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寧,朱 曉
(廣東財經大學, 廣州 510000)
高校思政課是傳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輸送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重要渠道,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始終發(fā)揮重要作用。所以,高校思政課需自覺承擔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使命和責任,正確審視當前思政課教學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現狀,加強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文化自信指的是我國民眾對中華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形成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繼而演化為自尊、自強、自立、自覺和自信的良好品質。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國家的發(fā)展與文化的興盛和繁榮是正相關的關系,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如果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今時代背景下,國家對于文化自信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對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意義重大。伴隨對文化自信的重視度不斷提升,只有具備充足的話語權才能彰顯文化自信,而國際地位是決定話語權的直接因素,國際地位是我國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綜合體現。早在唐朝時期,為了彼此學習和借鑒經驗,諸多西方國家頻繁與我國展開文化交流,也因此社會進入大繁榮時期,這通過唐朝的詩歌文化,就能夠感受到當時社會的繁榮??梢妵椅幕d盛,源自于國民對自身文化的強大自信,換言之,文化自信是文化興盛的基石和底氣。伴隨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社會矛盾也逐漸增多,為了人們獲得更美好的生活需要,應從物質層面轉化為精神層面。特別是針對當代大學生而言,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高度的文化自信,而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也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一方面,通過高校思政課,培育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實需要。在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背景下,多元文化涌入我國,對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產生強烈沖擊,許多大學生崇拜西方文化,個性特征鮮明,對新鮮事物具有較高的接受度和好奇心。在此背景下,逐漸弱化了大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熱情。對此只有在思政課中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根植于大學生內心,才能應對當前的社會發(fā)展形勢,促使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另一方面,在思政課中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增強教學實效性的現實需求。思政課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和專業(yè)性,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輸出的重要課程體系,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化自信培育內容,并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能夠切實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保證教學方向的正確性。
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形成,需要立足在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的基礎上,而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的產生,是立足于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發(fā)展進程有深刻了解和把握,并對中華文化的未來發(fā)展形成正確認知。結合當前情況來說,我國市場經濟呈現飛速發(fā)展狀態(tài),中西方文化之間形成強烈的交流和碰撞,諸多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和價值觀涌入我國,對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文化信仰產生嚴重沖擊和影響,削弱了大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甚至產生了錯誤的價值觀、世界觀,在文化取向上難以堅定立場,不愿意積極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雖然當代大學生群體中,大部分均具備反思和審視的能力,然而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西方文化是以隱性形式滲透,大學生缺少良好的警惕心理。換言之,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存在明顯不足。此外,許多大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度和了解度不足,并未深刻解讀其內涵和當代價值。針對這一情況的存在,高校思政課教師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遇到諸多阻礙,大學生文化自信定力明顯不足。
高校思政課是一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為主的課程體系,其中包含大量的理論知識,教學內容和學習過程枯燥無,導致大學生學習熱情不足、積極性較差。長期以來,學者關于思政課教學的研究,均致力于提升思政課教學活力,通過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培養(yǎng)大學生文化自信,而這一問題始終是研究的難點。結合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情況來看,主要以教師理論灌輸為主,教師對系統(tǒng)化的理論知識進行整合和灌輸,學生接受知識相對較為被動,教學方式方法缺乏吸引力。并且當前思政課的評價方式,仍然以理論考試的形式,了解學生理論知識掌握度。此過程中,許多大學生逐漸產生了對思政理論課的消極情緒,課堂中出現許多“低頭族”“手機黨”,課堂教學效果始終不理想。由于思政理論課的文化傳承和傳播作用難以充分發(fā)揮,導致無法有效培育大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感,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生成產生了消極影響。
民族自信的底氣,是對過去了然于心,堅定當前的歷史發(fā)展方位,明確國家未來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方向。個體自信的底氣,在于了解中華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歷程,在多元文化中堅定本土文化的霸氣,在我國文化強國的發(fā)展道路中義無反顧。高校思政課,作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課程體系,必須自覺承擔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使命和責任。然而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從文化自覺開始,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帶領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學習和掌握文化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以此來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文化自覺。在思政課教學初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習動力至關重要。首先,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身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服飾,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充分吸引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在此基礎上,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提前制作的視頻,為學生講解民族服飾的特點,使學生了解民族發(fā)展歷史。其次,學生按照教師所示范的樣本,利用多元途徑采集不同年代民族服裝,并了解民族服裝發(fā)展的歷史背景,將其制作成一段視頻進行演示,通過集思廣益和發(fā)散思維,將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脈絡進行串聯。最后,教師應帶領學生共同進行文化發(fā)展軌跡的梳理,使學生了解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文化特點,汲取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其時代性和針對性。在確定課堂教學內容與教學主題后,采取問題式教學進行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逐一為學生解決問題,帶著問題出發(fā)的學習方式,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偠灾?,在高校思政課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過程中,必須要夯實大學生的文化底蘊和基礎,幫助學生構建相對完善的知識體系,充分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使大學生具備自覺抵御外來文化腐蝕的能力,避免大學生被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所影響,堅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覺。
關于認同一詞,學者曾基于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個角度,理解認同一詞的含義,有學者曾提出認同是個體態(tài)度改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簡單服從與深入內化的中間階段。因此,大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正是從文化感知的文化內化于心的過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要尊重文化認同形成的客觀規(guī)律,并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加強大學生文化認同培養(yǎng)。由于文化認同是文化自信形成的基礎前提,而促使學生形成文化認同,需要在不同文化的對比碰撞中,帶領學生分析不同文化的優(yōu)劣,學生才能逐漸取長補短,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價值,堅定自身的文化立場。當今時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對我國本土文化形成較大沖擊,對當代大學生形成潛移默化地影響,由于大學生自身尚未形成明辨文化能力,因此無法有效衡量外來文化的糟粕。對此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選取辯論的教學形式,推動大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培養(yǎng)學生在堅定自我觀點的基礎上,與其他同學展開激烈的辯論活動。考慮大學生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性,所以在辯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劃分為小組形式,使學生勇于表達和發(fā)聲,在激烈的唇槍舌劍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且大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實質上其發(fā)言更是文化傳播的聲音,代表著一撮人的觀點、一群人的認同、一個國家的信念。思政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辯論前,自主采集資料,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切實增強大學生對文化的甄別與理解能力,繼而深入挖掘傳統(tǒng)文化精髓,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五千年發(fā)展帶來的底氣。通過團隊辯論活動,使大學生增強文化認同感,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為大學生文化自信形成夯實基礎。
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需要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熏陶和多樣化的實踐活動,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應加強各類文化資源整合,組織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實踐活動,形成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和氛圍,在實踐中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一方面,充分發(fā)揮文化的隱性育人功能,打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高??梢圆扇≡谛仍O置大屏幕、展示牌、張貼海報以及拉條幅等形式,展現不同類型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能夠與文化密切接觸,不斷豐富大學生的文化知識體系。與此同時,高??梢越柚鷮W生廣播站,由學生自主選擇傳統(tǒng)文化專題,在校園內進行廣播,以學生力量傳遞中華文化之聲。校團組織等學生團體,同樣可以定期組織社團文化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獲得良好的文化情感體驗。例如,高校美術社團可以組織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的校園彩繪,通過繪畫藝術形式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有利于文化自信生成的環(huán)境。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定期組織觀看革命紀錄片或影片活動,借助高校的大教室或多媒體教室,組織學生共同觀看,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認同,使其堅定文化立場。另一方面,不斷拓寬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社會實踐渠道,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實踐意識,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感知不同文化,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中華傳統(tǒng)文化,并自覺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傳承者。高??梢月摵袭數叵嚓P部門,打造大學生文化自信實踐基地,例如,文化舊址參觀、體驗文化解說員等,促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收獲和成長。且“走出去”前,需使學生明確實踐要求,帶著問題開展探究,實踐活動結束后與同學交流探討,彼此分享活動心得與文化情感體驗,強化情感認知和共鳴。此外,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大學生寒暑假期間,組織文化調研活動,使大學生走進中華文化的相關地區(qū),實地感受文化的發(fā)展軌跡和歷程,不斷擴充自身的文化知識和文化視野,感悟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價值,樹立文化自信。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安全性受到較大的沖擊,多元文化和思想價值觀不斷滲透,使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諸多挑戰(zhàn)。樹立大學生文化自信,能夠在多元思想文化碰撞的思維交鋒中,凝聚并強化大學生的主流文化意識,既引導大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與價值標準對待各種外來文化,促使大學生在激蕩的文化氛圍中鑄就堅實的思想堡壘,又不斷鞏固著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解力與向心力,烘托著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圍。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渠道育人的作用,從多維度入手促進文化自信形成。