍的校園環(huán)境,力爭讓大學生積極自主選擇思想信息,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約束自身行為以及培養(yǎng)自制力與毅力品格。
緊抓課堂思政建設,將思政教育融入所有教學工作中。在實踐課堂、實驗操作中,帶領學生親臨思想政治環(huán)境氛圍去學習。邀請學校、企業(yè)、社會等具有榜樣的人物進行相關思想政治課堂演講教育活動,在學生聽講后要求及時思考,分析制定具體的學習目標和任務。
緊抓師德師風建設,推進“榜樣”引領的常態(tài)化。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師的“榜樣”作用是最為現實、直接的。目前,國家、社會、高校都在開展一系列宣傳表彰優(yōu)秀教師的活動,突出優(yōu)秀典型案例,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
緊抓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學習“榜樣”氛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應積極引導各種真、善、美,積極弘揚具有學習榜樣的理想信仰價值,積極建設校園文化大生態(tài)環(huán)境氛圍。
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要發(fā)揮校園文化的教育引導的自身優(yōu)勢,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同時結合每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情況,利用當下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尋求出一條符合時代發(fā)展、適應學生實際生活需求的新路徑,從而讓大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成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