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宇恒 吳 瓊
(南京工業(yè)大學,江蘇 南京 211816)
隨著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提升,同質化產品已無法滿足市場的多元需求,產品設計的個性化與創(chuàng)意逐步成為核心競爭力。針對產品設計,符號學研究產品信息的加工與傳達過程,包含信息編碼、信文傳遞、信息解碼等,著重研究產品信息“怎么傳達”;而功能可供性概念,對設計的創(chuàng)意探索有很大啟發(fā),能幫助確定項目方向,著重研究產品信息該“傳達什么”。明確“傳達什么”與“怎么傳達”后,產品概念與產品造型功能配置便能得到基本確定。本文以產品符號學方法為向導,尋求將功能可供性運用于產品設計工作的方法。
符號學是研究人類文化現象中系統(tǒng)化符號的理論[1],一切實體在人察覺、思考、解讀后,都具有符號性,因此符號學在性質上,更近似宏觀范疇下對微觀個體的認知方法,其目的在于建立廣泛可用的交流規(guī)則[2]。
產品是人類用于生存生活的身體及意識延伸,任何產品必須具備實用功能。伴隨使用者的使用,其接觸經驗與使用體驗逐漸同產品產生直接關聯,進而結合成為象征功能。這對表里屬性契合于符號學中意指過程的能指、所指關系(如圖1所示),因此在概念上用符號學來分析產品是合理且必要的。
圖1 產品與符號對應關系
隨著微電子產品普及,功能被集成于數字化交互,如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產品的造型設計不斷向扁平化、極簡風格看齊。針對面向大眾的產品,“形式追隨功能”的傳統(tǒng)思路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趨同現象,是設計思路與技術形式的偏差。實體交互環(huán)境下功能對形式的引導價值,適于當時的交互載體,當觸碰面板侵占機械為主的交互形式,功能引導出的形式被統(tǒng)一于平面內,因此在設計思路上也需要應對的拓展。
產品符號學關注產品自身信息的表達,從用戶的使用、邏輯習慣入手,讓產品作為交互載體去適應人的視覺理解和操作過程[2]。以符號學指導設計,能擺脫功能指向的束縛,轉而以信息傳達的新思路將人性化關懷融入產品。
產品符號學將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看作設計符號的傳達過程[5],如圖2所示:以設計師、生產方為主的發(fā)信人,以產品設計的一般過程為模型,將產品要傳達的文化價值進行編碼,形成產品設計原型(即信文,可感知的物理化表現體[1])。設計原型經過工藝設計、產品試制、批量生產等多個步驟后,將批量產品傳達給使用者即收信人。而傳達過程中工程、材料、工藝、生產多方因素介入[6],形成噪聲影響信文傳遞。使用者作為收信人,通過自身的習慣經驗將接收的信文即產品,進行解碼、重構信息,最終帶有一定偏差地實現產品價值。
圖2 產品符號的傳達過程
功能可供性是美國知覺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在其創(chuàng)設的生態(tài)心理學中提出的概念[7]。它由單詞afford(給予、提供)名詞化而來,指個體所處環(huán)境提供給生物的意義與價值,客觀存在于自然界中(物質、事件、生物等對于單一個體都可歸于環(huán)境范疇)。例如自然界的山洞可供動物居住,而即使沒有動物居住,山洞“可供居住”的功能仍然存在;牢固的紙箱可供人坐下歇腳,也作小桌放置物品,多種功能同時存在。
在設計概念中,功能可供性指善加利用物品屬性,使設計能夠對使用者提供功能、效用[3],可譯為“功能可供性”(避免歧義,后文以功能可供性指代)。唐納德·A·諾曼首先將功能可供性引入設計,將功能可供性衍生解釋為“可感知功能”。深澤直人主張的“無意識設計”正是對功能可供性的優(yōu)秀解讀與運用。
深澤直人的沙錘調味瓶,將沙錘的形態(tài)運用于調味料的容器上。他把灑調料的動作與沙錘的甩動聯系起來,一方面在形態(tài)上靠近沙錘以賦予視覺上的趣味,另一方面它的造型也明確地對自身使用方法加以解釋。
從符號學角度看,發(fā)信人將甩動的使用方式與沙錘形態(tài)象征作為關鍵信息,以實際使用經驗為依據,對信息進行高質量編碼并將信文傳達給收信人。沙錘作為常見樂器,形態(tài)編碼具備廣泛的識別度,收信人能用常識經驗完成解碼。設計者將創(chuàng)意融入其實用功能和象征功能,既對使用方式進行了重新詮釋,又以獨特的巧思實現了象征功能。
在產品設計方面對功能可供性概念的利用,本質上是為了在舊規(guī)則無法適應新條件時尋求突破,即拓寬符號編碼規(guī)則,因此需借助產品符號學理論幫助分析。
功能可供性強調產品自身文化價值信息能被收信人識別、解碼、使用,且獨立于收信人的解碼規(guī)則。例如高背椅涵蓋支撐、倚靠、置物、架衣、頂門、墊高等多個功能,而收信人在解碼時往往獲取不了全部功能信息。因為高背椅最常用于坐下和倚靠,而其他功能是發(fā)信人對常用功能編碼以外,產品的自帶屬性。在收信人出現需求時,他會以此需求為中心對高背椅進行解碼以獲得相應功能信息,進而發(fā)揮其他功能價值。
因此功能可供性在產品信息傳達過程中,是經發(fā)現后編碼為信文的實用功能與象征功能,其涵蓋范圍基本同產品文化價值一致。而在解碼階段,收信人會根據自身需求以及對同類產品使用、識別的經驗和習慣[8],來獲取自己需要的價值信息,如圖3所示。
圖3 功能可供性符號分析
對于宏觀產品概念,交互過程的感知有難易之分[4]:交互越易被感知,就越能幫使用者理解其使用方式,同類產品的形式與交互的聯系性就更易確定,進而形成通俗編碼規(guī)則;交互越不易被感知,使用者就越難意識到功能的存在,但當發(fā)信人將其作為核心信息并以恰當的信文傳達時,收信人獲取信息時會拓寬自身編碼規(guī)則,在信息傳達的同時得到“啟發(fā)”,是創(chuàng)意驅動設計的重要實現渠道之一。
產品符號學回答“怎么傳達”的問題,功能可供性回答“傳達什么”的問題。產品符號學,研究信息在設計方——產品——使用者三者依序流動的方式及各因素間關系;功能可供性概念,則研究設計方——產品——使用者三者從兩邊向中間獲取信息的方式,即舊產品文化價值形成了設計方編碼規(guī)則與使用者解碼規(guī)則,設計方利用編碼規(guī)則設計出新產品,再由使用者解碼,而新產品的解碼過程又豐富了雙方舊有規(guī)則系統(tǒng),不斷延續(xù)、螺旋上升,如圖4所示。
圖4 兩種視角下的信息流動
聯系產品符號學視角,設計方要根據使用過程的行為及思維模式,來確定產品應傳達的信息,進而實現信文的編碼[9]。這是信息由設計者注入產品再傳達到使用者的過程,設計方對文化價值編碼(調研、分析、計劃、試制等)以滿足使用者的實用需求;而在現實中,使用者的需求信息,也經過編碼(購買行為、售后服務、日常使用、被調研、設計批評等)后作為反饋傳達給設計方,以滿足設計者的定向需求。
經過對功能可供性與產品信息流動的分析,為充分發(fā)揮功能可供性在設計工作中的作用,設計者須對現存產品的功能實現形式(文化價值編碼)與使用者操作的行為(文化價值解碼)進行結合分析,而文化價值的編碼與解碼,映射到產品與用戶上就是形式與交互。
形式作為功能載體,具備由設計方編碼的目的性功能,與基于實體固有屬性的存在性功能。兩者皆屬于功能可供性范疇,后者不經由編碼規(guī)則加工,因此使用者的解碼過程常常無意中將其忽略。因此對存在性功能作為關鍵信息進行篩選與編碼,能調動使用者主動對曾被自己忽略的信息進行解碼,得到自身解碼規(guī)則被拓寬而帶來的啟發(fā)感,本質上是對解碼規(guī)則中不常用部分的“喚醒”,即喚醒特定信息與信文的聯系[10]。
例如深澤直人的一件雨傘作品,以人們常見的無意識行為——攜帶雨傘和袋裝物時將袋子掛在傘柄上以便行動作,為重點進行編碼,在傘柄底部開出一個凹口專門用于安置袋子,簡明地喚醒使用者沉睡的解碼規(guī)則,將此形態(tài)信息解讀為“把袋子掛在這”的信息,同時完成傳達與喚醒的任務。
交互作為功能實現的過程與手段,存在于使用者與產品互相間的信息傳達、解碼和反饋:使用者獲取產品信息,根據需求進行操作,將需求信息經操作行為輸入產品,產品接收信息并按內系統(tǒng)預設反饋運行,在外系統(tǒng)表現為功能運作的狀態(tài)或結果,使用者接收外系統(tǒng)信息來判斷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進而決定是否再次操作,如圖5所示。
圖5 交互行為分析
在使用者視角,交互行為是自己的操作行為與結果,其因果關聯構成了整個使用體驗。日常經驗會逐漸固化特定行為與特定結果的關聯,形成解碼規(guī)則;在產品視角,交互行為是在預設規(guī)則下對接收信息進行反饋。
4.2.1 交互移植聯系
如果將行為、結果的聯系加以干涉,用不同的結果來反饋行為,處理不當會造成使用者解碼反饋信息的失敗,造成誤操作而無法實現功能;若處理恰當,使用者仍能識別解碼不同結果,此結果與原行為形成新的聯系,也就是交互移植聯系。
例如深澤直人的壁掛式CD機(見圖6),它將壁掛抽風機的拉繩開關進行干涉,分離“拉動”的交互行為與“打開風扇”的結果,將“拉動”移植到CD機上,與“打開CD機”形成新的聯系,同時也保證使用者順利解碼。
圖6 深澤直人壁掛式CD機
4.2.2 象征移植聯系
產品象征與其交互、結果也存在固定聯系,如果干涉“象征——交互、結果”的聯系,處理不當會造成使用者對反饋信息的解碼失敗,造成誤操作而無法實現功能;若處理恰當,使被干涉雙方的交互、結果相同或可變通,就能保證交互、結果信息的順利傳達并與不同的象征形成新的聯系,即象征移植聯系,往往能帶來巧妙的趣味。
例如深澤直人的鞋模收納袋(見圖7),將袋子的底部做成鞋底的樣子。提取了鞋底“放置于地面”與“靜置于地面”的“交互、結果”關系,收納袋與鞋底兩者“交互、結果聯系”本就相同,移植的是不同的象征載體,形成了新的“象征——交互、結果”聯系。
圖7 深澤直人鞋模收納袋
本文以符號學方法對功能可供性的概念及運用進行闡述分析。通過研究功能可供性在產品設計中所能起的作用,結合實例加以分析,歸納出了數個功能可供性的利用方法。
幫助設計者找到理解功能可供性在產品設計中如何發(fā)揮作用的線索;證明了符號學能在產品設計的分析復盤中發(fā)揮作用,幫助梳理思路進而在方法論上得到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