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妤 上海體育職業(yè)學院附屬小學
泥塑材料易于塑形,工具簡單易得,是學生最感興趣的美術學習內容之一。隨著學科素養(yǎng)時代的來臨,美術課堂教學不僅局限于對學生美術知識與技能獲得的關注,還應是引導學生學習過程中形成必備的品格,能運用于學習與生活的關鍵能力?!坝行Ю煤脤W科教學的每一課時,讓學科教學回歸教書育人的本原,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的事業(yè)追求?!?/p>
泥塑教學育人的本原是什么?這是擺在美術教師面前的新課題。筆者以“期望學生到哪兒去,如何更好地到那里”的問題為導向,通過泥塑教學內容育人內涵定位、當前小學泥塑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思考泥塑教學策略改進,從而提升泥塑教學的育人功能。
期望學生到哪兒去?教育核心素養(yǎng)時代,泥塑教學內容的學習應該成為學生走向全面發(fā)展的智力基礎,教師還應挖掘泥塑教學內容中的育人素材,明確泥塑課堂的育人內涵。
泥塑屬于雕塑門類,是以雕刻和塑造為基礎手段制作多維空間形象的藝術,立體和空間造型的表現(xiàn)是泥塑有別于繪畫的主要特征,因此泥塑的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通過泥塑學習,學生學習團、搓、捏、壓、接、窩等泥塑技能;學習盤筑、包裹、捏塑、組合、切挖、拼搭等泥塑技法,用泥材有創(chuàng)意地進行造型表現(xiàn)的過程中,形成動手創(chuàng)造的能力。
沒有對捏塑對象結構與造型特征的認識,單純的泥塑捏塑活動是不成立的。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學生捏塑對象的結構從單一造型轉為組合造型,逐漸復雜,學生通過對表現(xiàn)對象的觀察、體驗、感知,發(fā)現(xiàn)結構特征與細節(jié),形成觀察與分析能力。泥塑作品形式由淺浮雕轉向組合的立體造型,學習水平由低年級的初步學會技能逐層遞進至高年級綜合運用技能捏塑,學習難度的提升使得學生學習會遇到諸多困難,面對問題,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學會學習,提高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
泥塑是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學習泥塑表現(xiàn)形式、介紹一些泥塑的流派及代表作品,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文化藝術的情感,產(chǎn)生文化認同與自豪感。泥塑學習過程中運用的泥材,依據(jù)學生身心特點,從超輕彩泥入手,到容易弄臟衣物、環(huán)境的陶土,可以促使學生形成不怕臟的好品質,同時也讓學生在制作中養(yǎng)成及時整理的好習慣。
由此可見,以知識技能的學習為載體的泥塑教學內容有著豐富的育人內涵,泥塑的知識與技能學習與育人融為一體,凸顯著美術學科在視覺、實踐、創(chuàng)造、審美與人文上獨特的育人價值。
教學的組織形式與方法,影響著課堂育人的效果。如何使學生更好地到那里?應基于對泥塑育人內涵的理解,結合泥塑教學的現(xiàn)狀,思考改進教學策略,促進泥塑課堂育人功能發(fā)揮的最大化。
通過日積月累的教學活動,泥塑教學或多或少發(fā)揮著其育人功能,但尚未最大化。注重技能教學、組織形式單一是泥塑教學中最凸顯的問題,這無疑導致學生在體驗、合作和探究等活動中的美術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機會缺失。
究其原因,是教學組織受限于教材。在書畫版小學《美術》教材中,泥塑的學習內容一學期一課。泥塑作為技能偏重型的學習內容,兩課之間的學習間隔較長,學習連貫性的欠缺導致學生對泥材特性、泥工技法顯得生疏,學生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完成課堂練習,如此就很大程度限制了教學活動的實施。
1.合理建構單元,優(yōu)化教學內容
在小學一至三年級,將單課教學內容拆分為多個課時形成單元教學,優(yōu)化教學內容,改善學習間隔較長、學習缺乏連貫性的問題。相比單課教與學的驟然停止,單元教學設計拉長了學習過程,有助于教師設計豐富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科育人的達成。
教學內容的拆分不是隨意的,應以學期總課時允許為前提,通過分析學情,梳理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與未來的學習要求,定位單課在泥塑知識技能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并結合教材分析,考量教學內容拆分的必要性。拆分后,單元中的后一課時能把前一課時的知識經(jīng)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泥塑學習經(jīng)驗中主動建構新的知識經(jīng)驗,呈現(xiàn)出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性、遞進性,凸顯拆分的合理性。
以一年級第二學期第六單元“泥面具”一課為例。一年級第二學期書畫版《美術》教材共有20 課,本學期學生的美術學習為40 課時,因此拆分“泥面具”不影響其他美術主題的學習。學生在一年級第一學期“彩泥貼畫”中了解超輕彩泥的特性,學習搓、壓、捏、團、揉、剪等泥塑的基本技法,并彩泥疊加的方法制作了彩泥貼畫,但因“彩泥貼畫”是小學階段學生初次接觸彩泥,因而對泥條粗細、泥片厚薄、淺浮雕的層次上都沒有作要求?!澳嗝婢摺迸c“彩泥貼畫”在泥塑的技能表現(xiàn)上很相似,都是表現(xiàn)有主題的淺浮雕作品,學生即將在二年級第一學期學習泥塑的立體作品“彩泥動物”,因此處于兩課之間的“泥面具”的學習內容定位是提升泥塑技能的熟練度,對泥條、泥片的形態(tài)把握、淺浮雕的作品層次美的表現(xiàn)上提升要求,為二年級制作立體泥塑作品做好鋪墊。面具造型復雜,淺浮雕泥面具捏塑中泥條表現(xiàn)居多,快速搓出粗細均勻的泥條對一年級的學生是教學難點,因此,將“泥面具”拆分為“泥條變變變”與“泥面具”兩課,形成單元?!澳鄺l變變變”主要學習搓泥條的方法,學會搓粗細均勻的泥條,學會用卷、彎、擰等方法使泥條造型發(fā)生變化?!澳嗝婢摺币浴澳鄺l變變變”的學習為生長點,學生在了解面具的作用及造型特點基礎上,探究運用泥條疊加、文具壓印的方法表現(xiàn)泥面具,促進理解與運用。
2.豐富組織形式,激勵自主探究
在小學高年級,教師可以通過課前學習任務單為學生搭建泥塑知識的學習支架。課前學習任務單依據(jù)高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能夠獨立運用電腦、手機等工具進行有目標的網(wǎng)絡檢索的學情,將知識的學習延展到課前,為學生學習泥塑知識搭建自主探究的平臺,自主探究的經(jīng)歷能促進學生更投入地學習,也為充分開展泥塑技能探究提供便利。課前學習任務單的問題設計要以分解的教學目標為指引,使學生有確定的目標指向,更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交流與分享,勇敢展現(xiàn)查找收集資料、自主學習成果,提高探究興趣,建立學習自信。
以五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造泥房”一課為例。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了解永定土樓的歷史文化及造型結構特征;能用圍、折、挖、壓、刻等泥工技法和泥片、泥條成型方法捏塑永定土樓。五年級的學生具備泥塑造型的能力,能夠通過觀察、討論與分析,學會用圍泥片、切挖的方法完成土樓墻體制作,但制作土樓屋頂時常會發(fā)生屋頂造型不能體現(xiàn)人字形的造型特征、屋頂與墻體大小不吻合等問題,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為了促進學生充分探究屋頂?shù)闹谱鞣椒?,將永定土樓歷史文化及造型特征的知識目標學習通過課前學習任務單的方式進行。通過課前任務單,學生提前查閱永定土樓的分類、土樓的結構、造型特征與功能之間的聯(lián)系,課堂上進行交流與分享,鍛煉了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知識學習的效率。隨后學生經(jīng)過多次嘗試與交流,學會表現(xiàn)人字形造型特征的方法,歸納出泥條同方向斜切、反方向向內斜切、反方向向外斜切的切法與三種不同的拼搭方法,體現(xiàn)了學生開拓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攻克了教學難點。
3.優(yōu)化示范形式,促進理解運用
示范法常用于美術技能的指導,傳統(tǒng)的泥塑教學中教師常用現(xiàn)場示范,因泥材與工具的使用有較多不可略去的細致化操作,使得教學冗長且低效。首先優(yōu)化示范的方式,以微視頻示范代替現(xiàn)場示范。微視頻能截取技能重難點,配合文字說明,省時直觀,也可依據(jù)不同學生的學情進行二次調整,給予學生更多理解與探索的空間。其次結合問題情景創(chuàng)設,在示范視頻觀看前,開門見山提出問題,學生進行思考和預設,再通過示范視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前置、示范后出的示范模式,能提高技能指導效率,也為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搭建平臺,促進理解運用。
如“泥面具”一課學習彩泥疊加、壓印的方法制作和裝飾面具時,設置了兩次問題前置、示范后出的學習活動。第一次在教師微視頻示范彩泥疊加制作面具的方法與步驟前,先復習泥工基本技法,并請同學們根據(jù)之前的學習經(jīng)驗預設眼睛的制作方法。第二次在播放實物壓印加強面具層次感的示范視頻前,先通過壓印前后兩張圖片的比較,發(fā)現(xiàn)壓印位置,感受面具凹凸的層次美感,再請學生通過壓痕猜一猜壓印工具,最后觀看示范揭曉答案。通過問題前置,激發(fā)學生技能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接著通過示范啟發(fā)思路,方法引導,使學生間的作品有多樣性的呈現(xiàn),也促進學生將已有學習經(jīng)驗與新授內容之間建立關聯(lián),學會理解與運用。
任何學科育人價值的落實對學生能力與品質的積極影響,都不是通過一節(jié)課就能即時顯現(xiàn)的,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泥塑課堂中育人價值的實踐,要依托我們一線教師從觀念上關注和重視學科育人價值,同時要多思考,勤實踐,不斷摸索和探究新的方法和策略,這樣泥塑教學終能達成育人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