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當代大學生的“佛系”特征、成因及影響
        ——基于16所高校717名大學生的調(diào)查研究

        2022-03-22 07:13:02徐美華
        重慶高教研究 2022年2期
        關鍵詞:犬儒主義佛系問卷

        徐美華,劉 軒

        (1.蘇州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蘇州 215000; 2.南京工業(yè)大學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 南京 211816)

        “佛系”青年是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上最流行的“網(wǎng)紅”用語之一?!耙鹣怠薄拔乙彩欠鹆恕钡瓤陬^禪越來越多地成為當下大學生們追求新異、標榜個性的為人之道和“無欲無求”“凡事隨緣”“躺平”的處世哲學。什么是“佛系”青年?“佛系”青年是怎樣“煉成”的?又有何種影響?高校應該如何去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這些問題近年來逐漸引起了學界對于“佛系”青年的關注。葉穗冰認為,“佛系”是青年在現(xiàn)代社會釋放焦慮、逃避困惑,在“佛系”外衣的保護下放縱自我的犬儒主義的本質(zhì)表現(xiàn)[1]。朱美燕指出,“佛系”青年以瀟灑脫俗的人生態(tài)度、隨遇而安的處世哲學、無欲無求的人生追求為主要特征,表面上淡泊豁達,實際上萎靡頹廢,是對自我的調(diào)侃和對現(xiàn)實的逃避[2]。陶志歡認為,興趣的消退、人生價值觀的迷失、成長需求的失衡以及心理期待的落差是“佛系”青年形成的根本原因[3]。雖然國內(nèi)學者對于“佛系”青年進行了初步探討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對于“佛系青年”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及成因的研究還局限于對現(xiàn)象的簡單描述或者經(jīng)驗式的演繹推理,缺乏具體的、可操作的量化評價指標,對于“佛系”心理生成的原因和可能會產(chǎn)生的后果缺少實證數(shù)據(jù)的有力支撐,并且也未能基于合適的心理學理論框架對問題進行闡釋。那么“佛系”青年到底具有怎樣的個性心理特征?“佛系”特征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與世無爭”“無欲無求”或“躺平”真的有利于社會適應、實現(xiàn)內(nèi)心的幸福嗎?為回應這些問題,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基于心理學的理論分析框架,以當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質(zhì)性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混合方法,分析“佛系”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形成機制,探討促進“佛系”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教育和引導路徑。本研究的主要理論貢獻在于,首次采用心理測量的方法和手段,明確了大學生“佛系”特征的心理結構,開發(fā)出具有較好信度和效度的測量工具;其次以工作要求—資源模型和壓力應對模型作為全新的理論分析視角,闡釋了“佛系”特征的生成和作用機理,理論假設得到了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實證支持;最后對于大學生“佛系”特征的研究,一方面有效驗證了工作要求—資源模型和壓力應對模型的合理性和適用性,可以作為“佛系”大學生管理的理論依據(jù),另一方面對于競爭壓力與“佛系”大學生人數(shù)之間的U型曲線關系的探討,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壓力與應對理論。

        一、大學生“佛系”特征生成與影響機理的理論分析

        對于“佛系青年”的形成機理,已有研究主要從習得性無助和犬儒主義的理論視角對“佛系青年”的成因和現(xiàn)象進行了闡釋。習得性無助是Seligman在一項動物學習的實驗中所提出的概念。研究發(fā)現(xiàn),狗在多次遭受電擊而無法逃脫后,當再給予電擊時,即便此時有逃脫的機會,狗也會放棄行動,選擇趴在原地繼續(xù)等待痛苦的降臨[4]。習得性無助是因為個體連續(xù)不斷地遭受打擊而感到對所有事物無能為力而喪失信心,不再抱有希望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而“佛系”特征被認為是習得性無助的表現(xiàn)之一,并且控制感的缺失是導致“佛系”心理產(chǎn)生的可能原因。犬儒主義則是對“佛系”心理進行解釋的另一個重要視角。犬儒主義肇始于古希臘的犬儒主義哲學流派,是對人們過度追求物質(zhì)、財富和權力的不滿與嘲諷。早期的犬儒主義者拒絕接受任何世俗的約定和價值觀,認為金錢、權力、名利等是個人痛苦的來源,個人要想追求完美的幸福就要放棄社會、放棄家庭責任、放棄名利[5]62。犬儒主義者可謂是憤世嫉俗的理想主義者,但在生活中屢屢遭遇挫折之后,犬儒主義者也極容易演變?yōu)橥媸啦还У奶摕o主義者,表現(xiàn)為對他人缺乏同情理解,否認價值和沖突,懷疑和否認美好價值的存在,放棄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因此,“佛系”被認為是披著犬儒主義外衣的現(xiàn)代犬儒主義和虛無主義的表現(xiàn)形式。對于犬儒主義的成因,學術界目前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犬儒主義是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zhì),不會隨著環(huán)境變化而改變;另一種觀點則視犬儒主義為情境性和特定性的概念,認為犬儒主義是一種狀態(tài),產(chǎn)生于具體的情景,會隨著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而變化[6]。

        綜上所述,習得性無助和犬儒主義處世觀是已有研究闡釋青年“佛系”現(xiàn)象及成因的理論邏輯。本研究則嘗試選擇新的理論視角,以心理學的工作要求—資源模型和壓力應對模型為邏輯分析框架,對“佛系”大學生的成因及影響機理進行理論闡釋,探討“佛系”大學生教育引導的可能性。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面臨著學業(yè)、經(jīng)濟、人際以及就業(yè)等多種壓力,工作要求—資源模型認為個人能力、控制感、家庭和社會支持等是個人有效應對外部工作要求的重要資源[7],當外在的各種要求超出了個體所掌控的資源時,個體便會產(chǎn)生壓力。而在面對形形色色的壓力時,壓力應對理論指出每個人有著不同的應對風格和方式,應對方式是個體解決問題和應對危機時的個人偏愛模式和習慣性的固定反應[8]。根據(jù)對心理后果可能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應對方式可分為積極、消極以及混合的應對方式[9],以被動、逃避、聽之任之、退縮為特征的“佛系”特征多屬于消極的應對風格和壓力反應模式,往往會導致不良的心理后果。不少研究也證實了不良的應對方式容易導致諸如學業(yè)倦怠、玩世不恭等行為的產(chǎn)生[10],并且消極的壓力應對方式也會顯著降低個人的幸福感和社會適應性[11]。依據(jù)壓力應對理論的相關研究成果,個體采用何種壓力應對方式主要受到人格特征、家庭教養(yǎng)方式、社會支持等因素的影響[12]。其中人格特征對于應對方式的影響往往也受到情境因素的制約[13]。因此,針對犬儒主義的先天說與后天說之爭,披著新犬儒主義外衣的“佛系”特征則兼具先天穩(wěn)定性和情境狀態(tài)性的綜合特性。本研究認為,當代大學生的“佛系”特征受到先天遺傳因素以及后天家庭氛圍與學校成長環(huán)境的共同影響,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和家庭氛圍等與“佛系”特征的早期形成具有密切的關系。“佛系”特征也并非固定不變,隨著后期學習與工作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也可產(chǎn)生習得性改變,具有情境性和可塑性。綜合工作要求-資源模型和壓力應對模型的理論觀點,當大學生在面對學校人際交往、學業(yè)競爭、就業(yè)等多種壓力時,如果高校和家庭能夠為其提供積極的社會支持,提高個人心理資源的可得性,為其心理賦能,則會減少逃避、退縮、玩世不恭等“佛系”特征的產(chǎn)生,這也為“佛系”大學生的教育和引導的可能和可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二、大學生“佛系”特征調(diào)查問卷的編制

        (一)大學生“佛系”特征的扎根研究

        扎根研究是針對某一現(xiàn)象來發(fā)展并歸納式地引導出理論和概念的一種質(zhì)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對36名自認為“佛系”的大學生展開深度訪談。訪談問題包括:“您認為什么是‘佛系’?主要特點是什么?”“在待人接物上,你的‘佛系’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能否列舉幾個具體的事例?”“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你喜歡做哪些事情?不喜歡做哪些事情?為什么?”“能否談談你自己的性格特點?包括優(yōu)點和缺點?!薄澳芊裾務勀愕纳钣^和學習觀,你是如何看待大學的學習與生活的?”通過對訪談資料的扎根研究形成包括喜愛獨處、不善表達、沉默少語、喜歡簡單、不可以強求、缺少恒心等在內(nèi)的39個初級編碼,并根據(jù)概念間的關聯(lián)性及類屬,形成3個二級編碼,分別是社會交往、態(tài)度觀念、行動目標(見表1)。為了檢驗理論模型的飽和度,研究者對10名佛系大學生的訪談資料進行了開放式編碼,結果發(fā)現(xiàn)新訪談資料中并未產(chǎn)生新的概念,說明達到了理論飽和度。

        (二)問卷編制與調(diào)查過程

        根據(jù)扎根研究所形成的概念系統(tǒng),本研究初步編制了包含32個題項的大學生“佛系”特征調(diào)查問卷,采用先分層后整群抽樣的方法收集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先按照學校所處地區(qū)、學校類型、學校層次、辦學性質(zhì)等特征將高校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高校,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重點本科高校,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等不同類別,整理出高校調(diào)查列表。課題組再依據(jù)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和條件,從調(diào)查列表中選取部分高校,同時保證所調(diào)查對象能夠有效覆蓋不同地區(qū)、類型、層次、辦學性質(zhì)的高校。最后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從所選取的高校中再隨機抽取1~2個班級進行問卷調(diào)查。最終在2019年3—5月,從蘇州大學、南京工業(yè)大學、南京審計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淮陰工學院、北方民族大學、蘇大文正學院、安徽工商職業(yè)學院、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蘇州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等共16所高校中獲取大學生樣本802份,在剔除無效問卷后,保留有效樣本717份,有效率為89.4%。為了避免測量的同源誤差,調(diào)查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主要調(diào)查大學生的家庭氛圍、學校環(huán)境評價與學業(yè)表現(xiàn)等情況,間隔一周后,在第二階段再收集大學生的佛系特征、社會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等數(shù)據(jù)。

        (三)大學生“佛系”特征調(diào)查問卷的探索性和驗證性因素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過項目分析,首先刪除CITC系數(shù)不顯著的7個題項,余下的題項則采用交叉驗證(Cross-validation)的方法,將717份調(diào)查問卷按照50%的比率隨機分成兩份。對其中一份樣本(n1= 360)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份樣本數(shù)據(jù)(n2=357)用來對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實施驗證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選擇主成分分析,采用極大方差法,以因子載荷值大于0.3且在多個因子上不存在近似載荷值為標準,經(jīng)過多次探索,刪除不符合標準的5個題項后,最終抽取出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4個,KMO=0.901,Bartlett’s球形檢驗值為3 094.652,P<0.001, 方差累計解釋率為58.033%,說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良好。

        因子1所包含的題項包括“消極被動、學習生活缺乏目標、做事不投入”等內(nèi)容,反映了個體缺乏對目標的承諾以及相應的目標追求行為,因此將因子1命名為“低目標承諾”;因子2包含的題項主要包括“厭惡競爭、追求安逸、討厭變化和改變”等內(nèi)容,反映個體缺乏迎接挑戰(zhàn)和突破現(xiàn)狀與自我的特征,因此將因子2命名為“低自我超越”。因子3包含的題項主要包括“喜愛獨處、不善表達、回避團體活動”等內(nèi)容,反映個體社會退縮、不善人際交往的特點,因此將因子3命名為“低人際交往”;因子4包含的題項主要包括“隨大流、缺乏原則性、無主見”等內(nèi)容,反映了個體缺乏自主、從眾、無原則性的特點,因此將因子4命名為“高依從性”(見表2)。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大學生的佛系特征包括“低目標承諾、低自我超越、低人際交往和高依從性”4個維度,呈現(xiàn)“三低一高”特征。

        續(xù)表

        2. 驗證性因素分析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礎上,使用另一份樣本數(shù)據(jù)(n2=357)對大學生“佛系”特征調(diào)查問卷的4個因子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在高依從性因子中,由于題項“別人給我安排任務時,我很少會拒絕”的因子載荷為0.33<0.4,因此刪除該題后重新進行驗證性分析,最終所建立的測量模型的擬合指標x2/df=2.675<5,IFI=0.919,CFI=0.918,TLI=0.901,大于或接近0.9,SRMR=0.049<0.08,RMSEA=0.068<0.08,說明模型擬合良好,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測量模型如圖1。

        圖1 大學生“佛系”特征調(diào)查問卷的測量模型(n2=357)

        3.問卷信度和效度檢驗

        對大學生“佛系”特征調(diào)查問卷以及各個維度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見表3),問卷各維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在0.674~0.833,分半信度在0.661~0.827,組合信度在0.702~0.812,總問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數(shù)為0.910,分半信度為0.865,說明調(diào)查問卷信度良好,可以接受。另外本研究還在調(diào)查問卷中設計了一個選項為“是”或“否”二分變量的效標題項,以檢驗大學生“佛系”特征調(diào)查問卷的效標效度,題干為“根據(jù)問卷中所介紹的‘佛系’青年特征,你覺得自己屬于‘佛系’青年嗎?”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調(diào)查問卷各維度及總分在兩個選項上的得分均存在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說明問卷具有良好的效標效度(見表4),調(diào)查問卷可以作為調(diào)查和評價大學生“佛系”特征的測量工具。

        表3 大學生“佛系”特征調(diào)查問卷的信度分析(N=717)

        表4 高校大學生“佛系”特征調(diào)查問卷的效標效度分析(N=717)

        三、“佛系”大學生的分布與成因

        在明確“佛系”大學生的具體心理特征和結構后,還需要進一步掌握“佛系”大學生的總體分布狀況,分析差異及可能原因,才能為高校的學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的結果顯示,大學生在“佛系”特征調(diào)查問卷上的總平均分為56.004±11.220,低目標承諾維度的平均分為14.120±3.589,低自我超越維度的平均分為19.064±4.134,低人際交往維度的平均分為14.293±3.741,高依從性維度的平均分為8.527±2.044。由于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式計分,如果以中數(shù)3分作為評判標準,那么大學生除了在低自我超越維度的項目均分(3.178分)略高于3分外,其余3個維度的項目均分皆低于3分,說明當前大學生的整體情況還算良好。但是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約占所調(diào)查學生總體一半(355人,占比49.4%)的同學“標榜”自己是“佛系青年”,并且在“佛系”特征上的得分也確實顯著高于非“佛系”學生,這個問題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這說明“佛系”心態(tài)并非是我們原先認知的極少數(shù)現(xiàn)象,是校園的非主流文化,追求和標榜“佛系”在大學校園有蔓延之勢,并獲得了不少同學的認同。

        研究還采用卡方檢驗的方法對這355名“佛系”大學生在性別、戶籍、學校層次等人口學變量以及競爭壓力、學校環(huán)境、家庭氛圍、學業(yè)成就等方面的分布差異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統(tǒng)計結果見表5。

        表5 “佛系”大學生分布差異的卡方檢驗(N=717)

        續(xù)表

        結果顯示,“佛系”大學生在性別、戶籍、獨生子女狀況、專業(yè)上均沒有顯著性分布差異,但是在學校層次上和獲獎情況方面有顯著性分布差異。在獲獎學生中,“佛系”大學生的人數(shù)比例為41.04%,顯著低于沒有獲得過獎學金同學中“佛系”大學生的人數(shù)比例51.46%,并且在學校層次上,重點本科高?!胺鹣怠比藬?shù)的比例為42.08%,明顯低于普通本科的50.70%和高職高專的53.64%。高職高?!胺鹣怠贝髮W生的人數(shù)比例最多,在3個層次的高校大學生中位居首位,這也說明越是品學兼優(yōu)的大學生,越不會去追求和標榜“佛系”。有理想、有抱負、敢于承擔、勇于突破和超越自我的積極青年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發(fā)展的希望所在,換言之,追求“佛系”心態(tài)則很難有所作為,很難取得驕人的成績。

        統(tǒng)計結果還發(fā)現(xiàn),“佛系”大學生在不同競爭壓力(1)對于競爭壓力的測量,選取的是江光榮(2004)所編制的班級環(huán)境調(diào)查問卷中的競爭維度。、不同學校氛圍(2)對學校支持性氛圍的測量,采用的是特拉華校園氛圍量表(學生卷)2016中文版,支持性得分是師生關系、多樣性尊重和公平秩序3個維度的總分。和不同家庭氛圍(3)對家庭親密度的測量選用的是家庭環(huán)境量表中文版(FES-CV)的親密性維度。的分組(4)由于3個變量屬于連續(xù)性變量,因此對于競爭壓力的分組,采用平均分加一個標準差定義為高分組,平均分減一個標準差定義為低分組,高低兩組之間則為中等組,支持性學校氛圍采用相同的分組方法;家庭親密度則根據(jù)汪向東等的《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衛(wèi)生雜志社》,1999年)的中國常模,將9.6分以上設為高分組,5.8分以下設為低分組。中存在顯著性差異。在高支持性學校環(huán)境中,“佛系”大學生的人數(shù)比例為42.74%,要顯著低于低支持學校環(huán)境中“佛系”的人數(shù)比例(61.54%),而在高親密性家庭氛圍中,“佛系”大學生的人數(shù)比例為43.59%,也要顯著低于低親密性家庭氛圍中“佛系”的人數(shù)比例(61.40%)。這間接說明,親密的家庭氛圍和支持性的學校環(huán)境都能夠有效地降低“佛系”大學生的人數(shù)比例,體現(xiàn)了大學生外部支持性資源的重要性,也驗證了工作要求—資源模型理論的觀點。

        本研究的另外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是競爭壓力對于“佛系”大學生的影響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如圖2)。在低競爭壓力組,“佛系”大學生的人數(shù)比例為55.56%,在中等競爭壓力組,“佛系”大學生的人數(shù)比例反而降至45.37%,并未出現(xiàn)隨著壓力的增大而出現(xiàn)人數(shù)比例增加的現(xiàn)象,但是隨著壓力的進一步增加,到了高競爭壓力組,“佛系”大學生的人數(shù)比例則迅速攀升,達到了57.81%,并且分布達到統(tǒng)計的顯著性水平(X2=8.610,df=2,P=0.014<0.05),競爭壓力與“佛系”的關系表現(xiàn)為U型曲線關系。對此,本研究給出的解釋是,在低競爭壓力情境下,如果外部壓力不足,個體可能會失去努力的方向和競爭的動力,無法激發(fā)大學生的斗志,表現(xiàn)為做事拖沓、缺乏堅持等“佛系”特征,壓力尤其是挑戰(zhàn)性壓力也會帶來正向影響,對個人發(fā)展有益[14],例如高工作責任、上級期望、時間緊迫性等。但是當競爭壓力過大,若控制資源不足以應對外部要求時,個體出于自我保護,會激活自我防衛(wèi)機制,產(chǎn)生退縮、逃避、玩世不恭等消極行為,也會表現(xiàn)出更多“佛系”的特征。因此,壓力太小或者過大都可能導致“佛系”大學生人數(shù)的增加,唯有形成適度競爭的壓力氛圍,營造公平、支持性的學校環(huán)境,才是有效控制高?!胺鹣怠爆F(xiàn)象流行和蔓延的不二法門。

        圖2 “佛系”大學生的分布情況

        四、大學生“佛系”特征對社會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機制模型

        犬儒主義者認為遠離世俗才能獲得完美的幸福[5]67,那么“放棄名利”“安貧樂道”的“佛系”心態(tài)是否真能夠給個體帶來幸福?基于之前的理論分析和假設,本研究認為“佛系”特征屬于消極的應對問題的風格和方式,會降低個人的適應性和幸福感。本部分以大學生的“佛系”特征作為外生潛變量,以社會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作為內(nèi)生潛變量,以性別、戶籍、學校、專業(yè)等觀測變量作為控制變量,探索“佛系”特征對大學生社會適應性和個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對于社會適應性的測量采用的是方從慧編制的“大學生社會適應量表”[15],該量表包括學習適應、未來適應、心理適應、環(huán)境適應以及人際適應5個維度,共23個題項。本研究中各分量表的一致性系數(shù)在0.629~0.803,總量表的一致性系數(shù)為0.857。對于主觀幸福感的測量,采用的是Campbell等編制的幸福感指數(shù)量表(IWB)[16],該量表主要用于測量被試的幸福感。IWB量表共有9個題項,由包含1個題項的生活滿意指數(shù)量表以及包含8個題項的總體情感指數(shù)量表構成。量表采用7點式計分,幸福感總分為兩個分量表得分的加權總分,其中生活滿意指數(shù)量表的權重值為1.1,總體情感指數(shù)量表的權重值為1。本研究中總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873,使用的兩個量表均具有良好的內(nèi)部一致性。

        最終基于AMOS 19.0統(tǒng)計軟件構建了大學生“佛系”特征對社會適應以及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機制模型,對結構方程模型的估計采用最大似然法ML。殘差修正指數(shù)的結果顯示環(huán)境適應和心理適應(簡稱“環(huán)理適應”)殘差相關較高,兩個因子的結構效度不太理想,因此將兩個因子進行了打包處理。最終所建立的結構方程模型的各項指數(shù)x2/df=4.612<5,IFI=0.935,CFI=0.935,TLI=0.899,大于或接近0.9,SRMR=0.064<0.08,RMSEA=0.071<0.08,表明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模型可以接受。結構方程模型的路徑關系圖顯示,在控制性別、戶籍、學校層次、專業(yè)等人口和結構性變量的影響后,大學生的“佛系”特征對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β=-0.307,P<0.001),對社會適應性也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β=-0.226,P<0.001),說明“佛系”特征不僅不會提升適應性、促進幸福,反而對大學生社會適應性與主觀幸福感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佛系”大學生在高幸福感組的“佛系”人數(shù)比例為40.4%,顯著低于低幸福感組的55.2%,分布差異達到統(tǒng)計顯著水平(x2=4.282,df=1,P=0.039<0.05)(如圖3)。因此,“安于現(xiàn)狀”“回避競爭”“無欲無求”“一切隨緣”“不去得罪人”的為人處世之道,看似“淡泊豁達”“安貧樂道”,實際上并不能真正給個體帶來幸福感的提升和社會適應性的增強,這種“佛系”的人生價值觀和行為表現(xiàn)反而會降低個人的社會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佛系”只不過是個人美化退縮、逃避、無能的托詞罷了。

        圖3 大學生“佛系”特征與社會適應及主觀幸福感的路徑關系(N=717)

        五、研究結論與教育管理啟示

        通過扎根研究和對16所高校717名高校大學生的問卷抽樣調(diào)查,本研究的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1)“佛系”大學生呈現(xiàn)出低目標承諾、低自我超越、低人際交往和高依從性的特征;(2)大學生除了在低自我超越維度的項目均分略高于3分外,其余3個維度項目均分都低于3分,說明當代大學生的總體情況良好,但卻有49.4%的學生將自己標榜為“佛系”青年;(3)“佛系”大學生在性別、戶籍、獨生子女狀況、專業(yè)上均無顯著差異,但在獲獎和高校層次分布上具有顯著差別。未獲得過獎學金的大學生人群中,“佛系”人數(shù)的比例最高,相對于本科院校,高職高專的“佛系”大學生人數(shù)比例更高;(4)高支持性的學校環(huán)境和高親密度的家庭氛圍中的“佛系”大學生人數(shù)比例較少;(5)競爭壓力與“佛系”大學生的關系則呈現(xiàn)出U型的非線性分布形態(tài),中等壓力環(huán)境下的“佛系”大學生的人數(shù)比例最少;(6)大學生的“佛系”特征對個體的社會適應性和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基于以上調(diào)查結果,針對大學生的“佛系”現(xiàn)象,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教育與管理:

        一是加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引導手段。大學階段是確立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對社會思潮具有較為明顯的盲從性,容易受到非主流文化的影響。這也是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近一半的大學生將自己標榜為“佛系”青年的原因,當然也不排除其中的一部分同學有跟風、盲從的可能。如果主流文化教育未能及時跟進,引導解決好“三觀”問題,個體在多元社會思潮的沖擊下將更容易迷失自我。這需要高校緊抓大學生個人價值觀形成的機遇期和關鍵期,對大學生加以精心引導和栽培,通過創(chuàng)新教育引導方式和手段,利用網(wǎng)絡平臺,一方面在大學生聚集的網(wǎng)絡社區(qū)、空間發(fā)聲,加強互動,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建設可控可靠的自主網(wǎng)絡平臺和微信公眾號,制作推送優(yōu)質(zhì)網(wǎng)絡文化產(chǎn)品,積極弘揚主旋律,傳播主流文化和正能量,主動占領高校思想文化教育的戰(zhàn)略高地。

        二是發(fā)揮競爭壓力的積極作用,構建公平的競爭秩序。以往的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尤其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常常只看到壓力的負面效應而忽略了壓力的積極意義。本研究發(fā)現(xiàn),競爭壓力與“佛系”大學生人數(shù)的關系表現(xiàn)為U型的曲線關系,即在低競爭壓力情境下,由于競爭壓力的失位,也可能會催生“佛系”青年。因此高校切不可因噎廢食,過分擔心競爭壓力可能會給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建立公平公正的競爭秩序是發(fā)揮壓力正向效應的保障,要給大學生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制定公平競爭的規(guī)則,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獎勵體系,讓大學生充分意識到只要努力并發(fā)揮各自所長,就能有所收獲,讓大學生在公平競爭的秩序中擁抱“希望”,減少“躺平”。

        三是構筑全方位社會支持系統(tǒng),為大學生心理“賦能”。本研究基于工作要求—資源模型理論,發(fā)現(xiàn)在親密的家庭氛圍和支持性的學校環(huán)境中“佛系”大學生的人數(shù)比例最低。因此,應充分發(fā)揮高校、社會和家庭各自的作用,構建高校主導、社會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支持性系統(tǒng),為大學生的心理“賦能”。首先,高??赏ㄟ^開設積極心理學、挫折教育等課程,教會大學生掌握應對壓力和挫折的技巧,提升大學生積極的心理能量。其次,加強校企合作,著力幫助大學生解決學業(yè)和就業(yè)等困擾,為大學生提供堅實的外部支持。最后,可以利用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打造家?;ネㄆ脚_,加強家校溝通,交流教育引導方式,與家庭一道,合力營造大學生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六、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文首次嘗試對高校大學生的“佛系”特征進行測量,并基于心理學的理論分析框架,改變以往“佛系”研究所采用的定性研究范式,借助定量研究的方法初步探析了高校大學生“佛系”特征及生成與影響機制,并據(jù)此探討了高?!胺鹣怠贝髮W生的教育與引導路徑。本研究存在以下幾點不足:首先,在取樣方面,雖然樣本涵蓋了不同地區(qū)、學校類型、學校層次、辦學性質(zhì)高校的大學生,但是樣本數(shù)量還相對偏少,未來可以進一步擴大樣本數(shù)量,并考慮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等因素,提高樣本的代表性。其次,本研究基于心理學的視角,采用同源數(shù)據(jù)進行單水平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期待未來研究者能夠關注“佛系”的量化研究,一方面檢驗本研究測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或者以更加全面的視角和方法開發(fā)出更優(yōu)秀的測量工具。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跟蹤研究、準實驗研究、多水平研究等其他研究方法,基于自我決定理論、自我污名化理論等,從朋輩關系、網(wǎng)絡媒體、經(jīng)濟與社會轉型、內(nèi)卷化等更多視角,對高校大學生“佛系”的形成機制開展更為深入和廣泛的研究。

        猜你喜歡
        犬儒主義佛系問卷
        Z世代:拒絕內(nèi)卷,不再佛系
        佛系
        青年作家(2021年1期)2021-05-22 01:43:06
        別讓“佛系”成為你不努力的借口
        學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28
        犬儒主義的哲學起源與現(xiàn)實思考
        佛系
        問卷網(wǎng)
        Organizational Cynicism
        西江文藝(2016年6期)2016-05-30 11:54:20
        犬儒主義
        問卷大調(diào)查
        問卷你做主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乱| 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不卡 | 成人影院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欧美丰满熟妇性xxxx|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国产精品亚洲国产| 中文文精品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蜜臀aⅴ国产精品久久久国产老师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 正在播放亚洲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小视频| 人妻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久| 精品国产国产AV一区二区| 色噜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好大好爽我要高潮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好大好硬好爽免费不卡| 99福利网| 亚洲精品av一区二区日韩|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网站| 亚洲AV秘 片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在线|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 欧美 综合 另类 中字| 亚洲人妖女同在线播放|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蜜桃| 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禁hnn| 天天干夜夜躁| 永久中文字幕av在线免费 | 少妇特黄a一区二区三区| 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在线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91吞精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看| 91国产自拍精品视频|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