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廷
(湖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長沙 410006)
在如今的知識經(jīng)濟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都離不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因此,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牽動著所有中國人的心。目前,在世界一流大學中,仍以西方的大學占多數(shù),西方一流大學的特點對我國一流大學建設應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一流”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單個的對象不構成“流”,需有多個。多到何種程度呢?“一流”的個數(shù)不可能太多,不可能一大堆“一流”,或許就是不多不少。然而,這仍然是個模糊的說法。不過,人們還是相當普遍地說著“一流”。
“一流”還有一個范圍問題。是在一所大學里的一流院系,還是某個地域內的一流大學?是在全國范圍里的一流大學,還是在亞洲或全世界范圍內的一流大學?
“一流”又必然與“二流”和“三流”相對,這應有一個標準。事實上,有不同的機構進行世界大學排名的研究并發(fā)布數(shù)據(jù),如ARWU、THE、QS和U.S. 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等,它們各自的標準不一樣,研究的結果自然也不一樣。THE關注一所大學對所在國家的政治生活的影響,而中國和美國的研究機構就不大考慮這一因素。
有些國家的政府很關心一流大學的建設,因為他們認識到,這對于全局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有些國家的政府并不關心,他們認為,大學就是大學,政府就是政府,互不相干。在他們那里,有一個經(jīng)典的說法:大學屬于國家,不屬于政府。這一說法是普遍的事實。有兩個十分獨特的例子:希伯來大學的建立比以色列建國早30余年,哈佛大學的誕生比美國的建立早近140年。
歐洲國家對待大學和美國政府對待其州立大學一樣,資助大學但不管大學的內部事務。大學也明白,拿政府的錢,但不能因此而受政府管。歐美的共同點在于:學術至上,學術自由,任何財務的東西都不能約束學術思想。這種共同點又可歸結為一句話:自由是學術思想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
我們這里所指的大學,是與??茖W校、專業(yè)院校相區(qū)別的。其基本特點有兩個:一是綜合性,尤其是必須有文理兩大類;二是有培養(yǎng)研究生的水平或資格,與使用institute,college或university的名稱關系不大。
雖然高等學校與大學都是高等院校,都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但二者不是同一個概念。有的國家對高等學校的名稱作出了官方的規(guī)定:在什么條件下才能叫大學,什么條件下不能叫大學,而只能稱學院、??茖W校或職業(yè)學院;條件變化了,校名可以改變。例如,由學院改稱大學,更名必須經(jīng)過官方批準。
有的國家對于高等學校的校名全然不管,也不管學校的內部事務。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使用的名稱是university(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加州理工大學(CIT)使用的名稱都是institute;MIT和CIT都是世界一流大學,可它們并不去改變校名。MIT經(jīng)歷了巨大的發(fā)展變化,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他們的校名依然如故。變化的是學校水平,不變的是大學精神;變化的是辦學質量,不變的是大學名稱。“實至名歸”這一詞語對于它們用不上,他們只求“實至”,而不需“名歸”。
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學是博洛尼亞大學,有約900年的歷史。而博洛尼亞算是意大利相對較偏、較小的城市,大學并未首現(xiàn)于羅馬、佛羅倫薩等大都市。有人說大學是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但事實好像并非如此。900年前世界上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在亞洲,在中國、印度,可是大學在這兩個國家晚至19世紀才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還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當然,歷史本身也有了巨大的變化。農(nóng)耕時代,對大學的需求很?。贿M入工業(yè)時代,就很需要大學了;到了信息經(jīng)濟時代,經(jīng)濟對于大學就有依賴的性質了。硅谷必然地建在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伯克利分校附近。企業(yè)所需要的人才與技術都來自大學。世界上第一大經(jīng)濟體擁有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和最高水平的大學。類似的現(xiàn)象,在今日之中國也可以看到,一些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都緊連著大學城。
還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大學建立800年之后,還沒有人問“大學究竟是什么”。直到20世紀,才有人問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并不容易。University應該與universe有關,這反映了人們認為大學包羅萬象。的確如此,大學所研究的對象真是天地萬物,無所不包。
對于“大學是什么”,回答得最為深刻和系統(tǒng)的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我國,近十年來,又有學者對“大學是什么”作了多方面的探討和多視角的論述。這表明,從民間到官方,人們已有了大學意識,以更清晰、更深遠的眼光看待大學,以更有力的措施在發(fā)展著大學教育。
總之,今日之人類與大學已構成了命運共同體。這可用弗萊克斯納的一句話來表達:“人類的智慧至今尚未設計出任何可與大學相比的機構?!盵1]對此我們可稍加解釋:一方面,人類的智慧締造了大學;另一方面,大學也肩負著進一步發(fā)展人類的智慧的使命。
陳洪捷將德國古典大學的特征歸納為4個關鍵詞:科學、修養(yǎng)、自由、寂寞。傳統(tǒng)的中國人有類似的觀察,把讀書叫作寒窗苦讀,要坐冷板凳。表演要熱,思考要冷;劇院要熱,大學要冷。大學應該是分貝最小的地方,冷思考,熱釋放。
什么是大學之魂?有人說校長是大學之魂。一所大學,一位校長;一位校長,一所大學。也有人認為教授是大學之魂。這兩種說法似乎并不對立,校長若能代表教授們的意思,說誰是大學之魂都沒錯。當然這里所言之魂,是純凈之魂、高尚之魂。靈魂是神性的,從外表怎么看得出呢?但靈魂是潛存于內而顯形于外的。從外看到內,人們都有這個能力。因此,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觀察大學。
大學之魂,個人之魂,也是生成的,一旦生成,就成為大學的傳統(tǒng),個人的文化。
如何判斷一所大學是否自信?有些什么標準?自信很重要嗎?
在美國,最能使學生自信或驕傲的大學,可能要首推哈佛大學。學生驕傲地走進去,又驕傲地走出來。他們?yōu)樽约旱拇髮W驕傲,為那些驕傲的教授們驕傲,也為那些真正由于驕傲而謙虛的大師驕傲;為自己的民族驕傲,為自己的父母和家鄉(xiāng)驕傲;為他們自己而驕傲。由此,他們才可能更懂得尊重他人,并盼望他人也驕傲。還有一點,他們不一定意識到了:他們因為自信或驕傲,而使自己的潛能得到了更充分的發(fā)掘。因為自信而發(fā)展得更好,又因為發(fā)展得更好而更加自信,兩者之間便有了一種良性循環(huán)。
有一種現(xiàn)象并不難看到,也不難理解。從自信的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心理更健康;自信的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大部分的潛能得到了更好的發(fā)掘。
大學之魂是自己鑄就的,自信心是魂中的東西,亦必是自己鑄就的。何謂自信的大學?能夠賦予師生自信的大學。誰能賦予師生自信?自信的大學。大學的自信又從何而來?那些自信的師生賦予大學以自信,大學復為自信的大學。
大學的自信成為傳統(tǒng)后,就會成為巨大的力量,傳統(tǒng)就是十分穩(wěn)定的了。自信的教授群,是形成這種傳統(tǒng)的中堅力量。他們自信自己能知曉世界的萬事萬物,于是大學能包羅萬象,大學能成為一部百科全書,一座容量無限的思想庫。今日之商界、政界或企業(yè)界,有了疑難問題去找誰?目光都會投向大學。大學也準備迎接任何挑戰(zhàn),也樂于去迎接挑戰(zhàn),這也正是挑戰(zhàn)大學自己。自信的大學又表現(xiàn)在確信自己可以應對任何挑戰(zhàn),還確信自己可以在應對中變得更強大、更智慧、更自信。人類有幸有了“大學”這樣一個無與倫比的機構。博洛尼亞的一群學生,偶然地賜給了人間這樣一個機構。
社會的活力從哪里來?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人群和機構,什么樣的人群和什么樣的機構更能給社會以活力?社會活力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是它的容納程度,它能讓更多的觀念和思想生長出來,并相互自由地碰撞,在碰撞中更好地生長壯大。
大學也是一個社會,是最有活力的一個社會。而判斷大學是否有活力,就要觀察是否有眾多的觀念或思想生長出來,師生當中有沒有許多可以生產(chǎn)觀念或思想的人,并且事實上生產(chǎn)出了深刻而前所未有的思想。
什么是一流大學?一流大學的特征之一是自信且生產(chǎn)出了大量的觀念或思想。
大學本就是在懷疑和爭論中誕生的。巴黎大學正是這樣出現(xiàn)的,一群人在那里爭論唯名論、唯實論,助推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學之一——巴黎大學的誕生。大學自身也成為以繼續(xù)懷疑和爭論為己任的團體。
我們從大學的特征去回答“大學是什么”,未嘗不是一種合理的方式。
大學問家做大學問,必是問著的,問得多,問得深,這樣才有大學問。換句話說,他們是叩問著的,是懷疑論者。笛卡爾懷疑一切,而唯獨那個懷疑著的自己是不必懷疑的。研究始于問題,問題始于疑惑。反過來說,沒有懷疑就沒有研究。聰明的人,不僅一路上都問著,并且始于問題而不終于問題。如果問題終止了,研究就結束了。
真正的大學是一個學術團體,團體中的成員就是專門叩問的。他們使大學成了一塊叩問之地,而大學也成了叩問的大學。高水平的大學不斷地做著新的研究課題,因為叩問而有了課題,又通過進一步的叩問去研究和完成課題,并且他們大體上知道,哪些課題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從而作出更恰當?shù)倪x擇。
叩問、疑問和懷疑是研究的起點和源頭。黑格爾甚至主張懷疑主義,“哲學把懷疑主義作為一個環(huán)節(jié)包括在它自身內——這就是哲學的辯證階段”[2]181?!皯岩芍髁x不應該被看成一種單純懷疑的學說。懷疑主義者也有其絕對確信不疑的事情,即確信一切有限事物的虛妄不實……真正的懷疑主義,乃是對知性所堅持為堅固不移的東西加以完全徹底的懷疑。由于這樣,徹底懷疑(或絕望)所引起的心境,是一種不可動搖的安定和內在的寧靜?!盵2]180這段話本身辯證的含義就是令人深思的,黑格爾把懷疑與確信、絕望和安寧聯(lián)系在一起。按通常的理解,也只有在反復“敲打”過了那些事物后,自己的心靈才能得到一份安寧。
對于既有的觀點、論斷、理論,可以去補充和修正,甚至進行顛覆,這都是創(chuàng)造——叩問之后的創(chuàng)造。
夸美紐斯曾提出37條教學原則,第斯多惠提出了33條原則。條目太多,實際應用的價值就會受到影響。凱洛夫吸收了夸美紐斯的精華,總結為5條,這就是一種發(fā)展,使之更簡潔、更實用。這5條原則包括直觀性原則、理解性原則、鞏固性原則、自覺性原則和量力性原則。然而,把直觀性作為原則有不當之處。直觀有時是可以欺騙人的,筆者認為,更重要的原則是抽象性原則。關于數(shù)的理論或關于辯證法的理論,是不可能直觀得到的。人真正偉大的力量,正在于抽象思維。數(shù)學和哲學也被視為二度、三度的抽象,所以直觀性不宜作為原則,應在修改之列。這種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就屬于修改或修正型的。
另一類原則是補充性的。原有的東西沒有錯,但還不夠。對既有的東西,第一問是“對不對”;對了,第二問就是“夠不夠”;夠了,還可問“好不好”和“有無更好”?!皩Σ粚Α薄皦虿粔颉焙汀昂貌缓谩笔沁祮柕娜壳?。
卡內基有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他說的是物質財富。換一個領域,可以補充性地說道:在巨額的精神財富中死去,是一種榮光。前者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后者的性質不一樣,生不帶來,死后卻可帶去。亞里士多德逝去了兩千多年,他的精神財富卻仍在他的名義下傳承,他“帶去了”。
人們也說“知足常樂”,但這指的是物質生活,物質上有吃、有穿、有住,不就夠了嗎?然而,在精神上,例如,在求知上可永不知足,且應當永不知足,否則有何樂可言?在陶冶自己的情操或錘煉自己的意志方面,是一直要做下去而不知足的。物質領域與精神領域之間雖有聯(lián)系,卻是以存在基本的差別為前提的。更注重在精神方面發(fā)展的人,在物質方面既不會貪婪,又能在必要的時候忍受貧苦。從時代的發(fā)展看,從農(nóng)業(yè)時代到工業(yè)時代,再到信息時代,人在精神的需要和擁有上越來越豐富。
大學里充滿了研究氣息,有叩問,有懷疑,有質疑,有反駁,有批判,有唱反調。大學具有哲學的品格,哲學具有批判的品格。因此,大學是一些智慧相互碰撞的地方,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產(chǎn)生。這樣,生活在大學里的人,既要有獨特見解,又要善于聆聽;既要質疑和反問他人,又要質疑自己;既有辯論的對手,又有彼此尊重的朋友,即諍友。要弄明白他人所言之意,曲解了他人,就說不到一塊去,各說各話,還可能傷和氣。
自由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在奴隸社會,奴隸們已在爭取人身自由。到了封建社會,人們的自由與擺脫對土地的依附相關。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人們的自由則與擺脫對金錢和資本的依附相關了。如恩格斯所說:“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盵3]文明發(fā)展的歷史,實質上是人獲得更大自由的歷史。
歐洲文藝復興時的基本口號是自由、平等、博愛。偉大的思想家盧梭發(fā)出了驚世名言:“人生而自由,生而平等。”又有詩人裴多菲對自由的歌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弊杂稍?,人就在。自由不在,人也就不在了。
盡管自由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但自由不是孤立存在的。就一個社會而言,自由與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的關系最為密切;就個體的人而言,自由與其文化水平、認識水平、道德水平都有關。自由在社會進步中發(fā)展,也在個人進步中提升。
難道還有不自由的大學嗎?不太自由的大學確實是存在的。不太自由的原因,有一部分來自自身,而另一部分則與外部有關。我們已知自由的含義,“自由的大學”的含義又是什么呢?第一,大學本身是自由的,獨立的;第二,大學維護師生的自由;第三,大學通過各種途徑發(fā)展師生的自由,享有并創(chuàng)造自由,從而培養(yǎng)自由人;第四,最重要的是思想自由、學術自由,在自由的活動過程中,以發(fā)展自由為目的。對于一所大學的自由,作用最大的,無疑是教授們和校長。
在歐洲,教授們的作用更大;在美國,校長的作用更大。在歐洲,可以說教授是大學之魂;在美國,則可以說校長是大學之魂。美國是一個后起的、年輕的國家,曾在許多方面學習歐洲,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但美國不是模仿,而是善于學習。所謂“學到手了”,就是學到后的東西,屬于自己,也才有了自己的獨特。
1869—1909年,艾略奧特任哈佛大學校長長達40年之久,后任名譽校長17年。艾略奧特為哈佛大學的崛起做出了卓越貢獻,為美國高等教育做出了卓越貢獻。
為什么美國大學校長任期可以如此之長?為什么有一大批校長的任期長達20年以上?而美國的官員任期都不得超過兩屆,即8年,唯有二戰(zhàn)期間羅斯??偨y(tǒng)的任期為三屆。為什么從教、從事學校管理與從政有這么大差別呢?根本的原因在于校長不是官員,他不是權力的象征,而是學術之“頭”,教師之首席。此外,學生培養(yǎng)的質量,學術成果的積淀,都要經(jīng)過長時間才能見效?!靶鹿偕先稳鸦稹睂τ诖髮W完全不適用。校長是大學的“地標”,頻繁地換來換去怎么能行?
艾略奧特數(shù)次去歐洲學習和考察,他是善于學習的。他發(fā)現(xiàn)歐洲的大學特別自由,看到了歐洲,尤其是德國的大學高水平的關鍵原因。于是,在他的領導下,哈佛大學成了一所特別自由的大學。艾略奧特視自由為大學的生命,維護且發(fā)展大學的自由。
學校也有法規(guī)、有紀律,但這是為了更好地維護自由。自由旨在學術自由、思想自由,區(qū)別于行為領域。行為領域的自由是相對的,而學術和思想的自由具有絕對性。
附帶指出,蔡元培先生也曾留學德國,他的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等思想,與他向德國學習不無關系。
布魯貝克在《高等教育哲學》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最高水平的大學是最自由的大學。”這個命題的逆命題若要成立,就還要附加一些條件。例如,有高水平的教授群,有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人員對自由的有效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